劉宇菲

站在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丹景臺上,可一瞰未來之城全貌。
凌晨,四川成都市區往東50余公里,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的建設工地宛如白晝。中建八局成都天府國際機場T1航站樓項目經理詹進生和數千名項目管理人員以及一線工作人員還在加班加點忙碌著。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天府國際機場今年開工面臨的困難比往年更多。
“距離年底竣工還有243天,這個‘五一假期,所有人都放棄了休假,就是為了項目如期竣工。”詹進生說。為了不讓疫情影響工程整體交付,每天有近1.7萬名工人在這里分班作業、日夜趕工。
2017年5月,成都天府國際機場T1航站樓打下第一根樁。如今從空中俯瞰,林立的塔吊之間,隱藏在鋼筋網中的“太陽神鳥”整體形象已經呈現,成都離擁有兩座國際機場的夢想也越來越近。
在“神鳥”展翅待飛的背后,是成都布局三載、謀劃千年的“東進”之途。
4500年前,蜀山氏從西部山區走向成都平原腹地,將蜀文化古城時代的城邦,建立在成都平原偏西部。直到戰國秦時,張怡、張若建筑了新的成都城,西為少城,東為大城,兩城并立,緩緩向東。
重要的轉折點出現在唐代。彼時“揚一益二”,成都迎來了自漢以來的第二個發展高峰期,執政者在大城外新建羅城,使成都擴大了6倍,經濟中心也開始向東南側轉移。直至清代,隨著萬里橋、九眼橋等連接城市主干道橋梁的重修,地處兩江交匯的東門最為繁盛。
自西向東,是成都跨越數千年的城市慣性,但這種慣性卻一直沒有沖破山脈束縛,致使成都始終在龍門山脈和龍泉山脈之間呈同心圓狀穩定地擴張。
近年來,成都憑借包容的環境和創新的經濟模式,充分展現了西南中心城市的吸引力。不僅成功躋身新一線城市,并且連續4年穩居新一線城市第一名。“巴適”的生活和優質的創業沃土也使成都“創新創造、優雅時尚、樂觀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為更多人所認可,連續11次被評為“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一名。
然而,不可避免地,這樣的中心城市格局使得人口資源環境壓力不斷加劇,產生交通、環境等諸多“大城市病”。
目前,成都的人口正以每年50萬人的速度新增,截至2019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達1658.1萬人,位居全國第四。此外,隨著經濟發展,成都中心圈層國土開發強度達到84.8%,全市工業存在發展空間不足等問題。因此,城市發展亟待拓展新的空間。
放眼全球,反觀國內,解決“大城市病”問題,大都從大局落子、從區域求解,采用“跳出去”建新城的辦法,構建形成“多中心、組團式、網絡化、集約型”的空間模式。可是成都市域的南北縱深很短,而市區往西雖然幅員遼闊,但西邊是天府之國的肥沃良田及青藏高原邊緣的龍門山脈,是需要保護的耕地和生態涵養區——成都,唯有向東,才能獲得城市永續發展的廣袤空間。
2016年,國家在《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成都要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推動成渝相向發展,共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家級城市群。國家戰略的強大支撐,讓成都東進更加有底氣。
這次,成都決定跨越山丘,城市格局迎來千年之變。
時間回到三年前,2017年4月,成都在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上提出“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的城市空間發展戰略。其中,“東進”翻越龍泉山,開辟“第二主戰場”,使成都從“兩山夾一城”變為“一山連兩翼”的構想被提上日程。
眾所周知,龍泉山一直是成都東側的生態屏障,如今城市發展跨越龍泉山,將這座山變成城市綠心和“會客廳”,在很多人看來,這是成都給自己找了個“難題”。
三年歷程,成都先后組織96名院士、國際大師及知名專家,領銜100余支專業團隊、3500余名專業技術人員,進行了5輪城市規劃優化提升工作。
為了加快實施“東進”戰略,2017年5月起,成都邀請知名規劃、建設、景觀設計院等專業力量,包括“新加坡規劃之父”劉太格的團隊、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原院長李曉江的團隊等頂級專家團隊,從戰略層面開展了《成都市實施“東進”戰略總體規劃(2017-2035年)》《成都市東部新城空間發展戰略規劃(2017-2035年)》兩個總體層面研究,以及龍泉山東側沱江發展軸、東西城市軸線規劃兩條軸線規劃研究,同步進行城市風貌、水資源、通信、能源等十余個專項研究。以高質量高標準的規劃要求將“東進”區域整體框架搭建成型,這也成為成都東部新區的重要規劃基礎。
李曉江對此感受頗深。在他看來,成都跨越龍泉山建設東部新區,首先必須解決它沒有“大城市基礎”的難點。為此他建議,既要充分依托主城區的資源要素供給能力,又要在基礎公共服務中獨立運行。值得一提的是,成都東部新區也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重要節點和門戶樞紐,已經有了新機場規劃,“為此我們在東部新區規劃了多條高速鐵路,以實現與包括重慶在內的全國重要節點城市更好的聯系。”
2018年6月,四川省委提出“一干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戰略,確立成都在四川的“主干”定位。立足長遠發展,2019年底,成都對“東進”規劃再次進行了統籌提升。
這次的重點是人。
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一個以中等收入為主體的人群也必然會提出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傳統的管理理念已無法解決現有問題,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轉換思路。
摒棄了只顧短期需要的“插花式”布局思維,成都東部新區建設對標雄安,提出“人—城—產”的營城邏輯,把人本理念作為城市規劃的起點,以優質的生態、生活環境“筑巢引鳳”吸引高素質人才,再以人才吸引企業與生產要素集聚,從而實現城市的長遠發展。
2019年底,“東進”從全面規劃轉入全面建設新階段,同時也迎來重大歷史機遇。2019年8月26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提出,要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2020年1月3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渝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成都向東,重慶向西,相向發展,支撐起中國經濟的第四極成為必然趨勢。 “這充分說明成都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的城市‘東進與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戰略決策高度契合。”成都東部新區黨工委委員、總經濟師王正丹表示。
“雖然成都給自己找了個‘難題,但這個‘難題是成都的長遠利益所在。”李曉江說。
對于棋至中盤的成都而言,三年的轉型與突圍之路,實則是一次系統性、全局性、前瞻性的排兵布陣。
今年5月6日,四川省委、省政府為成都東部新區授牌,《成都東部新區總體方案》《成都東部新區空間發展規劃》等文件隨之發布。按照定位,這個管理范圍為920平方公里的新區,未來將建設成為國家向西向南開放新門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新平臺、成德眉資同城化新支撐、新經濟發展新引擎和彰顯公園城市理念新家園。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建設,需要一個國家級新區。而現為省級新區的東部新區,將為未來升級為國家級新區做準備。”王正丹對這座未來之城信心十足。
今年“五一”小長假,人們如約登上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丹景臺,一瞰這座未來之城的全貌。
《成都東部新區總體方案》顯示,在成渝發展主軸和成德眉資鏈接地帶核心區域,成都東部新區管理范圍920平方公里,包括規劃范圍729平方公里及代管天府新區簡陽片區范圍191平方公里,將構建“雙城一園、一軸一帶”的空間布局。具體來說,“雙城”為空港新城、簡州新城,“一園”為天府奧體公園,“一軸”為沱江發展軸,“一帶”為金簡仁產業帶。
“此次設立成都東部新區對于成都優化城市空間,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認為,“帶動龍泉山東側四川主要的現代制造業和生產服務業產業發展帶,引領輻射帶動其他區域發展。這樣的產業布局,注定了這里未來是一片投資的熱土。”
掛牌首日,成都東部新區就迎來總投資2385.03億元的51個項目集中開工。
事實上,自今年3月以來,新區以綜合開發為抓手,一批功能性、標志性、引爆性項目加快推進,重大公共服務設施、重大基礎設施和標志性建筑陸續拔地而起。
在新區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內,航站區正全力推進航站樓二次結構工程、鋼結構網架嵌補、金屬屋面工程等施工,“神鳥展翅”已蓄勢待發;天府奧體公園邀請倫敦奧運會場館設計團隊,目前已經策劃了國際會都島、環湖馬拉松賽道、城市活力軸、三岔文化港等一批標志性項目,成都體院今年也計劃完成一期一批次建設;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三年來取得了增綠增景4萬畝,“減人減房”新增土地綜合整治3000畝,建成旅游環線50公里等成績……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如一只“神鳥”即將展翅翱翔。
一張成都向東的藍圖迅速鋪展,但“東進”卻不止于此,其深遠意義在于改變格局、影響全局。
近日發布的《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設三年行動規劃(2020-2022年)》提出了力爭到2022年,區域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7萬億元的高要求。成都“東進”之舉的深入,成為協同周邊地區打造千萬億級產業集群的強勁力量。
從國家層面來說,隨著新時代西部大開發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戰略部署,成都東部新區以打通國家西南地區通路為目標,在輻射帶動周邊地區同城化、一體化、協同化發展上具有引領作用,而這也為不斷推動成渝相向發展注入動力,形成支撐國家內陸開放的“新門戶”。
而此次“門戶”的“上新”不僅僅局限于地理范疇。對于中國來說,成都東部新區三年來的探索之路具有樣本意義,亦是中國新一輪城市區域發展的“新門戶”。在李曉江看來,新一輪城市發展中,成都是“最自覺的”。在規劃之初,成都東部新區就堅持全球視野,將人本邏輯擺在首位,讓這片未來之城與人民形成“看得見風景”“摸得到幸福”“載得動夢想”的互動關系。在這過程中,其窺探中國城市發展層次與在治理和規劃上的科學性均值得借鑒。
“這是一座夢想照進現實的城市。”詹進生站在高臺上,俯瞰即將展翅的“神鳥”,頗有感慨。在他看來,天府國際機場建設其實是成都“東進”的一個縮影。未來,他也相信會有更多懷揣夢想的普通人在腳下的這片土地全力奮斗。明年,天府國際機場將投入營運,伴隨第一架航班從這里起飛,更多人的夢想也將隨著成都的東方“新門戶”走向世界,走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