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哲遠
摘要:近年來寧夏現代化生態灌區建設正在全面推進,測控一體化、遠程操控等高科技業應用在了漢延渠灌區的管理維護中,取得了極為顯著的效果。信息化灌溉管理方案的建設實踐,在提升漢延渠節水灌溉效率和灌溉質量的同時,也使當地的水資源得到了最大化的開發與利用,這為我國灌溉管理信息化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信息化灌溉;管理方案;建設
我國灌溉工程整體發展速度較快,現階段各種節水灌溉技術工藝也呈多元化發展趨勢,但在實踐時往往容易在末級渠道輸水階段,出現“有人建、有人用、無人管、無人修”的現象,難以達到節水灌溉的預期效果,節能性和生態環保性也難以體現。造成這種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就是灌溉管理手段單一,過度依賴人工管控。而信息化灌溉管理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這也是當今時代發展的主流趨勢。
1 灌溉區概況
漢延渠東臨惠農渠,西依唐徠渠,灌區夾在唐、惠兩大灌區之間呈帶狀分布,是寧夏平原最為古老的干渠之一,也是寧夏青銅峽灌區的核心供水渠道之一。灌區灌溉面積41萬多畝,春小麥、水稻、玉米和供港蔬菜種植面積較大,約占總面積60%以上,是灌區主要種植作物。
漢延渠灌溉區作為一項集水利工程安全運行、灌區自動化設備布控、信息化灌溉管理為一體的綜合性工程,在實踐期間要從科學用水的層面出發,確保其區域內水資源利用率能夠達到最大化,并在此前提下實現高效用水管理模式,為寧夏現代化生態灌區建設以及信息化灌溉管理的穩定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2 管理系統方案建設
2.1 系統框架及控制模塊
根據漢延渠灌溉區實際情況,進行信息化灌溉管理方案建設時,先要明確系統框架及控制模塊,按照自動執行信息處理程序的原則,劃分氣象、用水計量、閘門遠程控制等功能參數模塊,相應系統管理平臺必須顯示監控灌水動態,確保管理人員通過系統終端可以清晰掌握灌溉用水計量、供水樞紐測控、地塊情況等,以此形成完善的信息化灌溉管理機制。
2.2 氣象、土壤、作物自動監測灌溉
在漢延渠灌溉區部署小型自動氣象站、監控器等監測設備,配合無人機周期性地對灌溉區的溫濕度、土壤情況、作物信息等進行全方位采集整合,并將相關數據傳至相應的信息化灌溉平臺系統數據庫中,通過計算模擬分析得出適度灌溉量,從而為后續決策提供參考依據,保障灌溉時段、灌溉水量的專業合理性,保證節水灌溉效果。
2.3 閘門監控設計
監控中心功能不僅是信息化灌溉管理的核心,也是閘門監控設計得以實現的關鍵。此時監控中心由調度操作、通訊網絡設備、監控軟件等構成,管理人員必須通過監控中心數據完成對自動化閘門的合理設計,通過對漢延渠灌區各處用水計量監測網點,結合渠網關鍵分水處,得出漢延渠灌區各級渠道所需水量基本參數,以此設定遠程閘門控制端,確保灌區管理者只需通過監控畫面配合信息灌溉系統平臺就可以遠程遙控閘門進行實時灌溉,在提高灌溉效率的同時,也使灌區管理實效性得到保障。
綜上所述,通過對信息化灌溉管理方案的建設分析,以漢延渠灌區為例可以看出在實踐期間必須做好系統框架及控制模塊、氣象、土壤、作物自動監測灌溉、閘門監控設計等專業功能分項的建設組合,才能確保信息化灌溉系統內容的專業性和完整性充分得以體現,繼而通過相應系統平臺進行實時管理,達到節省人力物力成本、減少灌溉期間水資源浪費的目的。同時抓好信息化的融合發展,全面推行現代化生態灌區建設,做到灌區經濟、生態環境均衡受益,這也是推動灌溉管理高質量發展、整體水平取得長足進步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