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慶,張渭鋒
(信息產業部電子綜合勘察研究院,陜西 西安 710001)
陜西關中及北部均被黃土大面積連續覆蓋[1]。典型黃土在外荷作用下會發生顯著附加下沉變形的工程特性,以及在雨水作用下經常發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因而,充分了解陜西黃土地區滑坡的勘察方法和工程處理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黃土滑坡是在厚層黃土高邊坡地段土體在重力作用下沿軟弱面整體下滑的現象。黃土滑坡根本原因在于土體內部某個面上的剪應力達到了它的抗剪強度,穩定平衡遭到破壞。剪應力達到抗剪強度的起因有二:①剪應力增加;②土體本身抗剪強度減小。

圖1 典型黃土滑坡漸變破壞模式
黃土滑坡識別常常是根據黃土滑坡平面上的變形特征來判斷,黃土滑坡表部微地貌特征如圖2。

圖2 滑坡表部微地貌特征
工程地質勘察前,要做好工作準備,不能盲目進行,按照設計階段分組,大體是三個階段:可行性研究勘察階段、初步設計勘察階段、施工圖設計勘察(詳細勘察)階段。
每個人都分工明確,從滑坡的成因、類型、規模、范圍、穩定狀態、滑動面(帶)特征、主滑方向及危害性等方面,充分搜集分析現有資料,并進行現場踏勘,高度重視地質測繪、工程勘探、巖土物理力學參數測試以及資料綜合分析和報告、圖件編制等,在這一過程調查中要確保資料準確度和數據的完整度,為后續人員精準判斷滑坡原因、提出防治措施提供有利依據。
工程施工前,要派專人負責收集地形圖、區域地質資料、遙感圖像、氣象、水文、地震、降雨資料、已發生過滑坡位置的地理信息等,并做好防御體系。
對于地形圖上寬度大于2mm的地質現象必須描繪到地質圖上,在圖上寬度不足2mm時,應擴大比例尺表示,并注示實際數據,地質界線圖上的誤差不應超過2mm。對已發生過滑坡的區域,例如滑坡裂縫、鼓丘、滑坡平臺、滑動面(帶)、滑坡前緣剪出口等,要重點標示。
在沒有分析目前掌握的地質資料、并有針對性的布置綜合勘探工作的時候,不能盲目施工。黃土滑坡工程勘探方法以工程地質鉆探為主,硐探、豎井勘探及地球物理勘探為輔,同時必須配合地面測繪開展必要的坑(槽)探工作。
黃土滑坡勘探的主要目的是查明黃土滑坡滑體厚度、物質組成、空間分布特征等,尤其是滑坡滑動面埋深、滑坡體空間分布,滑動面(帶)厚度、性質等。同時應該準確查明地下水類型以及地下水埋深、透水性等[2]。
(1)勘探線的布置應該根據勘察階段以及該滑坡體規模大小來確定,首先應沿滑動方向布置一定數量的縱向勘探線,其中主軸線方向為控制性縱向勘探線,然后在主軸線兩側至少各布置1條輔助縱向勘探線,其線間距不宜大于200m。在勘探工作布置方面垂直滑動方向,以縱勘探線上的勘探孔(豎井)為基礎,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布置橫勘探線,如圖3。
(2)滑坡體上控制性縱勘探線上的勘探點應不得少于3個,勘探點間距一般不超過40m為宜[3]。
(3)滑坡體上勘探孔的深度應該穿過最下一層滑動面(帶),進入穩定巖土層內5m~10m,如果遇重大的地質問題等,應該適當增加孔深。
(4)黃土勘察最主要的勘察方法為坑探、槽探與平硐或豎井勘探,也是最常見的勘探方法,在做好編錄的同時勘探人員應該在相應的深度內按要求采取巖、土、水樣品,送實驗室進行測試。
(5)黃土滑坡勘察也可以采取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其中滑坡體以電阻率法為主,配合地震與面波勘探。

圖3 滑坡勘探一般布設示意圖
黃土滑坡實驗數據測試主要為滿足黃土滑坡穩定性評價需要,主要有黃土滑坡滑帶土及滑坡體的各類物理指標,其中主要為天然重度、天然含水量和飽和含水量以及塑限、液限等。
黃土滑坡開展的各類巖土試驗都應該滿足《工程巖體試驗方法標準》(GB/T50266-2013)及《土工試驗方法標準》(GB/T50123-2019)的要求。黃土滑坡原狀樣取樣等應滿足《建筑工程地質勘探與取樣技術規程》(JGJ/T87-2012)的要求。
黃土滑坡防治方法主要有改變滑坡體的幾何形態、排水、支檔結構等,這三類方法在黃土地區滑坡治理過程中常以組合形式采用,有主有輔。其中各類方法如下:
(1)改變滑坡體的幾何形態。主要有改善坡形及填筑反壓方法。
(2)排水。主要有地表排水、滲水盲溝、大口徑鉆孔重力疏降滑體內地下水以及仰斜孔(排)疏降滑體內地下水等排水方法方法[4]。
(3)支檔結構。主要設計重力式擋土墻、錨桿擋土墻、抗滑樁以及預應力錨索抗滑樁和樁板式支擋結構、土釘墻等支擋結構。
黃土滑坡勘察方法主要在于野外細心的地質調查及規范的地質勘探,其中標準的室內實驗資料也是滑坡勘察重要的部分。黃土滑坡防治方法在黃土地區常組合采用,有主有輔。準確的滑坡勘察對黃土滑坡的防治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