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悅,金 剛,李茹一,張亞紅
(寧夏大學葡萄酒學院,寧夏銀川 750021)
近20 年來,我國葡萄酒產業迅速發展,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區以“明星產區”“新興國產區”打入了國際葡萄酒平臺。該產區位于東經105°45'~106°47',北緯37°43'~39°23'之間,為賀蘭山東麓洪積傾斜平原與黃河沖擊平原交匯地帶。2003年,通過“葡萄酒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區認證。憑借得天獨厚的風土條件,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區成為業界公認的世界上最適合種植釀酒葡萄和生產高端葡萄酒的產區之一。截至目前,全區釀酒葡萄種植面積達到57 萬畝,占全國釀酒葡萄面積的1/4 以上,建成酒莊86 個,推進酒莊基地一體化經營,成為中國最集中的酒莊酒產區[1]。2016 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寧夏視察時指出:“中國葡萄酒市場潛力巨大。賀蘭山東麓釀酒葡萄品質優良,寧夏葡萄酒很有市場潛力,綜合開發釀酒葡萄產業,路子是對的,要堅持走下去?!睂幭拇髮W葡萄酒學院的成立是適應自治區葡萄與葡萄酒產業發展需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重大突破,學院以“基礎理論扎實,職業實踐能力強,具有國際化視野的葡萄與葡萄酒行業高層次應用技術技能人才和高素質中國葡萄酒文化的建設者”為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其中,課程體系構建與改革是適應時代發展與產業需求的措施。
葡萄酒微生物學是一門交叉、快速發展的新型學科,合理利用實踐教學、循序漸進構建符合我國葡萄酒產區特點的課程體系,進行面向產業需求的葡萄酒微生物學課程體系構建與改革是順應葡萄酒產區和葡萄酒產業發展的需要。筆者在分析了國內葡萄酒微生物課程的基礎上,對葡萄酒微生物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程考核和實踐教學進行了全方位的思考與改革,并提高了外語教學的比例,為專業化、國際化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提供有力保障。
近幾年來,我國高等院校的葡萄酒學院及葡萄酒專業日益增多,相關的本科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4],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一是葡萄酒微生物教學教材的選擇缺乏整體規劃。由于目前國內對于葡萄酒微生物學并沒有統一的教材,教師一般根據個人經驗和學習經歷選擇教材,有些教師使用了《葡萄酒微生物學》[5],有些教師使用的是國外教材《Wine Microbiology-Practical Applications and Procedures》[6],但卻沒有注意國外教材在中國的適用性,影響了學生專業知識學習的本土化構建。二是葡萄酒微生物課程教學的產業導向不清晰,葡萄酒微生物學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本門課程的教學任務是使學生掌握微生物學與葡萄酒微生物相關的專業術語,并具備基本的微生物分離、鑒定和菌種選育等能力,大多數的課程教學忽視了整個課程體系的產業化因素建設。三是實驗實踐訓練環節薄弱,葡萄酒微生物學是實踐科學,很少涉及針對葡萄酒微生物系統分析和解決實際生產中問題的實驗實踐環節,對于新的研究方法歸納和應用也不足。
通過借鑒國內外高水平葡萄酒微生物學課程體系,進一步優化課程結構,制定符合我國葡萄酒產業需求的葡萄酒微生物學課程體系。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內容與葡萄酒產業熱點問題相互銜接;同時,加強自身的培訓和自主學習,改進葡萄酒專業相關課程的授課方式和課堂用語。葡萄酒微生物學為大學二年級學生所開設,由于前期課程學習沒有涉及到普通微生物學的知識,所以設計葡萄酒微生物學包括普通微生物學和葡萄酒微生物學兩個部分內容,在講授普通微生物學知識基礎上結合葡萄酒生境以葡萄酒微生物為例引入實際問題。在教學過程中,為了突出課程的實踐性,葡萄酒微生物學包括32學時的理論課(2學分)和實驗課32 課時(1 學分)。理論課分為10 個章節,整個課程的教學內容及安排見表1。考慮到葡萄酒微生物學課程作為本科生必修課的特點,它是一門注重實驗性、操作性、應用性的學科。實驗課包括8個實驗內容,驗證性實驗6個,綜合性實驗有2個(表2)。
學院注重強化任課教師國際化的教學理念,明確提出變“哪些知識需要給學生傳授”為“哪些能力使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可以獲得”的教學思維模式,在教學行為上要求學生在課堂上敢于隨時插話提問和質疑所講授的內容,注重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存疑能力、善于思考問題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和職業競爭能力。我們在教學中加大專業外語詞匯的滲入,比如,課上加大外文文獻閱讀量,帶領學生進行英文文章解讀;對葡萄酒酵母菌基本特征、優良性狀和活性干酵母生產工藝進行英文講解,同時使用與國際接軌的外文教材[6],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此外,注重課后作業的英文書寫,不論是對于學生現階段的學習還是將來研究論文的發表都具有重要作用。
與國際化教學體系接軌,實現培養國際化視野和產業化需求的人才培養目標。教學內容設置的立足點著重于內容的先進性,保證授課內容處于科學發展的前沿,利用各種資源和機會,邀請國內外高水平專家、學者來華工作或訪問,為學生開設各種形式的前沿講座和報告。同時,加大科研在教學內容中的比例,將科研中的最近研究成果融入理論講解中,使教學內容始終保持與學科發展相適應,進行教學改革。此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非酵母屬酵母的特點及應用,酒香酵母的防控及檢測,嗜殺酵母與葡萄酒生產,葡萄酒高酒度問題的解決途徑等熱點課題供同學參考,學生對感興趣的課題進行課后查資料,課上做PPT 討論,以團隊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培養了實踐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

表1 葡萄酒微生物學理論教學內容及安排

表2 葡萄酒微生物學實驗教學體系
結合葡萄酒產業需求進行葡萄與葡萄酒學中微生物相關知識的教學。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葡萄酒釀造的基本理論,基本概念及當前的新工藝,最終實現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解決實際生產中遇到問題的能力,培養實用型人才。面向產業需求,培養學生自主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設計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從葡萄酒生產中遇到的微生物相關問題入手,使學生具備葡萄酒微生物的分離、培養、鑒定和菌種選育等技能,解決實際生產中微生物引起的葡萄酒相關問題的能力。
學院推行課程學習過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結合的方式結業課程,支持所有課程考核形式、方法的創新,只要能充分地反映學生學習效果、有利于檢驗能力和國際視野培養的考核形式都可以嘗試。本課程用注重能力測試的考試方式強化過程學習,通過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來激勵學生獲取知識,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成果得到公正、客觀的體現。在考核體系中,包括小組討論、論文閱讀、專業演講(共占30%)和實驗操作(占30%)在內的平時成績,相對縮小期末考試成績的比重(40%)。
從教學效果和學生反饋來看,本次創新獲得了學生的好評。視頻、PPT 匯報、討論和試驗課等多種形式進行課堂教學,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多方位的考核體系將課程的實驗設計、考勤操作、幻燈片匯報、實驗報告和最終結果匯報等各環節進行綜合考評,有利于學生個性特征的展示,綜合素質的提高,80%以上的學生認為考核機制合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很多學生基于對葡萄酒微生物的熱愛,能夠全身心投入到實驗中,在愉快團結的氛圍中學習知識。
新世紀對人才的需要是復合型的,學校培養的人才應符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開展國際化視野下的葡萄酒微生物本科教學研究,建立面向產業需求的“葡萄酒微生物學”課程體系,可為復合型國際化人才培養提供理論支持。目前,新的研究成果和實驗方法不斷涌現,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們必須從大量的資料、文獻、國際學術會議及國際學術交流中獲得新的理論和技術,迅速掌握學科發展的進程和走向。同時,充分發揮教師的專業特色,培養具有創新能力、能夠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人才,課堂上注重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存疑能力、善于思考問題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和職業競爭能力。本項目的實施有助于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的葡萄與葡萄酒行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今后將微課、慕課和翻轉課堂等新的教學形式運用到該課程的教學中,為其他院校的葡萄酒微生物教學提供有益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