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立強(上海益馳思環境技術有限公司,上海 200001)
2019 年是多災多難的一年,化工行業重大安全事故頻發。針對化工企業和化工園區的風險管理,本文從企業、園區和社會公眾三個層面詳細論述。另外對公眾普遍關注的如下問題給予解答:
化工行業的風險水平與其它各個行業的對比。
中國化工行業的風險可接受標準與發達國家的對比。
闖紅燈的人事前都會做風險評估,但為何仍然有許多人因闖紅燈而付出了生命?
安全風險與突發環境事件風險的責任如何界定的問題,且這個界定是否具有意義。
危化品事故,責任在于危化品還是危化品的管理,輿論導向是否存在問題。
是否具備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來預防和管控化工企業的風險。
企業的風險管理與園區及政府的風險管理的不同以及各自的重點。
公眾號談化色變,媒體推波助瀾,這種事情是否合理?
工業企業(含化工行業)風險水平較高,但是在全球范圍特別是發達國家來看,其風險水平遠沒有想象的高。如表1所示,美國統計的工業企業的FAFR(億時死亡率,Fatality Accident frequency rate,指勞動一億小時的死亡率)值是7.1,其風險遠低于運輸業、農業和建筑業。在英國,化工行業的FAFR值是3.5,低于鋼鐵行業且遠低于煤礦和建筑,跟居家的風險(FAFR值3)相當。相較于開車(FAFR 值 57)和騎自行車(FAFR 值 96),化工行業的風險基本可忽略。如果上述代表“發達國家”的安全水平,相較起來我國遠遠不夠。但其實不然,在信息化與互聯快速發展的今天,中國的起點比西方國家高,在未來整體的安全形勢并不會比國外差。因而,無須過度擔心化工行業的風險。

表1 英美兩國各行業的風險指標[1]
由此可見,工廠其實是最安全的地方之一,管理先進的工廠甚至比人們的家中更安全,究其原因,為家中存在換燈泡、擦玻璃、燃氣燒飯等“高危”動作,存在觸電、火災、滑到等危害因素,而這些操作在工廠里由佩戴個人防護用品(PPE)的專業人員從事,可以大大降低危害事故的發生。所以一般工廠的安全狀況較好,需要重點關注高危的化工企業。
除了以上統計結果外,各國也建立了風險可接受標準,特別是個人風險(individual risk,假設人員長期處于某一場所且無保護,由于發生危險化學品事故而導致的死亡概率),各國與中國的風險可接受標準明細如表2所示。
根據上表的對比可見,中國在役的危化品裝置風險可接受標準比國外普遍低,新改擴建的危化品裝置風險可接受標準比國外普遍高。總體上我國新改擴建危化品裝置的風險可接受標準與英國相當,屬于較為嚴格的標準。因此,應該對危化企業的安全有充足的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將風險可接受標準設為0,因為風險是不可能徹底消除的。
通過對各行業風險指標的對比以及實際的統計數據可知,化工行業的整體風險并不高,對行業造成惡劣影響的原因是極少數高風險的企業,因而管控需要抓重點和主要矛盾,將資源配置給高風險的化工企業,但對于化工行業沒有必要一刀切,一網打盡。
所有闖紅燈的人都會做風險評估,判斷過往車輛的速度與距離,之后確定是否闖紅燈。但是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仍然有許多人為此付出了生命。究其本質原因,本文認為不在于后果認識不足,而是在于“危害因素”的識別與認識不足。用“檢查表”法針對闖紅燈這一行為進行危害識別,多數人的評估清單是如下兩個:
①過往車輛距行人的距離、速度以及到行人身邊的時間;
②馬路寬度、沖刺耗時、是否在車輛抵達之前能夠到達馬路對面。
但是,受過系統且專業訓練的人員還會考慮如下因素:
①馬路上的障礙物且是否會對行動造成阻礙。
②道路狀況,如是否會打滑影響制動。
③非機動車輛、其它行人是否會造成干擾。
④過往車輛是否會突然加速,時間“余量”是否充足。
⑤鞋帶是否系好、鞋子是否適合沖刺。
⑥當天的身體狀況,是否適合快速制動并是否會導致肌肉拉傷。
⑦馬路對面的建筑物是否存在光線反射,制動過程是否影響視覺。
當然,受過系統且專業訓練的人員可能還會考慮到其他因素,但是待完成如上系統的評估,這時可能已經由紅燈轉換為綠燈。
中國化工企業的風險管理跟中國式過馬路非常像,表面上人們已經開展風險評估,但是評估的方法多是基于經驗和“想當然”,是一種并不科學的“樸素”概念,缺乏深度與系統性的思考且不尊重“規則”,缺乏規則意識。
根據對化工事故的原因分析,最高的三個因素分別是設備缺陷、危害因素認識不足和員工誤操作。由于我國多數老的化工裝置在設計與建設期并未采取系統的工藝危害分析(如HAZOP),導致工藝危害識別不全且設備完整性不足,未來安全形勢依舊嚴峻。
一個系統性的風險評估需要全過程全流程的介入,從研發設計、建設施工、生產運營到工廠報廢、生命周期結束都需要開展風險評估。此外還要基于“一線兩維度”,一線是指工藝生產線,兩維度是“技術”與“管理”兩個維度。
化工企業風險管理的源頭與核心是化學品的管理,對重大事故的預防重點要開展“工藝安全管理”(PSM),因為一般性的安全事故造成人員傷害的范圍與數量較小,但是工藝安全事故影響巨大,因而需要特別關注。對于如何預防工藝安全事故已經有一套系統成熟的管理體系——工藝安全管理(PSM)體系(也叫“過程安全管理”)。該體系已被國外實踐檢驗過是預防工藝安全事故最最有效的方法。該體系包括了“管理”和“技術”兩個維度,本文作簡單介紹:
工藝安全管理體系(PSM)=工藝安全技術+工藝安全管理
工藝安全技術=工藝危害分析+開車前檢查+機械完整性+……
工藝安全管理=作業許可+培訓+員工參與+變更管理+……
事故的發生總有原因,因為每個保護層并不是完全獨立有效的。國內事故原因太過強調“人”的失誤和責任,然而完善的工藝安全管理在工藝設計之初已經考慮了人的不可靠因素,將人的因素降到最低——即便存在員工誤操作仍然不會造成嚴重事故后果(人為破壞除外)。PSM 體系可以有效鑄造“保護層”,將危害隔離以避免事故的發生。PSM 體系包括了14 個模塊且每個模塊都是系統有效的組成。
需要注意的是,實施PSM后并不意味著企業一定不會再發生工藝安全事故,因為風險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3],但可以大大降低重大事故的發生概率。根據韓國石油化工行業的統計[4],1996年韓國開始強制實施PSM體系,未實施PSM前五年共發生230 起重大事故,實施PSM 后第一個五年內重大工業事故數迅速降低到69 起,并逐年下降。PSM 在韓國經過二十年的推行,重大工藝事故的頻次已經由原來的每五年230起下降到24起,是原來的1∕10,可謂成效顯著,見圖1。

圖1 PSM在韓國推行二十年的重大事故數變化圖
2010年,中國首次頒布了工藝安全管理的國家安全推薦標準《化工企業工藝安全管理實施導則》(AQ∕T 3034-2010),于2011 年5 月1 日實施,并且在近年要求涉及“兩重點一重大”的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存企業需開展HAZOP分析。但是,即使已具備相關要求和技術方法,也不代表著能夠完全預防事故的發生。因為不少企業對于安全還停留在“口頭”階段,未深刻認識到其重要性,比如福建漳州古雷事件,古雷在開展PSM 時遵循“最低價中標”原則。對于HAZOP這種對經驗和技術要求極高的工作,選擇最低價的方案根本無法保證其質量,一套高危裝置的HAZOP 分析可能耗時數周,但是企業為了節省成本選擇低價的評價機構,讓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無法發揮效力。
優秀、負責的咨詢顧問稱得上頂級專家,費用昂貴卻服務超值,因為優秀的咨詢顧問能夠幫助企業預見和管控風險,給未來節省大量的成本。用最低價來篩選咨詢顧問如同看病找最便宜的醫院和醫生,不僅可能沒有效果,還有可能被誤導從而耽擱治療。這一系統有效的風險控制措施應強制立法或作為強制標準在化工園區推廣,且需要全生命周期介入。中國作為一個化工大國,至今沒有權威的規模化、專業化、本土化的安全管理咨詢機構,說明工業界缺乏普遍認可的專業機構,未來仍有很長遠的道路要走。
廣義的環境風險包括了合規相關內容以及化學物質對環境長期累積的危害等,在此不做評述。狹義的環境風險主要特指突發性的環境事故風險,一般提到的環境風險都是指狹義的突發環境事件風險。
本文認為突發環境事件風險評價不是一個系統的學科,因為它不具備學科的“完整性”。究其原因,突發環境事件風險多數由化學品泄漏或火災爆炸等引發,這些源頭的問題不屬于“環境”管理的范疇。對于突發事件導致的環境問題,重點是環境“應急”,即做好阻截、切斷和應急監測等措施。源頭風險控制應該交給企業的化學品管理,環境除了正常的影響評價外,突發事件下的重點應在環境應急。
無法源頭控制是當前突發環境事件風險評價的困境。其實換個角度來看,環境風險評價的重點應該在于化學品暴露到環境后對人群健康造成的風險,而不是聚焦在突發事件和突發事故上,因為這是安全領域的陣地。
一套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如圖2所示,其通過源頭控制(危害物質替代)、過程控制(隔離或工藝變更)、工程技術和管理控制(管理與監控)、個體防護(PPE與撤離)等多個層面開展。突發環境事件風險的管理無法在源頭和過程控制進行主動管理,更多的是應急應對等被動的過程。

圖2 風險管控層級圖
令人遺憾的是,風險評價與風險管理本是一個完整系統的學科,但是在中國因為部門職責的不同,被人為分為“安全風險”、“環境風險”、“職業健康風險”、“設備風險”等,導致企業要根據不同部門的要求編制至少三套應急預案(不包括各自的總體預案、專項預案、現場處置方案等內容),分別是原安監總局要求的《安全應急預案》、環保部門要求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含風險評估)和質檢部門要求的《特種設備應急預案》。如果企業管理人員在編制三本應急預案編制時缺乏統一應急組織架構,一旦發生一起由特種設備引發的化學品泄漏事故,無法想象三個應急同時啟動的情形,同時存在以下疑惑:事后是否會追責企業?審查企業是否會按照預案的要求響應?
對于風險管理,不管是環境風險也好、安全風險還是消防和職業健康風險等問題,其核心都是危害物質與危害能量的管理,都落腳在化學品的管理,即企業自身的主體責任。主管部門不能也無法替代企業來管理化學品。原因為化學品的管理要根據不同化學品的屬特性以及設備、工藝和生產要求來具體實施,而主管部門缺乏足夠的精力來管控。另外,主管部門應該打破“門戶之爭”,破除安全環保和健康的責任邊界,建立統一的環境健康和安全(EHS)管理機構,將環境健康和安全的問題統籌考慮。
企業存在的安全問題如同小孩子的學習問題,需要一套系統且“長期”的方法來提高孩子的學習水平,而不存在一蹴而就的方法。主管部門應該制定標準和游戲規則,在不同階段督查企業執行這些規則,如將PSM體系深入且系統地貫徹到化工企業的概念設計、初步設計、詳細設計、施工過程、開車前檢查與試運行、操作流程制定、全流程全員的培訓、日常監管和審核、分包商管理、各類安全制度的制定與完善等全過程中。
只有將化學品特別是危化品管理好,才能從根源上解決環境健康和安全(EHS)的問題。暨針對化學品,從其研發、設計、生產、儲存、使用、廢棄等全過程的管理,以風險管理為其主線,把老虎關在籠子里為社會發展服務。
當前,化工園區的生存狀況十分堪憂。化工園區曾是化工企業避風的港灣,是化工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但現在也面臨著“滅頂之災”。以化工大省山東與江蘇為例,兩個省需要關停的化工園區多達140 個左右,其中山東計劃將原有的199個化工園區壓縮到85個以內,關停114個化工園區。
目前,風險管控能力已然是化工園區的核心競爭力。風險管理的核心在于源頭控制,其次是過程控制,再次是工程技術和管理控制,最后是個體防護。而對于化工園區來說,源頭是“準入門檻”的設計,過程控制和工程技術應以企業為主,應急應對除了依托企業外,園區應該具備資源配備與區域防控的能力。化工園區的風險管控思路和重點如下所述:
準入與布局:安全角度,對中低端、自動化程度低、安全投入低的化工企業禁止準入;“兩重點一重大”新建項目自動化控制系統裝備率應達100%;對于潛在事故后果嚴重的企業選址在距離敏感區遠的區域,選址在風險管控措施、自動化監控措施完善的區域;化工園區的建設標準與準入標準急需制定。
安全設計:園區管理需要強制介入化工企業的工藝安全設計。入駐企業必須強制采取本質安全設計,并在設計階段開展工藝危害分析(PHA),特別是危害與可操作性分析(HAZOP),并在PHA 與HAZOP 中結合職業健康與環境影響,結合循環經濟與危廢資源再利用措施,確保設計的安全;同時考慮人員誤操作的影響,給予設計冗余,確保本質安全;
安全管理:園區可對各化工企業提出要求,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中務必配置不少于一位具有一線操作經驗的專業人員,對企業的運行具有一票否決權,從管理制度上和技術能力上保障企業風險管控的獨立性。園區內的化工企業需要建立完善的PSM管理體系,并定期接受第三方審核。
安全教育:園區管理需要建立“實訓基地”,將員工入職教育安全培訓、特種作業安全培訓與實訓(登高、動火、限制空間等)、應急管理安全培訓與實訓(演練)等全部納入,建立專門的實訓場所與培訓場所,對于園區內企業開展實操性的安全大比武,考核企業的安全操作與應急能力;
合規審核:對園區內的化工企業進行強制的工藝安全管理(PSM)審核與環境健康安全(EHS)審核,幫助企業發現問題并及時整改。PSM 審核重點針對工藝危害分析、工藝安全信息、變更管理、機械完整性和承包商管理等14個要素。
運營標準:化工園區的運營需要緊密圍繞風險管控,將園區準入標準、企業全生命周期管理、產業鏈管控等內容納入運營管理,化工園區的運營標準急需制定。
監測監控措施:園區應建立風險監測措施,在主要裝置周邊廣泛安裝監測儀表與監控探頭,重點監測易燃易爆有毒類氣體的泄漏,監測閾值分別按照環境標準、安全預警和爆炸下限等多限值設置,通過智能化的風險決策系統及時預見風險,并針對不同泄漏情形采取不同的應急措施。
區域防控:首先,園區需要封閉與隔離,限制無關人員的進入;其次,設置集中式污水處理廠,對園區內各家企業的雨污水進行集中管控,不允許任何企業向環境有任何排放;再次,有條件的園區可設置內河,以保障最嚴重事故下的消防用水與消防廢水的收集。
應急資源:園區設置應急、消防隊伍,配置應急物資,建設應急管控體系;
應急演練:園區定期進行演練,選擇典型企業、典型工藝和典型化學品泄漏與火災爆炸事故;
應急聯動:區域內各企業的聯動、應急資源的共享,在緊急狀況下可調配園區內規模企業的消防與應急物資,以彌補單個企業甚至園區的不足;
危機應對:突發事件后如何進行危機應對、如何面對公眾和媒體、如何信息公開等園區需要未雨綢繆。
當前對于化工行業與化學品的態度,輿論導向及公眾認識已偏離了正確軌道。化學品有危害是正常的,這是它的特性,不能因為企業缺乏對化學品的管理能力就單方面怪罪化學品。
天津事故發生后總在怪罪化學品倉庫安全距離不夠,卻不反思危化品的存放與管理不當,廈門PX 事件怪PX 危害大,卻不反思是企業沒有承擔起風險管控的責任。中國化工行業的發展起步較晚,一開始經過了簡單粗獷的發展,到如今二三十年下來設備老化、人員懈怠,正到了事故高發期。國內化工行業的百年老店極少,但是國際上享譽百年的化工企業仍有不少,事實證明,經過風雨佇立到現在的百年老店,其必然有一套成熟的風險管理體系,非常值得借鑒。
另外,國外相關安全標準的制定也是由重大事故推動的,每次重大事故的發生都能大大推動安全技術和安全標準的更新,也促進企業、公眾和園區對化工生產的深刻理解。針對安全管理,如果僅靠追究責任人、加大安全距離或關停高危企業是不科學、不專業的粗暴做法,事故頻次也不會因此而減少,隱患仍會聚集和爆發。
建議主管部門以重大事故為契機,對化工企業和園區建立系統體系化的風險管控措施,加快完善政策法規與標準的制定與推行,進一步明確化工園區的設置條件和權限,建立化工園區建設和運營的標準。
此外,基于概率統計分析,化工行業的事故概率遠沒有一般人想象中那么高,整個行業的風險值遠低于交通、建筑甚至農業,整體上化工行業的安全狀況良好。
綜上所述,得出以下結論:
(1)化工行業的風險并沒有想象中的高,甚至遠低于交通與建筑行業,因而需要針對重點化工企業進行管控,而不能對行業一網打盡;輿論與公眾和主管機構需要“理性”看待事故,而不能被盲目牽引,進而“一刀切”。此外,我國制定的新改擴建危化品裝置的風險可接受標準與英國相當,屬于較為嚴格的標準,應對危化企業的安全和未來有信心!
(2)突發環境事件風險評價不是一個完整的學科,也不應該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大多數突發環境事件風險其源頭在于化學品的管理,突發環境事件下應該關注環境的應急,將源頭的風險管理交給企業。同時,環境風險的管理重點與突發環境事件風險的關注點不同。無法源頭控制是當前突發環境事件風險評價的困境。環境風險評價的重點應該在于化學品暴露到環境后對人群健康造成的風險,而不是聚焦在突發事件、突發事故上。
(3)環境健康安全(EHS)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企業內部管理、政府的監管也是如此。主管部門應該破除門戶之見,建立和制定統一有效的EHS監管體系及相關標準規范。
(4)新時期,風險管控能力是化工企業和化工園區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企業的風險管控是個長期的系統工程,不存在簡單直接有效的管控途徑,主管部門的職責在于對“準入”的設置、標準與游戲規則的制定以及運營的監管,而不是“代勞”。
(5)化學品有危害是其屬性,管控不在于消滅化學品或是消滅其危害,而是消滅危害的途徑,將危害進行有效隔離,以此降低潛在的事故概率與事故后果,降低風險值。對于風險管理,不管是環境風險、安全風險還是消防和職業健康風險等問題,其核心都是危害物質與危害能量的管理,落腳在化學品的管理,也就是企業自身的主體責任。對于化學品的管理,確實存在科學合理系統的管控方法,不能因為不了解就漠視這些方法。諸多世界頂級的化工企業安全績效普遍較高,其存在本身說明化工風險可控。
(6)系統的風險管理是通過源頭控制(危害物質替代)、過程控制(隔離或工藝變更)、工程技術和管理控制(管理與監控)、個體防護(PPE與撤離)等多個層面開展的。化工園區的管理首先應該在“準入”上做文章,強調入駐企業的自動化與安全的投入,強調企業工藝安全設計與過程控制,強制進行安全審核。
(7)安全教育與安全實訓應該作為化工園區的“配套”資源之一,化工企業應該強制開展與工藝操作結合的安全和風險培訓,讓操作人員明白手握“炸彈”的危害與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