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舒
摘 要:隨著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工匠精神”逐步成為各行各業技能型人才的核心標準之一。因此,職業院校教師就應在實現“中國制造2025”目標的大背景下,基于學生學習需求和社會發展要求視角,將“工匠精神”有機融入到教育實踐中,讓學生在學習技能和參與技能競賽的過程中,不斷夯實專業技術、提高綜合素養,實實在在地為成為“大國工匠”奠定素質基礎。
關鍵詞:中國制造2025;職業院校;技能競賽;工匠精神
職業教育的根本宗旨是為社會輸出高素質技術性人才,而技術人才又是“工匠精神”的最佳傳承者,其既是順應時代革新的必然要求,又是進一步推動我國制造業發展的核心要素。故而,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就要深入挖掘技能指導與“工匠精神”有機結合的具體措施,并以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為載體,最大程度地讓學生在傳承文化的過程中獲得技能之外的職業素養和精神。
1 強化課程改革,提煉教學經典
職業技能競賽的項目設置是以企業、崗位的用人要求和國家職業技能的核心標準為主要參考內容的,其既反映了現代社會中最新的技能要求和行業發展趨勢,又體現了企業對實用型高素質人才的具體需求。因此,職業院校在開展課程體系改革時,就要充分將課程設置與職業技能大賽的具體要求緊密結合,全面而仔細地剖析大賽的標準,將其中的核心部分提煉后轉化為課程內容,并在教學過程中深入展現。
比如,教師可根據技能競賽的“明題”要求,應用“差異性”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明題”既體現了大賽的公正、公開和公平,又使本專業的典型性和技能的綜合性得以體現。因此,教師就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具體差異,采取有針對性、有目的性的個性化指導策略。針對基礎型簡單工藝掌握速度較快的學生,教師就可延長復雜工藝的綜合訓練時間,讓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不斷突破自身局限。針對簡單工藝技能相對較弱的學生,教師就要給予其更多的關心和幫助,并引導其尋找和發現自身的不足和短板,進而與其制定相應的調整方案。
此外,教師要重視不同層次學生在各個環節的質量,防止學生在具體操作中通過后道工序修正前道工序的錯誤,從而最大程度地降低該道工序未來的犯錯率。
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分層指導中迅速提高自身技能,并在有針對性的訓練中形成嚴謹、仔細的工作態度,進而在技能大賽或未來的崗位中充分體現“工匠精神”。
2 深化方法創新,拓展資源共享
資源是提高受教育者最終實力的重要因素,在職業院校中,學生進行訓練的先進設備、優質資源很難普及到常態化的教學中,因此教師就要創新教學方法,拓展教學資源,實現“共享教學”[1]。
比如,職業技能競賽的指導教師在長期的實戰中擁有豐富、全面、多元的正反經驗,這既是可貴的寶藏,又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戰略指導。因此,指導教師就可將其中涉及的成功技能和方法分享給其余教師,如:定期開展交流會、錄制階段性指導視頻、形成文字報告等。這不僅能夠使常態化的教學內容更精煉、更高效,也能夠使學生在規避失誤的基礎上精益求精,進而深化“工匠精神”的具體內涵。
其次,教師可引導在技能大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共享自己的“成功經驗”。參與各種技能競賽的學生所獲取的經驗是終身受益的,其中包括嚴謹的態度、精湛的技術、刻苦的精神等,而這些都是“工匠精神”的具體體現,因此,由該部分學生共享自身的經驗,能夠讓其余學生更直觀、更迅速地獲取成長的動力。
3 開展校企合作,推進深入融合
職業院校培養的是企業的一線技工,因此校方的培養目標和教學內容要始終與企業的具體需求相融合、相適應、相契合,而這一需求就給校企合作帶來了良好的契機。因此,學校就可開展校企合作技能大賽,推進教學與生產的深度融合,從而在落實“工匠精神”的同時,培養“大國工匠”。
比如,學校和企業可定期開展相對大型的技能大賽,鼓勵校方學生、校內教師、企業人員積極參與到合作的技能大賽中。活動開始前,學校和企業可根據實際情況共同制定比賽方案、擬定比賽題目,并由雙方共同提供比賽的場地和所需的設備。在比賽期間,參賽選手可由校方和企業派定的技術人員共同培訓,雙方生成統一的培養措施,保障參賽選手達到最佳狀態。
通過這樣的模式,學生能夠在與具有不同優勢選手的碰撞中,不斷革新自身的技能儲備,更能夠將這些優勢迅速轉化為符合自身發展需求的長處,從而進一步推動自身發展。同時,不同群體共同參與比賽,能夠使參與者在展現綜合實力的過程中不斷強化自身的工作態度,使自己更嚴謹、更細致、更專注,進而使“工匠精神”落實到校企建設的方方面面。
綜上所述,職業院校作為向社會大規模輸出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應始終基于中國制造2025的視角,不斷探究技能競賽與“工匠精神”充分融合的有效措施,并采取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深刻地認知到“工匠精神”在職業發展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從而真正推動職業教育正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余振華. 職業技能大賽與高職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關聯耦合研究[J]. 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9(4):4-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