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 孫曉霞 王健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黨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近年來,張家港市城鄉一體化快速推進,群眾利益訴求更加多樣,基層社會治理發生深刻變化,檔案工作也面臨全新挑戰。市檔案館緊緊圍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積極探索檔案服務農村基層社會治理的新機制,不斷滿足基層治理和群眾需求,形成了具有張家港模式的檔案服務基層治理新格局。
1.制度引領,打響基層檔案工作品牌
一是科學規劃,聚焦頂層設計。將農村基層檔案工作納入《張家港市檔案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和新時期檔案工作的重要內容,納入農村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整體規劃,完善檔案工作發展的制度設計、政策支持、經費投入和長效機制。二是部門協同,凝聚工作合力。會同民政局、農業農村局、人社局、水務局等社會民生部門,制定了民生檔案、村鎮建設、河湖治理等領域檔案業務文件,實現農村基層社會治理檔案工作的規范化、標準化。三是強化考核,實現層層聯動。市檔案部門建立了市、鎮、村(社區)三級聯動的基層檔案工作績效考評體系,通過層級考核,有效保障基層檔案管理有序開展。
2.體系創新,提升基層檔案服務效能
一是構建“大檔案”管理格局。建立以綜合檔案館為核心,涵蓋開發區、鎮、村(社區)、家庭的檔案館網體系,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不留空白”的基層檔案工作格局。目前10個區鎮全部建立檔案機構,建有6個區鎮檔案館。楊舍檔案館為全省首家區鎮合一檔案館,永聯檔案館為全省首家村級檔案館。全市所有鎮屬事業單位和涉農部門全部建立檔案室。涉農檔案總量已達25萬余卷51萬件,涵蓋基層各個民生領域,不僅滿足了農村基層治理的需要,也真正讓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
二是推進“多元化”主體參與。依托網格化管理模式,加大各方力量調動,將基層組織、村(社區)志愿者、居民群眾納入檔案資源建設的主體范疇,參與基層檔案治理實踐,推動檔案建設向基層下移。參與“百村萬戶”口述歷史檔案建設,形成88萬字口述檔案;參與鄉村記憶影像拍記,形成動態反映鄉村面貌的照片25萬多張;參與方言語音建檔,建成681分鐘的鄉音數據庫;參與家庭建檔,自覺構建家族記憶,目前全市建檔家庭達1.5萬余戶,其中南豐鎮33戶農民集體建檔,受到中央文明委、國家檔案局領導的高度評價;引導社會力量、民間組織主動參與家譜宗譜、老物件、老照片等珍貴檔案史料的搶救性征集,打造承載鄉愁記憶的地情資料庫。
3.法治保障,實現基層檔案有效監管
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謀劃基層檔案事業,不斷完善檔案監管體系建設。一是強化依法治檔。圍繞檔案管理體制、檔案安全、基層撤并檔案處置、村鎮建設和民生領域等,開展“雙隨機、一公開”行政執法檢查,確保基層檔案規范管理。二是強化外部監管。聯合人大、政協、民主黨派等,督導基層檔案工作,并提出合理建議。三是強化星級測評。以檔案創建為契機,為基層單位提供精準服務。目前97個社區、148個行政村、134個涉農單位檔案工作達省星級標準。
1.以“記錄一生,服務一生”為理念,建好民生領域檔案
圍繞基層群眾出生、上學、畢業、工作、結婚、退休、死亡等全生命周期,建立醫學出生證明、學籍、工齡認定、婚姻、離退休、殯葬等各門類檔案,為解決居民身邊的小、急、難事提供有效保證;圍繞基層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抓好農村社保、合作醫療、農村教育、勞動就業等民生社會事業領域的檔案建設。目前全市基層單位建有50多類專業民生檔案,已接收進館30多類、22.9萬卷,占館藏檔案總數的45%左右。
2.以“還政于民、還權于民”為理念,建好治理領域檔案
對照基層治理工作目標,一是重點做好村民協商自治、村民議事會、村民換屆選舉、民主監督、“一事一議”事項、村規民約等的歸檔工作;二是做好與農民切身利益相關的農地確權、土地流轉征用、村民建房、拆遷安置、收益分配、民生微時事等領域檔案;三是抓好基層矛盾調解、來信來訪、“三優三保”“三治”(治違治污治隱患)等領域檔案。
3.以“協同發展、合作共贏”為理念,建好重點領域檔案
圍繞產業興旺,抓好生態農業、綠色農產品、鄉村旅游、農業科技創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建檔工作;圍繞生態宜居建設要求,做好農田水利、鄉村道路、農村電網、小城鎮建設、美麗鄉村、特色田園鄉村等檔案建設;圍繞鄉風文明,建好長江文化藝術節、文明鎮村建設、文明家庭、鄉賢名人、民俗文化、古宅民村等檔案。
4.以“依法管理、民主決策”為理念,做好依法行政檔案
率先制定《重大行政決策檔案管理工作指導意見》,印發《關于加強依法行政檔案管理的通知》《重大行政決策檔案案卷評查標準》等文件,確保各區鎮在從事重大行政決策、規范性文件制定、合同管理等活動中形成的檔案齊全完整,推動依法行政檔案在基層落地生根,為實現基層“用權留檔、追責有據”提供有效保障。
5.以“凝聚力量,弘揚民風”為理念,建好鄉賢名人檔案
圍繞全國文明城市“五連冠”,創新精神文明建設內容,圍繞“好人”“模范”、紅色老黨員、老兵、文明新人和在本村(社區)里群眾口碑好、社會影響好、群眾威望高的各類人員開展鄉賢名人建檔工作,目前全市鄉賢建檔家庭達1.5萬余戶。通過集中展示、開展“檔案中的文明村風”等宣傳報道活動,弘揚優秀鄉賢精神,凝聚鄉賢力量,在廣大群眾中培育知賢、頌賢、學賢的社會新風尚,更好地發揮好鄉賢的橋梁、智庫、榜樣作用。
1.立足需求,建成聯動共享的基層檔案資源管理平臺
持續推進農村基層數字檔案館(室)建設,初步完成基層館(室)藏檔案的目錄數據庫和重要檔案的全文數據庫建設,為構建基層檔案利用體系夯實基礎;構建數字檔案館(室)系統、電子文件中心、圖片中心、音視頻檔案庫等集成式利用平臺,充分發揮基層檔案宣傳教育、信息交流等功能;繼續完善名鎮名村、古跡遺址、沙上文化、河陽文化、暨陽文化、東山文化及非遺傳承、鄉鎮企業等基層檔案專題數據庫建設,呈現立體式鄉村記憶,滿足基層社會治理利用需求。
2.優化服務,建成普惠便民的民生檔案共享服務平臺
將村級檔案利用納入便民服務事項清單,加快推進覆蓋市、鎮、村的“民生檔案共享服務平臺”建設,平臺整合了200多萬條民生檔案信息,與全市10個區鎮、49個村進行互聯互通,目前已實現檔案信息市、鎮、村縱深共享。自民生檔案共享服務平臺開通以來,已提供檔案查閱3.9萬人次,出具相關證明材料3.7萬余份,為群眾解決矛盾糾紛、生產生活、創業創新等實際問題1.5萬個。特別是2019年張家港市樂余鎮在推進“三優三保”專項工作中,通過民生檔案共享服務平臺,為1.9萬余戶農戶、企業提供了建房許可證存根,真正體現了民生檔案服務民生的功能。
3.創新載體,建成共享開放的基層檔案文化展示平臺
依托基層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整合盤活檔案資源,不斷加大基層檔案文化產品供給力度,打通宣傳、教育、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一是通過舉辦各類展覽,出版鄉村影像記憶系列叢書、張家港方言文庫等檔案文化產品,展示農村發展變遷。二是打造聯興村、農聯村、長江村等鄉村記憶試點工程,建立了一批反映歷史文化、傳統民俗、特色產業的鄉情村史陳列室、鄉村記憶展示館,不斷豐富農村精神文化生活。三是提取基層檔案資源的特色基因,開發各類文化創意產品和影視產品,打造鄉村記憶品牌。
1.突出精準性,基層檔案資源內涵再深化
以既減輕基層組織“過度留痕”困擾,又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各項工作規范運行為目標,會同民政部門研究制定鎮村檔案基本目錄清單,重點突出村級重大行政決策、招投標管理、陽光村務(黨務、村務、財務)、社會事業、三資管理、土地管理、收益分配、基礎設施、鄉風文明、社會治理等十類,全面壓縮基層治理過程中事務性、輔助性等臺賬資料的歸檔,突出基層檔案資源建設的精準性;同時新增農村產權交易檔案、河湖治理(河長制)檔案、鄉賢名人檔案、鄉村記憶影像檔案、依法行政檔案、地情資料等門類,全方位反映基層治理的管理流程。
2.突出智慧化,基層檔案治理方式再創新
持續推進“智慧檔案館網”建設,實現集基層檔案的收集、保存、管理、利用、監管、服務于一體的智慧檔案管理體系;利用“電子檔案檢校系統”,通過AI人工智能檢測校驗手段,對各類民生檔案數據進行核對、整改和完善,全面提升基層檔案數字化質量;助推“放管服”改革,打造不見面審批的電子檔案平臺,對基層檔案需求做出智能響應和智慧支持,推動檔案信息隨時、隨地、隨需應用。
3.突出融合力,服務基層檔案治理再升級
不斷推進共享平臺的增點擴面,打造15分鐘檔案利用服務圈,構建一個網格化、便捷化的公共服務平臺;探索檔案融入“全科社工”服務模式,實現“一口受理、一站服務”,通過將檔案服務延伸到村級便民服務終端,實現“查檔隨時隨地、閱檔一鍵打印”;全力融入長三角地區線上線下、異地同步查檔服務,打破區域壁壘,實現檔案利用服務跨地域、跨館際共享,真正實現查檔“零跑動”;借力科研機構等多方力量,開發一批有影響力、有深度的基層檔案文化項目和文化產品,通過“融媒體”,將檔案文化延伸至更廣空間,實現鄉村文化和歷史的永久保存和跨時空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