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民
摘 要:臨汾地區集盆地、山地、坡地于一體,屬于典型的丘陵山區。近年來,現代農業發展步伐明顯加快,農機裝備發展功不可沒。根據臨汾市實際情況,分析了丘陵山區機械化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全國、全省的情況思考,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建議
1 臨汾市概況及農機化發展現狀
臨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理坐標為北緯35°23′~36°57′,東經110°22′~112°34′,地處半干旱、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期。總面積20 280 km2,占全省13%。地形輪廓大體呈“凹”字型分布,四周環山,中間平川,全境分山地、丘陵、盆地三大地形單元,其中,平川面積3933.4 km2,占總面積的19.4%;丘陵面積達10 421.4 km2,占總面積的51.4%;山地面積達5920.2 km2,占總面積的29.2%,有“二川三山五丘陵”的稱呼。全年全市農作物種植面積53.39萬hm2,其中,糧食種植面積49.87萬hm2,油料種植面積0.76萬hm2,棉花種植面積0.01萬hm2,在糧食作物種植面積中,玉米種植面積25.48萬hm2,小麥種植面積19.89萬hm2。
近年來,臨汾市農機局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和《山西省農機化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牢牢把握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圍繞全市農村工作總體部署,加快實施“興機富民”工程和“科技興農”戰略,進一步加大農機推廣、農機實用技術培訓、宜機化農田改造力度,有力地提高了農機化發展水平。截至2018年底,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208.1萬kW,比上年增長4.1%。機械耕地面積35.78萬hm2,機械播種面積42.69萬hm2,機械收獲面積34.81萬hm2,增長0.1%。全市農機化經營總收入達到9.15億元。農業機械為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進一步降低了生產成本,獲取了最大化的經濟效益,這也逐漸成為當前農村經濟發展趨勢的主流,受到了人民群眾的極大關注。
2 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2.1 自然條件差
自然條件制約著山區機械化的發展。臨汾地區丘陵山區坡地多、地塊小、分散、高低不平,耕地以溝壩、梯田居多,交通不便,路途較遠,大型農業機械派不上用場,有的地塊小型機械也難進地。
2.2 基礎設施差
丘陵山區基礎設施薄弱,農業基礎設施維護不及時,機耕道不配套,原有機耕路標準低、路況差,貧困地區通達、通暢任務仍然艱巨,導致土地撂荒,無人耕種。地塊小而散亂,大馬力、復式機具進田作業和轉場困難,總體狀況得不到徹底有效的改善。近年來,許多農民到外地打工,農業實際從業人口下降,在農業基礎條件較好的地區,有部分打工農民將土地流轉或托管出去,但在農業基礎條件差的地區,土地不易于機械化作業,流轉、托管難度大,造成土地撂荒現象嚴重。因此大力推動丘陵山區機械化已刻不容緩,是關系到糧食安全的大問題。
2.3 農機效益差
丘陵山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農民多靠天吃飯,所在區域基本都是貧困縣,農民收入低,因此對機具購買力不強,即使購置農業機械也只是一些微小型機具,滿足自己耕作,不能用于開展社會化作業服務。丘陵山區地塊小,布局分散,作業時間短,加大了轉場困難和作業成本,效率較低、投資回收慢,影響著跨區作業機手轉戰丘陵山區作業積極性。而地方政府財政困難,不能有效地為農民提供周到的服務。
2.4 技術、硬件設備的滯后
隨著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實施,當地農機數量極大地提升,但是市場上適合丘陵山區作業的農機具品種少,現有的中小型機械多是小廠生產,質量性能差,技術及硬件設備欠缺,不僅如此,相對于知名品牌的大型機械,小廠生產的中小型機械由于價格低廉,農戶負擔得起,導致每家農戶重復購置低效益農業機械,致使農機利用率降低,極大浪費了社會資源。
2.5 農機化服務體系不健全
基層農機部門由于經費缺乏,公益性維修服務網點和相關設施幾乎為零,技術推廣人員以及聯絡員人手不足,服務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農機技術推廣、市場監管、農機安全、教育培訓、農機服務等多項職能欠缺。農戶農機具的修理基本上在自家用土辦法解決,農機駕駛人員知識欠缺,加快農機更新換代的積極性不高。
2.6 特殊農機化技術和裝備種類缺乏
雖然我市糧食作物機械總體發展較快,但在經濟作物、畜牧業生產上的機械化發展滯后,嚴重影響了我市農機化發展水平。丘陵山區由于地塊小而散,種植大宗農作物經濟收入低,適合發展蔬菜、藥材、果樹、小雜糧等經濟作物,而這些作物田間作業多以人工為主,無論種植、中間管理還是收獲,費時費力費工,嚴重制約了生產力的發展。
3 推進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的措施與建議
3.1 著力改進農機購置補貼政策
在政府部門的重視和大力支持下,合理配置資金,精簡農機購置補貼申領手續,加大重點領域補貼力度向丘陵山區傾斜,加快推進農機報廢更新工作,實現新舊動能的更替。要把著眼點從單純依靠國家投資逐步轉向國家、集體、企業、個人以及社會團體多元化投資結構上來,走科研、推廣、開發一體化、產業化的路子。加大對農機化發展資金投入,將農機化發展資金列入財政預算,增加資金投入,增強農業機械化發展后勁,為農機化科技創新推廣提供更好的發展環境。
3.2 加強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運用好相關惠農政策,發展規模化農業經營組織。積極鼓勵、引導和支持農機合作社的發展,積極引進從事農業種植的龍頭公司,通過支持引導、技術支持和資金幫扶,著力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機專業服務合作社或家庭機械化農場,為農業機械化生產起示范帶頭作用,有利于優化配備農業機械和勞動力,提高農機作業服務組織化、產業化程度,提高機具利用率、服務配套性。轉移解放更多的農村勞動力。
3.3 推進土地經營模式創新
支持流轉土地,擴大規模種植,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提高綜合機械化水平。引導、鼓勵并支持農戶在自愿的前提下,通過經營權流轉、股份合作、代耕代種、土地托管等各種形式,實現“連片種植”模式,以利于農機化作業,增加作業組織效益,增加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動力。
3.4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積極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推動農田地塊小并大、短并長、陡變平、彎變直和互聯互通,支持丘陵山區開展農田“宜機化”改造,加快補齊農業機械化基礎條件薄弱的短板。建議將機耕道、機具庫棚建設等配套設施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范圍,在改善農田基礎條件上對全市的機耕路進行統一的規劃設計。堅持“改地適機”和“改機適地”相結合,積極探索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新模式,建設可復制、可推廣的示范點,以點帶面逐步推進丘陵山區農機化快速發展。
3.5 加強農機科技推廣隊伍建設
要建立農機專業人才的引進、培養、培訓、儲備和激勵機制,建立人事機制,特別是丘陵山區,鼓勵并以優惠的政策吸收高素質的年輕人才加入農機推廣隊伍,優化人員結構,加強農機科技推廣隊伍建設。
3.6 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農機操作手培訓工作
在培訓內容上貼近農民,在培訓形式上方便農民,在培訓手段上適合農民,在培訓效果上富裕農民。加強對農機操作人員、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及農機專業合作社帶頭人的培訓、輪訓的督導檢查,尤其是對丘陵山區新購機農民和新型職業農民、農機操作手加強培訓,通過召開現場會、演示會,舉辦培訓班和送教下鄉等形式,借助展會形式,依托和發揮電臺、網絡、報紙等媒體的宣傳作用。我市農業機械科研人員發揮專業特長,承擔了全市17個縣市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農機操作手培訓工作,受到廣大農民朋友的好評。
3.7 加大丘陵山區特色農業機械的引進和研發力度
針對我市糧食作物生產機械化程度高,蔬菜產業、畜牧、果樹、小雜糧等產業機械化是短板這一特點,積極研究實驗與引進蔬菜移栽,果樹微耕機械,小雜糧播種機械,畜禽舍消毒等各行業的機械進行試驗、示范、推廣。開展蘋果、核桃、葡萄等有機肥施用替代化肥機械化技術調研,開展對比試驗,強化產學研合作攻關,促進相關新產品的研發。引進“小微”、“電動”、“智慧”、“便攜”等農機,提高丘陵梯田、大棚園區作業機械化水平。隨著谷物小雜糧市場價格逐年走高,我市丘陵山區旱地谷黍小雜糧產量與小麥產量持平,種谷黍小雜糧更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我市谷黍小雜糧種植面積也在逐漸擴大,2013年調查顯示全市適應于12~18馬力小四輪拖拉機作業的旱地谷黍小雜糧面積達13.33萬hm2。據此我市農業機械科學研究所實施了山西省現代農機裝備引進試驗項目“小四輪配套谷物精量播種機”。該精量谷物播種機播種量為9~10.5 kg·hm-2,而傳統播種機播種量為22.5~30 kg·hm-2;每公頃省種50%以上,可省種子錢150多元。同時谷黍小雜糧精量播種省去谷黍小雜糧田間管理人工間苗的繁雜勞動,每公頃也可節約人工費近600元。為此,利用項目示范帶動,組織農機化專業團隊,研發一批不同作物的機械化耕作技術模式和主推機具尤為重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必將促進農業現代化的進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永遠在路上。我們要充分認識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性、緊迫性,通過目標導向,引導社會預期,凝聚社會共識,引導推動農業機械化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