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勇 王潭
世界衛生組織(WHO)是聯合國最知名的專門機構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政府間公共衛生組織。世衛組織的“掌門人”稱“總干事”。自1948年成立以來,WHO能夠在國際上站穩腳跟,不能不提首任和第三任掌門人。
首位總干事奇澤姆是加拿大人,1896年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奧克維爾市,曾參加過一戰。戰后他放棄軍旅生涯,轉而入校從事漫長而枯燥的醫學專業學習,1924年獲多倫多大學醫學博士學位,赴英國實習后回到家鄉,開設了一家私人診所,成為一名出色的精神病學專家。6年后他赴美國耶魯大學主修兒童心理健康學,成為最早倡導“尊重兒童獨立思想及人格”的專業人士。
二戰時,加拿大追隨英國參戰,加拿大軍方在軍中設立了精神科醫師,由奇澤姆擔任。由于奇澤姆出色地完成了對參戰、參訓士兵進行心理輔導的工作,一路升至加拿大陸軍醫官的最高職務——加拿大陸軍醫療團總干事。奇澤姆也是全球首位以精神病醫生身份出任軍中最高醫療官員職位的專家。1944年他成為加拿大聯邦衛生部副部長——而這個職位也是為他專設的。
1946年,德高望重的奇澤姆在未辭去加拿大聯邦政府公職的情況下前往瑞士日內瓦,擔任國聯衛生組織臨時委員會執行秘書。此時國聯已經解體,被聯合國取而代之,各國醞釀以一個聯合國旗下專門機構,取代已不合時宜的國聯衛生組織,因此奇澤姆的主要使命實際上只有兩項——幫助國聯衛生組織“光榮謝幕”,并且協助起草新的國際衛生組織各項章程制度。
奇澤姆和15位同事共同組成了新機構章程起草咨詢委員會,并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世衛組織的名稱、核心健康定義,都出自他的創意。1948年4月WHO正式成立,奇澤姆當選首任總干事。在總干事任內,奇澤姆出色平息了埃及霍亂和南歐瘧疾,奠定了WHO在協調國際應對傳染病方面的主導地位。
奇澤姆是一位堅定的無神論者,曾因公開主張“不要讓孩子們相信有圣誕老人”在加拿大引發軒然大波。他對窮人的同情、對戰爭的憎惡和對為富不仁的譴責,讓他在戰后“麥卡錫主義”盛行的環境中,成為美加極端保守主義者口中的“共黨同伙”。而他“說話含糊不清”的先天缺陷也讓他難以為自己爭辯。直到這種“保守主義的瘋狂”消淡,他才獲得公正的評價。
1971年2月4日,多次中風的奇澤姆死于加拿大。《紐約時報》撰文稱,奇澤姆早在1934年就預測二戰會發生,作為“災難的先知先覺者”,他始終親民,是“做了WHO總干事的小鎮醫生”。而加拿大歷史協會則說,奇澤姆是“世界上最早警告污染、人口膨脹和核軍備競賽會危及人類自身生存的大人物”。
丹麥人馬勒是WHO第三位總干事,在世界衛生史上留下鮮明印記。馬勒1923年出生于丹麥一個傳教士家庭,但他相信“應該先拯救人類健康,而非靈魂”,于是25歲時進入哥本哈根醫學系。畢業后他熱心于不發達國家傳染病防治工作。1950年,他的第一份重要公共衛生領域履歷,就是作為紅十字會首席支援專家,主導了在厄瓜多爾的結核病防治工作。1951年,從厄瓜多爾回國的馬勒正式加入WHO,并隨即作為WHO結核病規劃署高級官員,被派往印度從事結核病防治工作,在印度待了11年。1962年他回到WHO總部,主持倡導了旨在幫助不發達國家建立“基本衛生服務”體系的WHO項目,從而確定了“基本衛生服務”這個重要的公共衛生概念。1973年馬勒成為WHO總干事。
馬勒上任之初就一改前任對發達國家唯唯諾諾的風格,當年便讓WHO執行局提出《促進發展基本衛生服務方法的組織研究》報告。1975年,WHO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發布《在發展中國家滿足基本衛生需求的替代方法》報告,從而奠定了WHO“側重扶助第三世界國家建立基本公共衛生體系”這一貫徹至今的工作重心。馬勒還提出“因地制宜發展適合各國實際情況衛生體系”的創造性理論,反對對發達國家醫療模式不顧實際的照搬照抄,在國際間和業內引發激烈爭論。
1976年,馬勒在當年的WHO大會上創造性提出“2000年實現人人享有健康權”的WHO基本目標。1979年WHO大會又在他的推動下,宣布啟動《至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全球戰略》。他還是被譽為“20世紀公共衛生領域里程碑”的1978年《阿拉木圖宣言》的關鍵倡導者,該宣言高屋建瓴地指出,在全球范圍內初級衛生保健是實現全球“全民健康”目標的關鍵所在。
馬勒這種“理想主義”和“傳教士般狂熱”的工作作風和對第三世界國家毫不掩飾的同情,讓他在發達國家中遭到不少非議,有人指責他的“全民健康”和“基本衛生服務”等概念“不切實際”“浪費金錢”。艾滋病在歐美開始大范圍傳播后,他又被指責對此“無動于衷”“束手無策”,迫使他在1988年放棄連任。21世紀初,公共衛生史專家普遍指出,馬勒是WHO歷史上“最具個人影響力和魅力的總干事”,他的離職讓WHO“一度喪失了自己的理想主義光環和國際魅力”。▲
環球時報20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