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樂
摘 要 “三農”問題一直是社會的焦點問題,有效解決“三農”問題首先就要解決農民的問題。近些年,農村不斷出現“人口少、素質低、老齡化”等現象,越來越多的農村面臨著“有院無人住,有地無人種”的困境。根據建設現代化農村的新要求,新型職業農民應運而生,培育和發展一批“愛農業、懂技術、擅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顯得尤為重要。基于此,分析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措施以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構建安排。
關鍵詞 農村;新型職業農民;農業經營主體
新型職業農民是農業現代化的“催生者”,現代農業的不斷發展“催生”了他們的出現,也正是因為他們的出現,農村的現代化發展才逐步走上了正軌。新型職業農民是聯結農業與農村最有力的一環。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是“三農”問題,也是社會問題,需要社會各界給予支持[1]。
1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現狀
1.1 完善支持保護制度
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過程中,相關政府部門大力強化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保護農民利益,支持農業發展,穩定和完善農民補貼政策,并監督關于補貼到位的基層工作,切實保障農民利益。同時,相關部門還積極扶持有經驗、有能力、有團隊的新型經營主體,以帶動更多的農民致富增收。
1.2 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
自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要求以來,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任務就一直在進行中,一大批有知識、有經驗、有科學種養能力、有帶頭作用的青年人已經或正在接受政府的輪訓,通過培訓,一部分小農戶將發展成為家庭農場,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1.3 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
新型職業農民從事的農業生產活動不僅是為了自給自足,更是為了服務于廣大社會。因此,更加專業、更加高效、更加安全的農業服務組織亟待形成,包括社會組織、企業組織、政府組織等等,以期為新型職業農民提供一系列包括托管、培訓、招商、合作等以生產為主的社會化服務,為新型農業主體的構建搭建橋梁。
2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存在的問題
2.1 農民文化素質偏低
鄉村長期閉塞導致農民對于外界知識的獲得與認可普遍存在差異,很多農村雖然已經通電、通網,但是在農閑季節,很多農民依舊難改舊習,三五成群賭博、聊天,虛度時光,農村社會風氣復雜化情況仍舊很嚴重。同時,閉塞的信息環境使得農民法治觀念薄弱,本該得到的很多政府補貼、強農惠農政策,不懂得利用和爭取,限制了他們的自我發展。
2.2 農村人群結構不合理
由于種地為農民帶來的收益較小,農村青壯勞動力多數選擇外出打工,導致農村勞動力不斷減少且老齡化現象嚴重,性別比例也嚴重失衡。嚴重的年齡失衡、性別失衡的人群結構現狀,給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帶來了很大的難題。
2.3 師資隊伍建設落后
我國雖然人口多,但在農業科技領域的從業者非常少,與國家糧食需求相比,從事農業研究的人群比例嚴重失衡,與美國、德國、英國等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導致進行新型農民培育的師資隊伍建設緩慢,農民接受過系統性農業教育培訓的寥寥無幾。
2.4 立法政策不到位
在很多發達國家,農場主是很有社會地位的,并且發達國家還會要求他們考取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否則不允許從事農民這一職業。而我國則恰恰相反,關于新型職業農民的立法政策仍不完善,很多人是因為沒有大城市打工的硬性條件才不得已留在農村成為了農民,且提到農民,很多人對其的印象仍舊是“素質低”。
3 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措施
3.1 準確定位培育對象
要準確定位培育對象,就要對潛在的培育對象進行初步摸底調查。對此,政府應該強制基層組織執行,詳細了解培育對象的個人信息、年收入、從業年限、培育需求,可以村村交互訪問、村村相互約談的形式,并且要定期更新調查結果,以適應人群流動情況。對于農村的返鄉高素質人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個體種養大戶等應重點培育,同時也不能忽視農村積極要求進步的種植能手。
3.2 科學規劃培育內容
對于農民的知識培育,應廣泛調查探討,既不能忽視種植技術的專業性,也不能欠缺對于新思想、新風尚、新文明的傳播性學習。當然,新型職業農民不僅僅是農民,要將其朝著未來的職業經理人級別去培育,因此,他們的培育應該落地于現代農業、創意農業、休閑農業等新農業領域。
3.3 探索多種培育形式
考慮農村學習環境的特殊性,可以將學習場地多樣化。例如,聘請某高校的專家教授給農民進行科學種植技術的系列培訓,培訓場地可以選擇在多個種植基地,培訓內容也可以根據季節變動。可以和APP出品商合作,將教授的某些理論課程提前錄制好放到APP平臺,農民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線下學習。
3.4 健全發展培育機制
對于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很多發達國家的培育機制已經非常健全,比如實行農民職業的立法化、實行農民權益的立法化、實行農民社會保障制度的立法化。同時,也要做好基層組織人員的充實與保障工作,放寬約束條件,加大招收力度,讓基層工作者中充滿更多熱情高漲的農民工作者。另外,對于新型職業農民的居住環境、養老政策等,也要注重改善提高,保障他們在市場中更加具有競爭力。
4 新型農業主體的構建安排
4.1 鼓勵多元融合發展
農村具有豐富的資源,存在著多元化的農業發展、商業發展機遇。對于農村本身資源進行多元化合法開發利用,是構建新型農業主體的思路之一。例如,農業保險、信用評價、農產品銷售等相結合起來的一條龍綜合商業服務,能夠帶動更多的農業規模經營活動;除此之外,對于家庭農場、種養大戶進行適度農技指導,并實行配套農機合作作業、病蟲防治技術、農業公共服務等,也能夠促進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聯合發展。
4.2 多路徑提升規模經營水平
在政府、農業院校的大力支持下,很多優勢地區已經實現了農業的規模化發展。例如,依據黑龍江地區土地廣袤的優勢,很多有資金、有土地、有人員的個體農業戶已經成功走上了合作社經營之路,并借助社會企業的力量,逐步走上了正軌。這些經營主體成為了連接農民與企業的一道橋梁,他們將農民所需傳達給企業,將企業所有轉達給農民,為打造真正的國內大型農業企業作出了巨大貢獻[2]。
4.3 完善利益分享機制
農民由于缺乏民主法治意識,被很多無良企業或個人剝奪了合法農業利益。因此,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重要階段,完善農民的利益機制刻不容緩。要進一步完善農業合作中的訂單制度、貸款制度、利潤返還、股份合作制度等等,讓農民不再是受害者,并利用法律機制強制執行,一旦有合作出現,必須用合同體現。關乎農民利益問題,合作企事業單位以及第三方牽線公司都具有責任與義務保護農民利益不受侵犯。
4.4 多形式提高發展質量
在政策的鼓勵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很多創新企業陸續出現,要想在新的農業競爭中拔得頭籌,取得成效,經營重點不能盲目,仍舊要保證農產品質量過關,讓農業的安全、生態、放心成為一種標簽。此外,要加大科技創新力度,不斷開發新產品,優化新結構,并發揮經營主體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做好經營示范工作,真正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示范帶頭作用。
5 結語
我國目前正處于新型職業農民實踐的初期階段,農業生產水平和經濟效益的提升離不開具備扎實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新型職業農民的支持與參與。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是一項持久工程,不能松懈,也不能盲從。各區域要考慮自身優勢特征,在初期實踐階段,做好培育工作的帶頭示范作用,合理利用多種政策工具,幫扶農民、引導農民,發揮農民群眾的特殊性,培育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職業農民,為農業現代化作出應有貢獻。
參考文獻:
[1] 李瑜玲,陳莉,李夕軍,等.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促進經營主體發展的實踐探索——以河北石家莊市為例[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8,20(3):120-123.
[2] 周國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建[J].農家參謀,2019(7):42.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