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杰
圖1 飛羽壺
早在紫砂壺出現之前,中國在茗器制作方面已經相當成熟了,陶制的以樸素自然見長,瓷制的則以精致華美為主,紫砂壺屬陶制一類,但因其泥料天然色彩豐富、透氣性好、礦物質含量高、可塑性強而摘得“世界上最好的茗器”這一桂冠,紫砂壺也的確名副其實,其色澤質感在長期泡養中會更加的鮮亮細膩,甚至無需茶葉便有茶香。一件好的紫砂壺并不是單調死板之物,在時間流逝中其生命活力將會層層展現。
紫砂壺常見的造型有圓器與方器,其中圓器造型是中國傳統茗器中的經典,在紫砂壺中也較為常見。從裝飾上看,紫砂壺可分為素面或有較少裝飾的光器,以植物、動物為造型或裝飾的光器和仿造自然界植物瓜果紋理所制成的筋紋器,這三種類型各有所長,不僅可以單獨出現,也可結合出現于壺中,從而表現出多樣的藝術主題。
圖1“飛羽壺”圓身素面,屬于光器、圓器一類。其特點在于造型結構之中,手工藝人參考其他傳統藝術造型,靈活運用紫砂壺技巧,使此壺呈現出飛揚飄逸之姿態,從而完成了對主題的表現。
“飛羽壺”整體造型參照古典香爐鼎制成,其壺身圓潤飽滿,骨骼勻稱,轉折自然流暢,壺身整體較小,壺腹微鼓,富于張力,柔中帶剛,體現出圓器的結構特點。圓器主要由曲線與曲面共同構成,線的運行要流暢自然,不拖泥帶水,干凈利落,構成的曲面才能弧度優美,在光線變化之中富有立體感。壺底部鑲嵌有三角釘足,從而完成對香爐鼎造型的塑造。
“飛羽壺”在壺嘴與把手的設計上較為獨特。壺嘴由直嘴演化而來,與壺身線條銜接地十分自然,與壺身完全融為一體。壺嘴上下部線條與壺身自然過渡,兩側微凹,形成腰身,壺口則微微外擴,由此可使茶水順暢流出,壺嘴與壺身形成合適的夾角,以便停流不流涎。在人們的思維中,傳統壺把手以環形或提梁造型居多,在使用時可將手穿過圓環或提梁,是較為穩固的一種造型。此壺壺把手為橫把,鑲嵌于壺身最高處,與壺面垂直,橫把的形狀通常為一根圓形的柄,使用時需用五指握緊,因此容積較小的壺身更適合安裝橫把。此壺將傳統的平直橫把改為流線型,從壺身最高處起呈波浪狀向下延伸,尾部則向內卷曲收緊。把手的造型將“飛羽”這一藝術主題完美詮釋,生動形象,同時這一把手也成為此壺最為亮眼的部分,使之與傳統紫砂壺有較大區別,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這一弧度也更符合人手部的結構,從而在使用時較為省力,由此可見,手工藝人在制作時不僅考慮到形的優美,對實用性也做了充分考量。
壺頸部短小精悍,但在結構上使壺更為挺拔端正,上承接壺蓋,壺蓋邊緣微微寬于壺頸部,中間部分微微凸起,使壺蓋像是一個草帽,“草帽頂”中央即為壺鈕,壺鈕也分為兩部分組成,底座簡單大方作為支撐托起圓珠形壺鈕,壺鈕與壺身形狀相似,相互呼應。因此從上方俯視此壺時便會看到“三圓錯落”的別致造型,又為此壺增添了一個重要的欣賞角度。
對于一件紫砂壺來說,除了造型裝飾外,泥料也是十分重要的,“飛羽壺”通體呈紅色,質地細膩,光澤柔和,這種紫砂泥鐵含量極高,在高溫燒制下即會呈現出這種豐潤的紅色,在茶水浸潤下其光澤度會逐漸顯現,更顯紫砂壺之藝術特性。
綜上所述,我們分別從造型、結構與泥料三方面對此件“飛羽壺”進行了分析。此壺表面光潔素凈,無一處裝飾,也無一處瑕疵,是光器之中的上乘之作。手工藝人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之上又對結構部分進行創新處理,尤其是橫把部分更是匠心獨運。壺嘴與把手部分并非與壺一體制成,而是鑲嵌而成,這一方面要求連接部分要十分堅固,另一方面則要不見接縫,因此手工藝人在制作時必定要仔細連接,否則在燒制后極易出現裂痕,損壞壺的整體美感。所謂“飛羽”可理解為“飛翔的羽毛”,其特點在于輕盈靈動,此壺以樸素自然為整體風格,以造型的變化體現出靈活性,從而完成對“飛羽”主題的表達。
“飛羽壺”極具創新特點,手工藝人從傳統香爐鼎中獲取靈感,也為此壺增添一種佛道之中靜心修行之感,從而與茶道文化所倡導的平靜和諧產生共融,使此壺在文化內涵上達到一種沉靜廣闊的境界。從做工上看,此壺細膩非常,使紫砂泥的天然質感得以完美凸顯,由此可以看出,此壺也是自然與人類創造相結合的一次完美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