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坤
(云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院,云南 昆明 650051)
研究區位于岡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皺系的南段,保山—永德褶皺束北段。區域成礦帶屬于保山—鎮康鉛鋅多金屬成礦帶北段的核桃坪礦集區。
區內地層屬于保山地層區,區域上出露地層主要為,第四系全新統;奧陶志留系仁和橋組;奧陶系中—上統蒲縹組;寒武系上統保山組;寒武系上統沙河廠組上段一層;寒武系上統沙河廠組下段二層。區域內褶皺較發育。勐波羅河南部為鎮康復背斜,北部為保山—施甸復背斜,四周均以斷裂為邊界;近南北向的區域主干斷裂有怒江斷裂、柯街—大山斷裂。其余南北向區域次級斷裂,顯先張扭后壓扭的特點,形成時間較早,并有多期次活動的特點,木瓜樹-朱石箐斷裂、木瓜樹—阿石寨斷裂控制了核桃坪次級背斜核部的分布。斷裂兩側縱張裂隙和破碎帶發育,與成礦關系密切,為本區主要的導礦及容礦構造。區內巖漿巖主要為華力西期呈巖株狀、脈狀產出的輝綠巖及輝長巖脈。
茅竹棚-岔河一帶1:10萬重力測量表現為起伏變化的重力場,根據重力高、低異常相向分布特點,劃分為茅竹棚、陡崖重力兩個低異常,魏家大山重力高異常等。北西為近南北向重力梯級帶[1]。
茅竹棚重力低異常帶總體走向為北東,形態上表現為北東膨大而南西變窄,從木瓜樹以北一直延伸至核桃坪以南,其主要分布于核桃坪背斜的軸部和北傾沒端,陡崖重力低異常根據其范圍分為兩個小異常,南西部異常延伸至朱石箐,表現為低緩異常,北東與茅竹棚異常相接,總體分部于背斜軸南部。通過對巖石密度進行測定。中酸性巖巖石密度為2.58×103kg/m3,大理巖巖石密度為2.62×103kg/m3、砂板巖巖石密度為2.63×103kg/m3,矽卡巖型鉛鋅礦石3.31×103kg/m3,矽卡巖型銅礦石3.26×103kg/m3,矽卡巖型磁鐵礦石3.67×103kg/m3,各巖石密度差異比較明顯,結合地質巖石特征進行綜合分析,推測該重力負異常由隱伏的中酸性巖體引起。
核桃坪礦集區通過1:5萬地面磁測,在平緩區域磁場中圈定出7處強磁異常,強度為:-1200nT~4900nT,正負伴生;面積0.6km2~3.9km2,其中異常面積以金廠河最大,次為上廠。磁異常分布在核桃坪背斜兩翼;黑牛凹磁異常位于核桃坪背斜北傾呈成馬蹄形。經后期地質找礦工作,在以上7處磁異常區都找到矽卡巖型鐵銅鉛鋅礦多金屬礦體,1:5萬地面磁測取得了良好的找礦成果。
陡崖鐵礦為矽卡巖型熱液金屬礦床,其形成過程與燕山期中酸性巖漿有著密切的關系。在研究區周邊以往發現的礦種來看,該地區的鉛鋅礦體主要產于巖漿巖與灰巖接觸面的構造裂隙及破碎帶中;而鐵礦和銅礦均產出于中酸性巖漿與碳酸巖接觸界面的矽卡巖中[2]。
1號礦體:規模為中型,有5個工程控制,走向控制長310m,工程間距95m~118m,傾向延深106m。呈似層狀產出,單工程礦體厚1.05m~11.19m,平均5.15m,走向、傾向方向均見膨脹及收縮,厚度變化中等;沒有較大斷層或巖脈切割穿插,局部可能有小斷層或小型巖脈,但對礦體的穩定程度無明顯影響;單工程平均全鐵品位:28.49%~32.51%,礦體平均:30.25%,單工程平均磁性鐵品位:15.26%~22.04%,礦體平均:19.85%,北段3個工程為工業礦,南段2個工程為低品位礦,有用組分分布均勻。礦體最小埋深67m,最大埋深170m、賦存標高2400m~2540m。
礦石中磁鐵礦資源呈它形粒狀,少數自形、半自形粒狀,研究區原生鐵礦石主要具細脈狀、團包狀,局部具塊狀構造。
由于構造及巖漿的活動影響,燕山期的中酸性巖漿沿著陡崖—核桃坪—毛竹棚一線發生侵入活動,其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首先形成了北東向的核桃坪背斜,過程中圍巖伴隨著裂隙的大量發育,而在兩翼則形成了配套斷裂和層間破碎帶,斷裂和層間破碎帶為礦物質的富集及成礦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和場所;其次巖漿在上升過程中,伴隨著巖漿的冷凝和結晶,此過程含礦熱液和揮發分不斷析出,引起體系中水壓的不斷增大。在巖漿熱源的驅動下巖漿流體為主的成礦熱液發生定向運動,巖漿-流體與碳酸鹽巖在巖漿侵入時形成的節理、裂隙、破碎帶中相互發生交代、變質等作用形成矽卡巖。成礦金屬元素伴隨著溫度、壓力、氧逸度、pH值等的驟然改變從含礦流體中析出。形成矽卡巖型礦體。受喜山期造山運動的影響,木瓜樹—朱石箐斷裂再次活躍,深部含礦熱液沿斷裂運移,在斷裂旁側的次級破碎帶中形成構造蝕變巖型金礦化體。
研究區鐵、銅、鉛鋅、金礦床的成礦模式主要以現階段的勘查工作所揭示的礦床地質特征、成礦條件、形成環境及其成因機制的進行總結和概括,為制定合理礦產勘查和找礦提供指示及工程的部署。今后隨著礦床勘查與開采工作不斷用新發現的地質資料,補充、修改和完善成礦模式,更好地指導礦集區地質找礦工作。

圖1 研究區成礦模式圖
茅竹棚-核桃坪-陡崖一帶,從出露的地層及巖石密度特征分析,所出露地層或巖石密度大都在2.65g/cm3以上,理應產生微弱的相對重力高,而1:100000重力實測結果則為重力低,表明其下伏應有低密度體存在。地球化學之綜合異常顯示了親酸性元素含量較高并有明顯的分帶性。因此,推測茅竹棚重力低為隱伏中酸性花崗巖引起,該巖體沿核桃坪背斜之核部分布,在茅竹棚附近形成面積約15km2的隱伏花崗巖,其北部及南西部也應存在花崗巖枝,但兩者深部可能相連。近年來的坑、鉆工程,在核桃坪礦集區的陡崖、核桃坪、黑巖凹、椅子山、金廠河,控制到大量的矽卡巖及矽卡巖型鐵銅鉛鋅礦體,其中金廠河研究區控制到的矽卡巖厚超過900m,要形成分布廣,厚度大的矽卡巖,隱伏巖體的規模也必定要大,結合礦集區廣泛分布的上寒武統海相地層,礦集區內尋有良好的找隱伏矽卡巖型礦床的潛力。
1:10萬重力測量,茅竹棚重力低異常帶總體走向為北東,形態上表現為北東膨大而南西變窄,從木瓜樹以北一直延伸至核桃坪以南,其主要分布于核桃坪背斜的軸部和北傾沒端,陡崖重力低異常根據其范圍分為兩個小異常,南西部異常延伸至朱石箐,表現為低緩異常,北東與茅竹棚異常相接,總體分部于背斜軸南部。結合區內地質特征綜合分析,重力負異常推測由隱伏中酸性巖體引起,且大致反映了巖體向地表投影的形態。研究區1:1萬磁測圈定的陡崖磁異常,在磁異常沒有完全封閉的情況下,面積約1km2,經坑、鉆工程的揭控,控制到規模巨大的矽卡巖,證實磁異常由矽卡巖體引起。矽卡巖具銅、鐵、鎢礦化。
1:5萬土壤化探測量顯示,陡崖一帶鎢異常具有面積大;內、中、外分帶明顯;極值高92×10-6;鎢異常與新發現的鎢礦體對應,為礦致異常。盡管以往針對鉛鋅、銅、鐵礦種的找礦成果不佳,但從3線剖面圖上看,從上到下,研究區鉛鋅礦化、鐵礦化、鎢礦化具有垂向分帶特征。結合區域內燕山期花崗巖具明顯鎢礦化特征,研究區內深部鎢找礦潛力值得期待。本次工作區南部鎢異常濃集區,鎢異常等量線數值為45×10-6,富集系數達40.9×10-6,目前工作程度低,結合已有的資料分析,具有較好的鎢找礦前景,是下一步工作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