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6月16日陳炯明炮轟廣州總統府后,孫中山下決心要擁有自己的軍隊。1924年,孫中山特地選了6月16日,作為黃埔軍校開學的日子。然而很快,就迎來了決定軍校存亡的生死一戰……
千人對萬人
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電邀有恙在身的孫中山北上“共商國是”。一直蟄伏在東江的陳炯明見機立馬組織起“救粵軍”,6萬人分三路直撲廣州。廣州革命政府成立“東征軍”,準備和陳炯明決一死戰。
按部署,東征軍分三路,左路滇軍,中路桂軍,右路粵軍,黃埔學生軍只被安排為“預備隊”。但學生們戰斗積極性高漲,堅持請愿之下,黃埔軍校的兩個教導團被編入了右路軍。“老兵”們看不起這些學生軍,但1925年2月15日,擔任主攻的教導一團只花了半個小時,就攻下了陳炯明老巢東江的門戶淡水,讓各部刮目相看。
3月初,各懷心思的滇軍和桂軍開始向廣州撤退,右路軍成了深入敵后的孤軍。“救粵軍”總指揮林虎立刻調集部隊,向黃埔教導團撲來。林虎軍兩路軍加起來超過1萬人,還有1萬多的增援部隊在陸續趕來 而東征軍駐扎在棉湖正面戰線的 只有黃埔教導一團的多學生軍 粵軍第七旅正在趕來途中 教導二團在棉湖東南一帶
如果退 東征一個多月來的成果將全部化為泡影;如果打,要是失敗黃埔軍校苦心培育的精英將毀于一旦,黃埔軍校很可能也將不復存在。
在和同樣親臨一線的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蘇聯顧問加侖將軍商議之后,右路軍總參謀長蔣介石決定要打。
3月12日,黃埔子弟兵枕戈待旦,孫中山卻在這一天病逝了。為了不打擊士氣,國民黨黨部決定秘不發喪。
指揮部險些被端
3月13日上午8點30分,棉湖戰役拉開戰幕。在團長何應欽命令下,教導一團率先沖鋒。林虎軍穩住陣腳后,居高臨下發起反沖鋒,雙方交織在一起。教導團人數處于絕對劣勢,因此傷亡數字直線上升。但學生軍士氣高漲,戰斗力驚人,長官帶頭沖鋒,一營在營長顧祝同的帶領下甚至和敵人拼起了刺刀。
膠著的戰況中,林虎軍發現了教導一團的指揮部駐扎地曾壙村。于是,潮水般的敵軍開始向村子方向猛攻。負責拱衛曾壙村的一營一連拼死抵抗,連長余海濱(共產黨員)當場陣亡,全連死傷殆盡。
何應欽急忙調二營營長劉峙率六連增援 但林虎派重兵冒死突擊 何應欽把最后的預備隊四連也頂了上去 卻依舊抵擋不住敵人的沖擊 林虎軍逼近到離團指揮部只有幾十米遠的地方 蔣介石甚至聽到了敵人“活捉蔣介石”的吶喊,團指揮部里還有廖仲愷、周恩來和蘇聯顧問團。
關鍵時刻的兩個人
最關鍵的時刻,有兩個人必須一提。一個是共產黨員曹石泉,當時他帶學兵連正好從其他地方調回村子,看到戰況危急,立刻拼死阻擊,大大緩解了危局。
另一個,是炮兵連連長陳誠。棉湖戰役中,由于人炮使用次數過多,撞針過熱而發軟,通通成了啞炮,陳誠將炮兵連撤到指揮部附近。陳誠沖上前去親自點炮,此時大炮已經經過一段時間冷卻,撞針又變硬了,炮彈呼嘯而出,落在敵人中間。陳誠又連發兩炮,全部命中。林虎軍忽遭持續炮擊,陣形大亂,再加上教導一團拼死反擊,只能向后潰退。
這場從早上8點開始的戰斗,一直持續到下午4點。教導一團傷亡慘重:9個連長,6人陣亡,3人負傷;三營的9個排長陣亡7個;全團傷亡過半。
就在教導一團快堅持不下去時,粵軍第七旅和教導二團相繼趕到,開始全面反攻。林虎軍雖然兵力依舊優勢,但士氣已被摧垮,打到下午6點,開始全面撤退。
棉湖之役 讓黃埔學生軍一戰成名 陳炯明最后反撲的希望破滅
摘自 歷史的溫度 那些執念和信念 理想與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