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寧牛棚鎮推進農村產業革命見聞"/>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馬亞旭 馬興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劉藍嬰
威寧自治縣牛棚鎮積極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通過發展特色產業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夯實脫貧攻堅基礎,確保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實現全面小康。
牛棚鎮,位于威寧自治縣西北部,距縣城81公里,境內烏蒙山巍峨磅礴,牛欄江奔騰不息,素有“古鎮牛棚,江南韻味”的美譽。
烤煙種植是牛棚鎮傳統優勢產業,種植歷史悠久,群眾基礎好、種植意愿強。牛棚鎮作為貴州省烤煙種植大鎮,過去受種植技術、成本投入等因素影響,長期處于規模大、效益差的狀態。進入決勝脫貧攻堅關鍵時期,如何讓舊產業煥發新活力?牛棚鎮黨委、政府從提高烤煙種植的含金量入手。
從品種引進到煙苗培育,從移栽管護再到烘烤采收,牛棚鎮形成了一整套科學的工序流程,大大提高了烤煙種植產量和質量。此外,還主動與氣象部門加強合作,加大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最大程度降低因氣候災害給煙農造成的損失。
張仁華是牛棚鎮新山村的一位老支書。2019年,他栽種的7畝多烤煙經濟收入超過5萬元。“種烤煙雖然苦點累點,但它收益好,錢也賺得多。趁著還能勞動,每年種幾畝。”張仁華笑著說。
“和過去相比,現在我們的烤煙種植實現了產量和質量雙提高,經濟效益也顯著提升,煙農的獲得感更強了。”牛棚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況華虎說。2019年牛棚鎮烤煙產業種植面積超過2.5萬畝,煙葉收購量超過673萬斤,經濟收益突破1億元大關,煙農戶均增收超過9000元,人均增收近2000元。
發展壯大傳統優勢產業,筑牢群眾增收主渠道,讓老百姓的家底厚實起來、腰包鼓起來,是牛棚鎮黨委、政府努力讓舊產業煥發新活力的一個重要抓手。
牛棚鎮小區域氣候明顯,平均海拔達2100米,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素有“陽光牛棚”之稱,出產的糖心蘋果遠近聞名。
為提高蘋果種植的經濟效益,牛棚鎮黨委、政府在加大宣傳和技術培訓工作的同時,還引進了威寧超越農業有限公司、威寧烏蒙綠色產業有限公司、海升集團等一批龍頭企業帶動發展蘋果產業。
龍頭企業的引進,不僅帶來了充足的發展資金,還帶來了先進的種植技術。目前,牛棚鎮由龍頭企業經營管理,采用滴灌技術種植的3000多畝矮化蘋果樹已經進入掛果年份。據蘋果種植基地技術人員介紹,他們種植的蘋果樹進入盛果期每畝能采摘2500斤到3000斤左右,采收后的蘋果直接裝箱銷售,市價每斤不低于5元,利潤可觀。
在龍頭企業的示范帶動下,看著一棵棵精心管護的蘋果樹變成了“搖錢樹”,當地群眾的積極性空前高漲。“2018年,我家種植了26畝矮化蘋果,去年已有5畝掛果上市,加上原有的果園,收入超過了2萬元。”初嘗甜頭的牛棚鎮紅旗村村民馬敏秀,正在考慮進一步擴大蘋果種植面積。
目前,該鎮的蘋果產業種植面積達6萬多畝,其中散戶種植面積超過4萬多畝。為繼續發揮好示范帶頭作用,今年又引進海升公司在高速公路沿線種植精品蘋果2500畝,現在土地流轉工作正穩步推進中。
牛棚鎮黨委書記馬仲晶表示,牛棚鎮黨委、政府將團結帶領廣大干部群眾,齊心栽好“搖錢樹”,并同步做好牛棚鎮糖心蘋果市場美譽度提升、品牌打造、產品深加工等工作,讓蘋果產業真正成為助農增收、同奔小康的綠色銀行。

1. 威寧自治縣牛棚鎮三河村的烤煙田。(馬興 攝)

2. 蘋果林。(馬興 攝)

3. 村干部正在幫地瓜種植戶裝箱計重。(馬興 攝)
團山村是牛棚鎮貧困程度最深的村,石漠化嚴重、森林覆蓋率低,距鎮政府22公里。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造成了團山村村民守著牛欄江,卻靠水沒水吃的窘境。
“嫁人莫嫁團山漢,十年倒有九年干,剩下一年雨水足,不到年底米糧斷。”對團山村惡劣的自然和生存環境,我們或許可以從過去周邊鄉鎮女子談婚論嫁時流傳下來的民諺中窺見一二。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能落下一個村、一個人。如何讓像團山村這樣的地方也能摘下貧困標簽,與全鎮、全縣同步進入小康社會?牛棚鎮黨委政府在思考著、謀劃著。
在團山村,玉米種植經濟效益差,難以幫助群眾脫貧致富,倒是出產于這里的白地瓜,產量好、水分足、食用無渣。“我們當時正是看準了這一點,才下定決心帶領村民搞一搞地瓜產業。”牛棚鎮黨委委員、統戰委員張鐳說。
動員群眾連片種植白地瓜并不容易,村民們有自己的擔心。“我以前在自己家的山坡地上種過白地瓜,雖然產量很高,但價格便宜,自己用摩托車運到鎮上去賣,兩頭來回跑下來一算賬,也掙不了多少錢。”團山村瓜農姚選選說,當時村里動員大家連片種植白地瓜,但種出來怎么賣、賣給誰?
了解到村民的顧慮后,團山村駐村第一書記張鐳帶領村“兩委”干部走進村民家中,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動員村民連片發展種植白地瓜。“沒有規模,就沒有效益,我們必須徹底消除村民的顧慮,讓大家想種、敢種白地瓜。”張鐳說。最終,在村“兩委”干部的努力下,連片種植白地瓜的事,得到了村民的響應。
去年,村民姚炳超種植了7畝多白地瓜。在村合作社的幫助下,他家的地瓜銷售一空。“地瓜成熟后,由合作社幫助聯系銷售,銷售后得到的錢都是現場交到我們手里,省心又省事。”姚炳超說。如今許多村民靠著種植白地瓜,已經實現穩定脫貧。
產業革命風正勁,古鎮逢春寫新篇。如今的牛棚鎮,借著農村產業革命、實施鄉村振興的春風,打出產業發展組合拳,一個個產業項目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依靠產業帶動,搭乘威昭高速、內昆鐵路的快車,一個個脫貧故事正在精彩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