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尚宇杰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快遞小哥和外賣小哥作為逆行者,盡力滿足人們的生活日常需要,減少了人們出門交叉感染的可能。他們是社會關系的重要節點,是發散的“路由器”。
“面對疫情,每個人都要出一份力,我想全國300萬快遞小哥和我的想法是一樣的,我們最初的想法就是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把快件送好,安全、快速地送到客戶手中。”3月9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中通快遞北京廠洼路網點李杰作為快遞小哥的代表,講述了自己在疫情期間從事快遞服務的感受。
疫情期間,快遞小哥和外賣小哥不斷奔跑的身影,擦亮了城市的底色,扮靚了城市的容顏,成為城市街道上最亮眼的風景。
3月16日一大早,在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貴陽市分公司觀水路攬投部,快遞員們正忙著分揀包裹,準備開始派送。
“我們國家哪個城市離得了網購啊,現在連鄉村都離不開網購。”攬投部負責人高金平說。
對于快遞行業的發展,順豐速運的快遞員李國勇深有感觸。送貨的坐騎從單車到焊著箱子的電動兩輪車,再到三輪車,他見證了快遞業的進步;從露天不定點到全天候守攤,再到標準室內驛站,他也見證了貨量每年如潮水般的增長。
快遞員被戲稱為“馬云背后的男人”,是“互聯網的紅細胞”。城市郊區的分揀中心每日例行吞吐,快遞員如同微小粒子般在城市中做著無規則運動。
今年20歲的孫康輝來自河南周口,高中畢業后抱著闖一闖的態度來到貴陽,進入了美團網貴陽瑞金路站點。孫康輝一天能把瑞金路跑個十來趟,最能體會什么叫時間就是金錢:“沒人會慢慢走,大家都是小跑。”
賺錢的渴望是一樣的。“多勞多得,上不封頂,只要努力,月入過萬元不再是奢望。”快遞小哥王帥縈說,工作時根本不知道累,看見單就想送,哪里需要人,他就往哪里跑。
聶洪均是美團外賣瑞金路站點的負責人。他說,只有不停跑,才能贏得時間。“騎手們吃飯的時候 ,看到特別大的單子,很燙的面5分鐘就能吃完。”聶洪均說。
貴陽的夜晚,明亮的汽車燈迅速穿過黑暗,周圍很少有人走動,只有灰塵一般撒開的外賣小哥。
出生于1998年的快遞員馮發輝2019年6月專科畢業后,進入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貴陽市分公司觀水路攬投部工作,負責配送的范圍是貴陽市南明區文昌南路及西五巷。近兩個月來,馮發輝平均每天要派送包裹120余件。“這段時間我的最高紀錄是2月21日的310件。”馮發輝說。
觀水路攬投部的20名快遞員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每日工作時長在12小時左右。據統計,該攬投部自1月24日至今共派送快遞9萬多件。
貴州順豐速運有限公司世紀城營業部的快遞員張波今年26歲。從春節到2月底,他以每天平均收件派件300余件的驕人戰績,領跑整個營業部。
疫情期間,張波接到的訂單大多都是防疫物資的寄送。每天駕駛著三輪車,馳騁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各類消息讓張波更加堅定了堅守崗位的初心。“我目前還是單身,父母在思南老家,我覺得在這種關鍵時候,我應該頂上。”張波告訴記者,特殊時期,父母其實很擔心。無論多忙,每天晚上都會和他們通一個視頻電話。
與快遞員不同,外賣騎手更多時候是保障市民的居家基本生活。春節以來,新冠肺炎疫情讓很多都市人閉門不出,然而,生活還要繼續,吃喝都是問題。
關鍵時刻,外賣小哥站了出來,醒目的黃色工作服,一輛電動車,外賣箱里的新鮮蔬菜或者熱氣騰騰的食物……他們是手機屏幕里一個騎著小車的標志,離你越來越近。
“站點共有70名騎手,因為大部分人都回家過年了,剩下的騎手必須在春節期間堅守崗位。”美團外賣瑞金路站點負責人聶洪均介紹,疫情期間,瑞金路站點的29名騎手每天都堅持工作,保障市民的正常生活不受影響。這不只是工作,更是一份責任。

1. 順豐快遞員李國勇工作中。(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 尚宇杰 攝)

2. 美團快遞員孫康輝送餐途中。(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 尚宇杰 攝)

3. 工作中的郵政快遞員馮發輝。(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 尚宇杰 攝)
瑞金路站點的配送范圍內,有省醫、貴醫兩家大醫院,外賣騎手往醫院送餐是家常便飯。聶洪均認真地說:“說實話,挺害怕的,但是沒辦法,往小了說要生活,往大了說,我們騎手也有責任與擔當。”
“疫情期間,我們完全不用擔心口罩的問題,公司每天都會提供。”張波說。
正月初十那天,張波印象深刻。“那天我在世紀城龍禧苑小區取寄件,有一位姓王的先生在取快遞的時候,贈送給我4個口罩。”張波說,這位王先生的客戶寄了5個地址,全是一次性醫用口罩。
“當時的情形至今歷歷在目,王先生告訴我,快遞員每天都在外面工作,接觸人群復雜,讓我一定要做好防護工作。”這一暖心舉動,令張波十分感動。
由于全程無接觸配送,張波只能在一定距離內等待客戶。“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卻不能請你簽字收件。”對于疫情期間的特殊派送方式,張波打趣道。
據張波回憶,還有一次,也是在龍禧苑小區,一位女性客戶暖心地為他準備了一個面包、一瓶水和一包一次性手套。
每年春節期間,騎手在送餐的過程中,總會收到一些客戶的紅包,“禮輕情意重,錢不多,卻是對我們工作的一種肯定,辛苦是值得的。”王帥縈說。
快遞行業和外賣行業本質上是進行人與人交流和溝通的工作,手機兩端聯結的是現實生活中的賣家和買家。從倉庫到客戶,從廚房到消費者,傳遞的是物更是情,是社會信息傳遞和社會情緒傳輸的重要渠道,這使得快遞小哥和外賣小哥成為城市網格化管理的有效力量。
3月19日,美國《時代周刊》封面發布抗疫群像,我國美團外賣騎手高治曉作為唯一華人面孔登上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