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奎
(遼寧省冶金地質四〇一隊有限責任公司,遼寧 大連 116100)
礦山地質環境災害防治已經成為事關國家發展和建設的大事,這個災害問題不是突然形成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具有累積性的,如果一旦發生,那不僅僅是對經濟和未來礦山可持續開采帶來影響,人民生命安全也會造成威脅。所以,現在我們國家越來越重視,開采前的調研和預防措施的規劃問題。前人的經驗告訴我們,礦山地質環境災害具有分布范圍廣,危害性大,可控性較低的特點,因此礦山地質環境災害的防治已經成為礦產行業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針對礦山地質環境災害對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全、社會穩定都具有較大影響,為此對礦山地質環境災害的防治策略及預防措施進行深入研究,并且以遼寧鐵法大明一礦山為例,研究分析地質環境災害分區評級以及預防措施,為地質環境災害高發區防治工作提供參考依據,同時推動工業經濟穩定發展。
一個事故的發生其誘發因素一定不止是一項,并且會有不可預料因素摻雜其中。比如在礦物開采的時候,挖掘力度過大導致超出了預計開采深度,那如果此塊地質承受力不穩定,很那有可能引起帽頂、片幫、脫盤等現象;或者是在開采前沒有做好足夠的地質勘查、系統的分析情況和沒有及時制定好突發情況預警,那這些不科學的行為很可能造成了后續開采的困難化,我們常見的是:采空區沒有及時回填、廢渣廢水未做好無污染處理后排放、水文地質和地質勘查調查以后沒做詳細分析、技術人員不專業導致巷道偏離、甚至有的沒有考慮到綠色開采可持續發展而違規作業及私挖亂踩、甚至為了追求經濟利益求近避遠等等,結果如圖1,這些因素聚集到一定限度成為了地質災害發生的重要誘因。

圖1 礦區地質災害
在對礦山地質環境災害進行防治和預防之前,要明確礦山地質環境災害種類、等級,以此才能制定合理的防治方案和預防措施[1]。首先應對礦山地質災害進行分區域調查,對礦山地質環境災害進行重點、次重點、一般點三個等級劃分,其劃分的標準主要是依據礦山地質環境災害點的危害程度、穩定性兩項指標的綜合評價結果。根據對礦山地質環境災害防治的分類,以遼寧鐵法大明一礦山為例,對其地質環境災害防治點進行了劃分,其中重點防治災害點有15處,次重點防治的災害點有26處,一般點防治災害點有46處,各個等級防治區采取的應對方法如下:
重點防治區一般穩定性較差,危險程度屬于重大級別到較大級別,在該區域內可能會造成人員傷亡。對于礦山重點防治區的防治,國土部門需要與礦山當地的水利、交通等部門建立責任制,在重點防治災害點區域邊界設置明顯警示標志,并且在雨季時期要加強對該防治點的巡查檢查,提高對該區域動態監測力度,一旦發現險情,立刻采取緊急應對措施。
次重點防治區一般穩定系數偏低,危險程度超越了可以人為控制的級別。對于次重點防治區的管理主要以預防為主,部分責任到相關的政府部門[2]。在易發生環境災害時期,要對該區域進行及時巡視,同時在每年汛期設置警示標志,增加勘查時間、強化勘查質量,最大程度的避免因為地質災害的原因而給周圍群眾帶來的危害影響。
一般防治區穩定性較好,危害程度屬于一般級別,對人民生命財產構成的隱患系數較低[3]。一般防治區主要以區域周圍村委會為主要巡查人員,定時、及時對所要開采區域勘查和記錄,并且將記錄信息備份到對應的管理機構,開通緊急預警渠道,將一般點的地質環境災害危害系數降到最低,消除其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威脅。
政府政策和防治法律法規是礦山地質環境災害防治與預防的基礎,只有對礦山施行嚴格化、規范化的管理,才能從根本上減少地質環境災害的發生,建立健全礦山地質災害防治法律法規是保證礦山環境安全的有效措施,有助于實現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同時還有助于實現綠色礦山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體內容如下:
①完善礦業準入制度和礦山環境監督管理制度,適當提高礦山開采行業的準入門檻,同時加強社會對礦山地質環境的監督,為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環境災害防治工作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制定保證基礎。②制定和完善礦山地質災害防治相關的法律法規,為礦山環境預防措施的實施提供有效的法律保證。③完善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礦山植被綠化、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價等有關的技術標準和規范,建立健全礦山地質環境災害防治技術規范保證機制。④建立健全礦山地質生態環境災害防治的補償融資體系,為礦山地質環境災害的防治與預防工作的開展提供充足的資金保證。對于廢棄礦山和無主礦山的地質環境災害的治理與防御,可以通過恢復治理基金、財政支出等方式進行籌集資金,積極引導社會資金參與到礦山地質環境災害治理中,確保礦山地質環境災害的防治與預防工作落到實處。通過以上第四點實現建立健全礦山地質災害防治法律法規,為礦山地質環境災害的防治與預防提供有效的法律保證。
完整的監測體系是保證礦山地質環境災害的防治和預防工作順利開展的關鍵,無論在礦山的重點防治區、次重點防治區還是一般防治區內,都要對其進行及時巡查和監測,在整個礦山地質環境災害防治過程中,最重要的環境就是建立科學的監測體系,完善礦山預警機制。監測方式分為設樁監測和目視監測,監測的劃分和礦山地質環境災害點防治區的原理基本一致,同樣也分為三個,分別是重點、次重點和一般監測點,礦山重點防治區的監測工作要有相關政府部門領導并組織實施監測,每天安排人員對其進行時時監測;次重點防治區的監測工作由鄉級部門領導帶領,每天對其進行監測兩次;一般防治區的監測工作則有村委會組織人員監測,每周對其進行監測一次即可[4]。監測內容包括:礦山斜坡的位移變形情況、地質環境災害整體變形情況、變形結構、地下水位、汛期降水量等,在監測過程中要做好記錄,一旦發現異樣需要上報給防治部門,及時了解礦山地質環境災害的動態趨勢。
大部分礦山地質環境災害的發生都是由礦山地下水系統損壞引起的,礦山地下水是形成滑坡和坍塌的重要影響因素,尤其是作用與活動面的水增大劃帶土的空隙水壓力,降低了滑阻力和強度系數,所以完善礦山排水系統可以有效降低礦山地質環境災害的發生。首先考慮的應對措施是修建礦山排水系統,預防礦山滑坡、坍塌等地質環境災害的發生;礦山地表排水以攔截或者旁引的方式,利用截水溝將礦山地表水引到周圍湖泊中,可以大大降低礦山地下排水系統的空隙水壓,由此修建完整的礦山排水系統,降低礦山地質環境災害發生率。
此次針對礦山地質環境災害頻發且危害系數較大的問題,提出了相關的防治策略及預防措施,有效控制礦山地質災害的發展,并減少其對周圍群眾生產和生活上的影響,為研究礦山地質環境災害的防治和預防提供參考價值。但在實施過程中,還需要結合礦山實際特點,保證礦山地質環境災害防治工作的穩定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