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子鈞 段亞良
非洲馬瘟是由非洲馬瘟病毒(AHSV)引起的馬屬動物急性或亞急性的蟲媒傳染病,多呈地方流行性或季節性。患畜臨床特征主要表現為發熱、皮下結締組織水腫、肺水腫及內臟出血。一旦感染,致死率高,將對自然條件下馬屬動物和養殖業造成巨大經濟損失。2020年3月底以來,泰國等地已多次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通報AHS疫情,其最近疫點距離我國國境不足800公里。目前,我國尚未見該病報道記錄。
1 流行病學特征
非洲馬瘟疫病最早于17世紀中期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首次記錄,后蔓延到摩洛哥、中東、印度、巴基斯坦等地。新近歐洲南部和泰國也有感染報道。在自然條件下,非洲馬瘟不會直接從病馬傳染給健康馬,須有吸血性節肢動物(庫蠓、伊蚊和庫蚊等)加以傳播。其流行病學主要依賴于宿主—載體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在溫暖、潮濕的條件下,蚊蟲的叮咬更易造成傳播。AHSV常見宿主為馬、騾、驢和斑馬等。大象、駱駝和狗也有報道可能被無癥狀感染。
2 病原學
AHSV屬呼腸孤病毒科環狀病毒屬,為雙股RNA病毒。粒子直徑約75納米,對乙醚、氯仿等溶劑具有一定抵抗力。病毒在37℃下可存活37天,而50℃3小時、60℃15分鐘即被滅活。在4℃條件下可長期存活。在pH6~10之間穩定,當pH≤3時,可被迅速滅活。根據中和試驗和血凝抑制試驗,AHSV可分為9個血清型。在某一地區,常以1個或2個血清型為主。各型之間無交互免疫關系,不同型毒力強弱亦不相同。
3 臨床癥狀
馬是AHSV最易感的宿主,患畜死亡率可達95%,其次是騾(50%)和驢(10%)。非洲驢和斑馬很少表現出臨床癥狀,盡管血液中的病毒滴度很高。臨床上根據病程長短、癥狀和病變部位,可分為急性型、亞急性型、水腫型和輕度型。急性型表現為患畜呼吸困難,鼻孔和嘴留有泡沫,并伴有肺水腫跡象,嚴重者可致呼吸衰竭并于24小時內死亡。亞急性型感染后7~12天開始有高熱、結膜炎等癥狀,伴有腹痛和進行性呼吸困難。水腫型表現在頭部和頸部皮膚下,尤其是眶上窩、瞼結膜和頜間隙,死亡率在50%~70%,幸存者7天內恢復。此外,還有輕度型,常見于斑馬和非洲驢,伴有低燒和粘膜充血,死亡率為0。
4 疫病防控
目前尚無有效治療藥物。預防手段上,基于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群體等3種途徑,已確診感染馬匹通常被宰殺;感染地區應對健康馬進行免疫接種,如單價苗(病毒已定型)、單價滅活苗(僅適用于血清4型)、多價苗等;通過破壞昆蟲媒介環境,使用殺蟲劑、驅蟲劑或者篩網等,做好生物安全防控措施。發生可疑病例時,須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規定,采取緊急、強制性的控制和撲滅措施。
作者簡介:祁子鈞(2000-),男,本科,動物醫學類專業。E-mail:24423131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