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五線譜地板教學法”(“floor staff method”)是卡拉博科恩(Carabo-Cone)1953年在《怎樣幫助兒童學習音樂》(“How to Help Children Learn Music”)一書中提出的音樂教學法。本文通過對“五線譜地板教學法”在小學音樂課堂上的教學實踐的實驗研究,探討小學一年級五線譜教學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關鍵詞】五線譜教學;地板教學法;小學音樂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7-0135-02
【本文著錄格式】趙瀟.“五線譜地板教學法”課堂教學實踐研究——以X市z小學為例[J].北方音樂,2020,04(07):135-136.
五線譜作為音樂基礎理論,一直是我國小學音樂課堂中的重要教學內容。雖然,五線譜教學活動在我國小學音樂課堂十分普遍,但教學效果不佳。只有少部分學生能夠在教學環節結束后掌握五線譜的相關知識。小學低年級學生理解能力較差;五線譜理論知識較為復雜;五線譜教學課堂組織方式較為單一等。因此,低年級學生學習五線譜的必要性受到不少教育工作者的質疑。但是,具備一定的五線譜基礎知識對學生早期的音樂學習和持續發展的益處是顯而易見的。所以對有關五線譜教學方法的研究一直是小學音樂教育中的熱點。
根據讓·皮亞杰(1962)的研究,6至7歲兒童的認知能力已經發展到了前運算階段。兒童的肢體運動有助于認知思維的發展。兒童可以通過簡單的游戲活動來獲取抽象的理論知識。為此,許多學者提出了相應的五線譜教學方法,如Carabo-Cone(1959)用鍵盤模型表示五線譜上音符的方法;柯達依和Rappaport(2011)用手勢和身體動作表示音高的教學法;Elkoshi(2007)彩色五線譜教學體系,即通過不同顏色的音樂符號來分辨音高。國內有教師利用數字1到7來表示音符“do”至“si”;也有教師通過曲線表示音高的上升或下降。
本研究所采用的“五線譜地板教學法”是卡拉博科恩 (1953)在《怎樣幫助兒童學習音樂》(“How to Help Children Learn Music”)一書中提到的,基于雅克·達爾克羅茲 (1903)地板五線譜教學而產生的音樂教學法。在上課之前,教師先在教室地板上貼上代表五線譜的五條直線,然后用貼紙剪下音符模樣充當音符,或讓學生站在線上或兩線間充當音符,稱為“音符小朋友”(“note-child”)。課程開始后,老師向同學們講解音符在不同位置的音高區別,指引學生以游戲的方式學習五線譜,通過感官和身體活動來幫助音樂知識的學習。
本研究以X市z小學一年級同一班級的37位學生(均在6-7歲間)為實驗對象,其中22名男生和15名女生。所有測驗和相關教學活動由此學期負責該班級音樂課程的任課教師擔任。
一、研究過程
(一)前測
課程開始前,研究者將授課內容出成試卷用于學前測驗。試卷由四部分共20題組成,考試時間限時5分鐘。
(二)課堂教學
老師預先在地板上貼上代表五線譜的五條黃色膠帶,向實驗對象講解線與間的定義,并告知la、si、do、re和mi即五線譜從第二間至第四間這五個音符的音高位置和唱名。學生理解后,老師讓學生們依次站在五線譜的第二間、第三線、第三間、第四線和第四間上,分別扮演la到mi這五個音符。接著,學生們移動自己的位置,并說出所站位置的唱名,直到完全掌握。老師控制整個教學環節,并確保所有實驗對象都參與了此項教學活動。
(三)游戲環節
老師將所有實驗對象分為兩組,每次從兩組中各選擇一位學生參加。老師隨機說出音高,2名同學迅速移動到正確的音符位置,最快答對者獲一分,得分最高的一組獲得勝利。整個課堂教學環節耗時30分鐘。
(四)后測
課程結束后,老師對學生進行后測。后測依然采用前測的試卷,便于與前測成績作比較,從而獲取上課前后學生對音符的掌握情況。后測限時5分鐘完成。
(五)課堂觀察
本研究使用了錄像來觀察整個課堂教學過程,從學生的表情和課堂行為來推斷學生對地板教學法的滿意程度,作為實驗的補充說明。
(六)第二次后測
兩周后,老師組織第二次后測,同樣使用前兩次測驗的試卷,便于與前兩次測試結果作出對比,以此觀察學生的掌握情況。同樣限時5分鐘完成。
二、研究的結果與分析
(一)實驗的信度
本研究對三次測驗的結果進行了信度分析,以檢驗試卷對實驗對象三次測驗結果的一致性程度,得出信度系數(克隆巴赫系數)為0.845。因此,可以證明三次測驗的結果是可信的。
試卷共20題,每答對一題計一分,共20分。在前測、第一次后測和第二次后測結果中,37名學生平均成績分別為7.81, 12.57和14.62。
如表1所示:
(二)課堂觀察記錄
本文從錄像記錄中摘錄了一些場景來描述學生們當時在課堂上的學習狀態。
場景1
學生在地板五線譜上活動時,表情專注認真。游戲環節教師提問時,學生們會快速跑到正確的音符位置上。
場景2
整個教學活動中,學生們一直站著聽課,沒有人開小差,回答問題聲音洪亮,臉上帶著笑容,時不時發出笑聲。
場景3
游戲環節,教師提問:“si在哪里?”一名學生跳到錯誤的五線譜位置上,被同組的其他同學大聲糾正。當聽到老師說出“回答正確”時,學生做出了“V”的手勢。
(三)三次測驗的結果分析
1.前測
本研究的前測是為了檢驗學生已有的音樂知識水平。實驗對象所在的班級在此前并未進行過五線譜教學,但不乏有些學生在課下學習了一定的音樂理論。前測結果平均分數為7.81分,分數較低。通過與同學們交談,研究者得知有少數得分較高的學生接受過課外的音樂輔導,而大部分學生,并不知道正確的答案,是胡亂填寫的。因此,研究者推斷前測結果較為合理。
2.第一次后測
第一次后測的成績平均分數為12.57,相較于前測增加了4.76分,有大幅的提高。在30分鐘的課堂教學上,老師將la到mi五個音符重復教學了多次,并在課程結束后立刻進行了第一次后測。教學內容在學生們的大腦中形成了短時記憶。因此,成績進步明顯。
由此,研究者認為地板教學法利用游戲教學,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們全身心投入教學活動。在地板教學法中,孩子們從游戲中獲得的運動知覺和經驗,將思維和行動結合起來,把抽象的符號形象化。因此,五線譜音符作為復雜的學習目標,可以充分通過游戲被低年級學生學習掌握。
通過課堂觀察,研究者發現大多數學生在整節課中都表現得輕松愉悅,沒有打瞌睡和交頭接耳的現象。相反的,學生們聽從指揮,積極參與到課程內容中,并面帶微笑。學生們對課程的興趣和投入使他們的成績得到了提高。
3.第二次后測
第二次后測在第一次后測結束的兩周后進行。研究者預期成績會有所下降,但事實是第二次后測的成績相較前兩次測驗都有一定的提高。第二次后測的平均成績為14.68,較于前測高出了6.81分,較于第一次后測則高了2.05分。因此,研究者推測研究對象在學習過程中完成了內化。根據Walrong-Skinner(1986)對內化的定義,內化是個體將外界客觀世界的對象轉化為內在的認知經驗和能力的過程。Grusec(1997)將內化解釋為兒童能力發展必不可少的階段,包括個體心理功能的諸多方面。因此,研究者認為學生們通過地板教學法將五線譜的相關知識和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建立了聯系,將新知識內化成為了自己的已有經驗。
三、研究的反思與總結
本文針對小學低年級音樂課堂的五線譜教學進行了實驗研究,總結借鑒五線譜地板教學法的成功經驗,揭示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規律,探求五線譜課堂教學的有效方法。第一,教學環節設置應加強學生的參與。例如游戲能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熟悉感。同時,學生的思維認知可以通過肢體運動進一步發展;第二,教學形式多樣化。教師可充分利用相關的教學資源,如樂器、視頻音頻、相關器材等使教學工具多元化、教學形式多樣化,豐富教學內容,營造新穎的教學環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課堂觀察發現,學生們對地板上的五線譜表現了喜愛,甚至實驗結束后,自主結伴進行五線譜地板游戲。學生對學習內容感興趣,投入程度高,學習效果好;第三,合理分配教學內容。低年級學生學習能力不高,教師應適當減少教學內容,采用反復多次的教學方式,多角度講解教學內容,有助于學生充分理解教學任務,深化記憶,實現知識的內化。
參考文獻
[1]Carabo-Cone,M.(1959).The playground as music teacher:an introduction to music through games.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2]Eisen,A.,& Robertson,L.(1994).My first grade music book Eisen.LA:Sneaky Snake Publications.
[3]Elkoshi,R.(2007).The effects of in-school stave notation learning on students symbolising behaviour and musical perception.Music Education Research,9(3),355-371.
[4]Grusec,J.E.(1997).Parenting and children's internalization of values:A handbook of contemporary theory.John Wiley & Sons Inc.
[5]Hoffer,C.(1982).Teaching music in the elementary classroom.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6]Jacobi,B.S.(2012).Kodály,Literacy,and the Brain: Preparing Young Music Students to Read Pitch on the Staff. General Music Today,25(2),11-18.
[7]Rappaport,J.C.(2011).Techniques for Teaching New Songs:A Kodály Approach Part II- Learning Songs by Reading Musical Notation.Kodaly Envoy,37(3),19-22.
[8]Sinor,J.(1980).Music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 Kodály Pedagogy.Kodály Envoy,40(3),17-20.
[9]Timmerman,M.(1958).Lets Teach Music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Evanston:Summy-Birchard Company.
[10]Wallis,K.C.,& Poulton,J.L.(2001).Internalization:the origins and construction of internal reality.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
[11]白學軍,林崇德.論朱智賢學派:兒童心理學理論與實驗的創新[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4,12(6):721-726.
作者簡介:趙瀟(1991—),女,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