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明
摘 要:以基層農業工作者的角度對農業及經濟狀況進行調查研究,闡述了農業經濟的概念,概括了馬鞍山市農村經濟的一些指標情況。指出了該市農業經濟存在的幾個方面的問題,并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農業經濟;存在問題;分析建議
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央高層對農業、農民、農村三農問題提出的一個全面系統的規劃,根本的目的在于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產業不發達,農民不富裕的實際狀況,從而實現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農業技術、農業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現代農業的進步。
1 農業經濟內涵及基本情況
農業經濟是國民經濟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農業是以土地資源為生產對象的,是通過培育動植物產品從而生產食品及工業原料的產業,屬于第一產業。利用土地資源進行種植生產的部門是種植業;利用土地上水域空間進行水產養殖的是水產業,又叫漁業;利用土地資源培育采伐林木的部門,是林業;利用土地資源培育或者直接利用草地發展畜牧的是畜牧業;對這些產品進行小規模加工或者制作的是副業。它們都是農業的有機組成部分。還有利用景觀或者所在地域資源進行開發并展示的是觀光農業,又稱休閑農業,這是新時期隨著人們的業余時間增多而產生的新型農業形式。
廣義農業是指包括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副業、休閑農業六種產業形式。狹義農業是指種植業,包括生產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作物和綠肥等農作物的生產活動。
2 農業基礎設施還沒有完善
當前馬鞍山市農村發展很不平衡,長江以南市區、博望、當涂已經脫貧,農村人均收入居全省前列,基本進入小康社會。當涂縣農村居民個人可支配年收入已達到24 000元。但和縣、含山縣等江北部分還沒有完全脫貧,含山縣農村居民個人可支配年收入大約在17 000元,部分農村還沒有完全脫貧,正在在實施精準扶貧措施。
這幾年,農村電網改造、組組通道路不斷完善,農村寬帶網絡的鋪設,改水改廁的實施,農村面貌已經發生根本改善。但農業基礎設施還存在薄弱環節,例如:機耕路不夠寬,有的機耕路大約1 m左右寬,大型農機設備沒法進入。農業水渠大部分還是土質水渠,沒有完成U型槽渠改造。U型水渠相比土質水渠具有傳送更流暢、傳送距離遠、水不容易損失、具有節水功能,應大力在基本農田保護區推廣運用。
3 農業產業體系設置不完善、不科學
馬鞍山市的農業產業布局,和縣以大棚蔬菜為主。當涂水產業、觀光農業發展較好,出現了萬山桃花、大隴的葡萄等特色產業。博望、含山主要以傳統農業為主,現代農業、觀光農業不強。各地區存在盲目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造成資源浪費,沒有結合本地實際情況,農業產業規劃不科學,產業不發達的問題較突出。
4 基層政府加強對農業重視并出臺政策
鄉鎮人民政府作為基層政權,牽涉了大量的社會事務,又要發展經濟,對農業產業的發展重視不夠。基層政府首先定位要好,基層政府面對的是農村、農業、農民,結合本地實際,發展特色農業,帶動農民致富,是基層政府不可推卸的一項職責。對此,特別提出以下建議。
4.1 加強馬鞍山市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針對農業基礎設施出現的短板,例如:農田周邊的機耕路,能不能加寬,能否達到2 m寬;路面能不能硬化,鋪設石子,有條件的可以鋪設瀝青、水泥,方便大中型拖拉機、插秧機、收割機等基本農業機械進入農田作業;水泥U型渠對基本農田建設是必不可少的,能不能加快鋪設。這些本屬于政府和村集體出資建設的,不屬于農戶和承包大戶的職責,要經營者出資,也是不情愿的。因此,這些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資金應納入馬鞍山市鄉村振興資金中解決。
4.2 加強調研,科學設置農業產業園
含山、和縣、當涂、博望,還有各個開發區,幾乎每個縣區都編制了現代農業產業園規劃,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縣的現代農業園發展較好,現申報國家級現代產業園。含山、當涂、博望,這幾個縣區的農業產業園沒有形成壯大,產業不發達的局面沒有改變。存在資源浪費,成功的案例很少。因此在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建設上,一定要因地至宜,含山的優勢在傳統農業,當涂的優勢在于水產業、觀光農業,博望的優勢在于現代工業、特色農產品,一定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優勢,不要盲目建設現代農業園。上級主管部門也一定要加強調研,不能一哄而上,一概而論。
4.3 發展鄉鎮特色農產品,帶動農民就業致富
上級政府要減輕基層人民政府的社會事務考核壓力,讓基層人民政府有精力發展本鄉鎮的特色農業,比如當涂大官圩的水產品、和縣的蔬菜和水果等。對鄉鎮發展特色農業,上級政府要有政績考核,基層政府一定要出臺政策文件,財政獎勵措施等。例如培育一批鄉村田園綜合體、特色民宿、休閑農莊、生態漁家、采摘籬園等農業旅游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