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光
我國的產權市場源自國有權益交易的規范。自設立以來,產權市場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低效資產出清、混改等方面配合實施了大量項目,有力地維護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開展,不得不看到,產權市場在這一過程中,是從屬的、配合的,在實現國有項目按政策進場的同時,更多作用體現在項目信息的審核、披露這一環節,而對于項目價值挖掘、項目達成等方面還少有作為,越來越難以在進一步深化改革中作出應有貢獻。怎么辦?筆者以為,產權市場需要在規范、增值、高效等方面作出新的巨大努力,才能使市場公信力更加提升、交易流程更加順暢、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更有作用。本文首先就規范方面進行進一步的分析研究。
規范是產權交易的根。可以想象,如果一個市場披露出來的信息是虛假的,那么不僅交易對手將會遠離、具有同樣信息發布需求的其他相關方也將遠離,即便項目所有方最終對項目信息的真實性擔責,即便受損方有向虛假信息發布方追責的權利,但最終產權市場的公信力將大受影響,因為(持續)出現虛假信息的現實后果是交易各方都將遠離。所以,產權市場必需對所發布信息的審核、確認以及錯誤信息的糾正和提示等負責,確保其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針對這一規范性的要求,產權市場除了按照產權交易有關規定制定出嚴密、實操性的交易規則并加以嚴格執行,籍此提高信息披露的真實、規范程度之外,還需要關注交易行為的全過程,重點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文件審核”重在比對。目前,在產權市場交易的項目以國有為主。因此,該類項目(尤其是股權項目)絕大多數都在國有主體的管控下,在內部決策、審計評估及備案、產權登記、申請交易、確認簽約、標的交割等方面遵循國資規定,所發布的每個信息均有嚴格確認流程。此時的產權市場所關注的更多是實際情況與發布信息的一致性方面,以及潛在交易方的資格條件是否有排他性等的合規方面。這些內容都不涉及現場查證等工作,大多是相關文件的對比檢查(為方便計,我們稱之為“文件審核”)。這些操作也包括實物資產、不動產等的國有項目在內。
事實上,即便是“文件審核”也使得產權機構投入較大人力加以把控。因為每類項目的特質指標有所不同,即使同類項目也有差異。比如股權項目(資產負債、損益、現金流等)和不動產項目(地段、房型、配套等),A公司的增資項目(放棄控股與否等)可能與B集團不同。因此,需要就每類項目建立不同標準的重點審核事項清單,并隨著項目新發情況而不斷豐富。
此外,產權市場也歡迎非國有項目的進場交易。萬變不離其宗,產權交易機構在聚焦于項目信息的真實(包括合理商業考量)、準確、完整的同時,對于所發布信息的支撐相比國有可進一步簡化,亦形成相應的審核事項清單。
二是 “現場審核”逐漸出現。實務上,對于除適用“文件審核”的其他交易項目,產權市場還負有“現場審核”的義務,比如不動產租賃,相關文件載明的信息不夠完整,需要確認標的狀態及周邊配套,這需要出差、補充查證等額外投入,大大增加了項目審核周期(初估2-3天),并有交通費用等支出,若該類項目交易金額較小,則有可能出現投入產出不匹配的現象。
針對此狀況,產權交易機構需要立足“交易平臺”這一定位,在確保規范的前提下,攜手政府機構(如房產登記、相關管理部門等)、社會各方(如相關專業中介機構)共同負擔發布信息的真實準確完整。
三是參與各方合理擔責。最后,針對與發布信息有關的各方責任主體(產權交易機構、披露信息申請發布主體、經紀會員等),產權交易機構需要以交易項目運行“零差錯”為目標,審核部門是產權交易機構交易項目工作質量最終把關部門,對其他參與主體依其工作質量明確相應等級、分類加以對待,形成“優秀免檢、其他謹慎”的工作格局,并在合理范圍內加以溝通和展示,籍此直接或間接提高參與各方的責任感、榮譽感,共同把好信息發布的規范關。
最后,除了對信息發布的規范要求,產權交易機構還需關注意向交易對方的規范性,就其社會誠信、履約能力等方面安排調研,并將所發現的問題及時提示交易各方。確實有違公平規范的,需要建立黑名單制度,對相關主體和實際控制人的交易行為加以限制。
(作者為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副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