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遼衛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解決好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糧食安全戰略,提出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國家采取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政策舉措,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糧食連年獲得豐收,實現了口糧完全自給,谷物自給率保持在95%以上。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目前我國谷物庫存保持較高水平,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物質基礎較為堅實。
我國糧食生產連續16 年豐收,連續5 年穩定在6.5 億噸以上,糧食供應充足。2019 年我國糧食總產量66384 萬噸,同比增加594 萬噸,增長0.9%,比1978 年的30476 萬噸增長117.8%。其中,谷物產量61368 萬噸,同比增加365 萬噸,占糧食總產量的90%以上;糧食單產水平持續提高,2019 年全國糧食作物單產381 公斤/畝,同比增加6.6 公斤/畝。糧食播種面積穩中略降,2019 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7.41 億畝,同比減少1462 萬畝。其中小麥、稻谷播種面積穩定在8億畝以上,玉米播種面積超過6 億畝。
2019 年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74 公斤,比1978 年的317公斤增長了49.5%,比1949 年新中國成立時的209 公斤增長了127%,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0公斤。總體看,我國糧食供求總體寬松,完全能滿足人民群眾日常消費需求,也能夠有效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的考驗。
2000 年以來,我國年均進口的糧食總量中大豆占比超過3/4,稻谷和小麥兩大口糧品種合計占比不足6%。2019 年我國糧食進口連續第二年下滑,其中谷物進口量明顯下降,大豆進口小幅增加。海關數據顯示,2019 年我國糧食(谷物和大豆)進口總量為10643 萬噸,較2018 年下降1.9%。谷物進口總量為1792 萬噸,同比減少12.6%,其中進口小麥348.8 萬噸,同比增長12.5%;進口大米254.6 萬噸,同比減少17.3%;大米和小麥產需有余,完全能夠自給,進口量占國內消費量不足2%,主要是品種調劑。2019 年我國進口大豆8851 萬噸,同比增長0.5%;進口玉米479.3萬噸,同比增長36.0%。大豆和玉米及其替代品進口量占糧食進口總量的95%左右。

2019 年我國谷物出口數量為323.6 萬噸,同比增長26.8%,其中出口稻米274.8 萬噸,同比增長31.4%;出口小麥31.3 萬噸,同比增長9.7% ;出口玉米2.6 萬噸,同比增長110%;出口高粱4.1萬噸,同比減少15.3%;出口大麥315.4 噸,同比減少95.5%。
我國糧食總產量連續5 年穩定在6.5 億噸以上,近年來糧食儲備體制機制不斷完善,糧食儲備充足,小麥、稻谷等口糧品種庫存處于歷史最高水平。在中央儲備規模保持穩定的同時,從2014 年開始,國家按照“產區保持3 個月,銷區保持6 個月,產銷平衡區保持4 個半月”的市場供應量要求,重新核定并增加了地方糧食儲備規模,各地已全部落實到位,而且大中城市還建立了滿足市場供應10 天至15 天的成品糧油儲備。同時,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儲備品種結構中,小麥和稻谷等口糧品種比例超過70%。
除上述政府儲備外,2004 年以來,我國對稻谷、小麥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根據市場情況每年收購了一定數量的最低收購價糧食。2007-2015 年我國對玉米實行臨時收儲政策,由于連續多年玉米產大于銷,臨儲庫存持續增加。這部分糧食主要通過國家糧食交易平臺向市場投放,有效滿足了市場供應,穩定了市場價格。多元市場主體也建立了用于正常生產經營的商業庫存。我國糧食庫存充裕,完全能夠滿足市場供應和應急保供需要。
2004 年我國執行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以來,稻谷總體維持增產態勢,盡管2019 年我國稻谷產量同比略降,但仍處于較高水平。2019年我國稻谷產量為2.10億噸,同比減少252 萬噸。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提高,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肉蛋奶消費增加,人均口糧消費呈下降趨勢。人口增長速度放緩,對需求的拉動有限,近年全國稻谷口糧消費呈下降趨勢,預計2019 年我國稻谷食用消費1.58 億噸,同比減少50 萬噸。在稻谷去庫存的背景下,部分不宜食用稻谷進入飼料和工業消費領域,飼料及工業領域對稻谷的需求量有所增加,稻谷消費總量平穩略增,預計2019 年度國內稻谷總消費為1.92 億噸,較上年度增加166 萬噸,年度結余1430 萬噸,已連續多年結余,階段性過剩特征明顯。
我國稻谷連續多年產大于需,國家通過最低收購價格政策,敞開收購市場多余稻谷,稻谷庫存大幅增加,去庫存成為當前國內稻谷市場調控的主基調。2019 年國家政策性稻谷競價銷售累計成交1261 萬噸,同比增加405 萬噸。2020 年國家繼續在稻谷主產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將南方秈稻最低收購價格每斤提高0.01 元,以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恢復雙季稻,確保全年糧食產量穩定。在國家政策支持下,我國主產區早稻面積將會增加。
小麥作為主要的口糧品種,自2004 年以來連續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保護農民種植積極性,穩定小麥生產。2019 年全國小麥播種面積為2373 萬公頃,同比減少54 萬公頃。由于小麥生長期光熱條件適宜,積溫正常偏多,利于小麥干物質積累,單產好于上年。小麥總產量達1.34 億噸,為歷史第二高水平,已連續5 年保持在1.3 億噸以上。由于消費結構升級,面粉消費下降,國內食用消費總體平穩,但飼用和工業消費有所下降,國家糧油信息中心估算小麥消費1.235 億噸,同比減少532 萬噸,年度結余1400萬噸,同比增加870 萬噸,已連續7 年產大于需。
2020 年繼續在小麥主產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最低收購價為每50 公斤112 元,保持2019年水平不變,并限定最低收購價小麥收購總量為3700 萬噸。最低收購價政策不斷完善,有利于穩定農戶預期,調動種植積極性。農業農村部調度顯示,今年全國冬小麥播種面積3.31 億畝,目前苗情長勢良好,北方冬小麥苗情明顯好于上年同期,今年夏糧再獲豐收有較好基礎。
過去幾年,國家持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種植者補貼調整種植收益,主動調減玉米播種面積,2019 年全國玉米播種面積4128 萬公頃,同比減少84.6 萬公頃,比2015 年減少368萬公頃,全國玉米產量2.6077 億噸,比上年增加360 萬噸。盡管2019 年非洲豬瘟疫情使得國內生豬存欄大幅下滑,玉米飼用消費量大幅減少,但工業消費需求強勁,總體需求降幅不大,連續三年出現產需缺口,有利于玉米去庫存。
2019 年國家糧食交易中心競價銷售臨儲玉米累計成交量2191萬噸,同比減少7821 萬噸,主要因非洲豬瘟疫情影響消費需求下滑。經過4 年臨儲玉米拍賣,目前玉米庫存大幅下降,去庫存壓力明顯減小。2020 年我國糧食生產穩字當頭,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預計玉米市場產需缺口還將繼續存在,臨儲玉米拍賣仍是增加國內玉米供應的主要渠道。另外,中美經貿協議的落實需要進口更多玉米及高粱、DDGS 等替代品以滿足國內需求,飼料糧的供應仍有保障。
2019 年國家實施大豆振興計劃后,國內大豆播種面積明顯增加,產量達到1810 萬噸,同比增加215 萬噸,創歷史最高紀錄,但與國內需求相差甚遠,國產大豆占年度消費量的不足兩成,進口依然是保障國內大豆供應的主要來源。2019 年我國進口大豆8851 萬噸,同比增長0.5%。其中,自巴西進口5768 萬噸,占比65.1%;自美國進口1701 萬噸,占比19.2%,2018 年以前自美國進口占比一直在30%以上;自阿根廷進口879 萬噸。三國進口量占比達94.2%。
美國農業部報告顯示,2019/2020 年度全球大豆產量預計為3.418 億噸,較上年減少1688萬噸。其中美國大豆產量9684 萬噸,同比減少2367 萬噸;巴西大豆產量1.26 億噸,同比增加900萬噸。由于消費增幅有限,預計全球大豆期末庫存為1.024 億噸,較上年減少944 萬噸,仍為歷史第二高水平。巴西、阿根廷一直將大豆作為主要出口創匯產品,政府部門和貿易商都在積極協調保障大豆出口。美國大豆庫存水平較高,農場主出貨壓力較大,等待中國買家采購。根據以上情況分析,主產國政府主動限制大豆出口的可能性不大。
近期有媒體報道稱,巴西、阿根廷因疫情防控出現封港和罷工的傳言,大豆市場價格出現較大波動,但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了解,目前巴西、阿根廷兩國港口大豆裝運工作仍正常運行,沒有影響大豆進口裝船。巴西貿易部稱,3 月份巴西大豆出口量為1164 萬噸,遠高于2 月的512 萬噸和去年同期的846 萬噸,其中對中國出口886 萬噸,截至發稿前,4 月份對中國排船量已經超過950 萬噸,預計國內大豆供需格局持續寬松。未來如果巴西升級疫情防控措施可能造成物流運輸不暢,但國家還有相當數量的大豆儲備庫存,如果出現階段性供應緊張,隨時可以投放市場,保障市場供給,穩定市場價格。
我國土地、水資源有限,繼續增加耕地面積提高產量的空間不大,而且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趨緊,農業基礎設施相對薄弱,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壓力依然較大。隨著我國人口的持續增加,經濟社會的發展,飼料和工業用量消費繼續增加,糧食消費總量剛性增長,加上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對糧食安全的要求更高。從中長期看,我國糧食產需仍將維持緊平衡態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一刻也不能放松。
堅守耕地,保護紅線,從嚴管控各項建設占用耕地特別是優質耕地,健全建設用地“增存掛鉤”機制,實行耕地占補平衡政策,嚴守18 億畝耕地紅線,確保耕地數量安全。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推進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設,不斷完善農田水利設施,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增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糧食生產水平,全年升級種子培育、農機裝備、農藥研制、肥料開發、加工儲運等應用技術,依靠科技手段和農藝農技應用,增加糧食生產效率,增加糧食生產供應。
全面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依靠自己保口糧,集中國內資源保重點,保證中國人端好自己的飯碗。同時我們還有兼顧國際貿易、滿足人民群眾更加豐富的物質生活需求,適度進口大豆等糧食品種,統籌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建立穩定的全球糧食供應鏈體系。健全糧食進出口協調機制,解決農產品流通環節的壁壘與障礙。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業國際合作,拓寬糧食進口來源渠道,實現進口多元化。鼓勵支持國內企業赴境外開展大豆等糧食的產業鏈上游和下游的并購,打造中國自己的跨國大糧商,掌握更多糧源,提高在國際糧食貿易中的影響力。
確保糧食安全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壓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加大對產糧大縣支持力度,調動地方抓糧和農民種糧積極性。進一步完善農業補貼政策,調整完善小麥和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穩定農民基本收益,統籌好大豆、玉米生產者補貼,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主要糧食作物種植結構。推進稻谷、小麥、玉米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合理引導市場預期,密切關注國內外糧食市場供需情況,加強對糧食生產、貿易、消費、價格的監測。充分發揮信息引導作用,保證國內糧食市場平穩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