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喜亮
疫情出現了拐點,峰期已經過去,全面復工已經開始。“兩神”醫院落成投入使用之神速,令全世界嘆為觀止。傳來建設者們的佳話令人潸然淚下:有的農民工們堅持不要工資,悄悄地返回鄉里,鄉里封村,家在眼前卻不能入,他們在村口露宿,自行隔離。一些企業開始復工了,有的無力支付工資,有的減發工資,職工沒有任何有怨懟,依然復工堅守崗位。中國的工人階級不愧是偉大的階級。經歷了這次大疫,究竟什么是現代企業、現代企業制度該是怎樣的,這是值得我們深刻反思、反省的重大課題。
改革開放以來,對標西方企業我們學會了科學管理。所謂科學管理,是上個世紀初期美國人泰勒創立的企業管理思想,這個思想的本質就是把人,把工人當作機器,把工人固定在“機器”上,使工人成為整個大機器的一個組成部分即一個部件,工人隨著機器運轉。雖然一時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但是,很快就又遇到了瓶頸。后來出現了霍桑試驗,經過二十年的研究,終于知道人不是機器而是具有思想性的生產主體,把工人當人的思想在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盛行于西方世界。而把人當人這個思想,我們共產黨一開始就認識到了,1927年就提出了建立國有企業讓工人參加管理。1929年共產黨第一次領導國有企業便貫徹了這個思想,工人是企業的主人,依靠工人辦企業。在共產黨領導中國國有企業的90年歷史中,這個思想雖然也有過波折,但是,總的說來還是一以貫之的,從根本上沒有改變。歷史反復證明,什么時候忽視了工人,什么時候企業就會遇到困難,反之便可得到較好的發展。上個世紀60年代,現代企業治理思想業已出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兩參一改三結合”。對此,毛澤東代表中共中央作出批示:鞍鋼是全國第一個最大的企業,“過去他們認為這個企業是現代化的了,用不著再有所謂技術革命,更反對大搞群眾運動,反對兩參一改三結合的方針,反對政治掛帥,只信任少數人冷冷清清的去干,許多人主張一長制,反對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認為‘馬鋼憲法(蘇聯一個大鋼廠的一套權威性的辦法)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現在這個報告,“不是馬鋼憲法那一套,而是創造了一個鞍鋼憲法。鞍鋼憲法在遠東,在中國出現了”。
所謂“鞍鋼憲法”,其主要內容是:實行民主管理,干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工人群眾、領導干部和技術員三結合,即“兩參一改三結合”的企業治理制度。結合疫情中的中國工人階級展現出來的品格,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應當深刻地領悟到現代企業的文化內涵,更加堅定我們的制度自信,有勇氣創立企業現代化治理的思想,以引領世界。綜觀人類社會企業管理思想的發展史,大體上是經歷了這樣的三個階段:物化勞動者、器化勞動者、資化勞動者。物化勞動者就是把勞動者簡單地當作勞動工具,所謂器化勞動者,就是把勞動者當作大機器的一個組成部分,所謂資化勞動者就是把勞動者當作資本看待。所謂“人力資源”便是“器化”的反映,所謂“人力資本”便是“資化”的反映。盡管也有歷史性的進步,但是,從根本上還都是沒有把勞動者當人,即平等的主體而是生產工具,工人始終是被管理物、資源、資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思想明確提出了由管理轉變為治理,如果說管理是依靠行政權力的運行,那么,治理則是所有人共同參與的運行;管理是從上到下的簡單執行,治理則是民主協商共同決策,依據角色分工協同運行。中國國有企業創立的“黨政工”民主共治的企業制度,便是這樣的現代企業治理體系。現代社會人是最可寶貴的,現代企業之現代屬性的核心就是“人本思想”。有了人什么人間奇跡都能創造出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人類社會的終極目標,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是包括國有企業在內的所有企業必然選擇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