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緝思
自新冠病毒肆虐以來,中美關系持續下滑。美國政府和國會連續出臺涉華政策、法案,嚴重損害中美關系。美國官員攻擊中國的言論也越來越肆無忌憚。中美兩國都有一些評論家注意到,雙邊關系正像“自由落體”一樣急速跌落。世界輿論擔心,中美關系一旦失控,新冠疫情之后全球經濟的復蘇將更加困難,軍備競賽和地緣政治沖突必將加劇,世界秩序將更加混亂,一些意想不到的災難也會迎面而來。這絕非危言聳聽。
中美關系越困難,越需要我們確立底線思維。2014年前后,中國官方多次指出:戰略互信、經貿合作、人文交流,是支撐中美關系大廈的三大支柱,缺一不可。據此我認為,處理今天的中美關系,應當堅守三條底線。
必須堅持和平方式
第一條底線,是無論兩國分歧有多么嚴重,都必須通過和平的方式去處理,不能訴諸戰爭。中美建立真正的戰略互信,在現階段是奢望,但最起碼應當使對方相信,己方絕不想主動挑起戰爭。這里說的戰爭,既包括核戰爭、常規戰爭,也包括網絡戰、太空戰等非常規戰爭。毋庸諱言,中美兩國軍隊都在準備打仗,而且近年來都以對方為主要假想敵,這一動向會持續相當長時間。所幸的是,即使在中美政治關系溝通不暢的情況下,兩國國防部門仍然保持著相當密切的接觸。
2017年8月,雙方軍隊指揮系統簽署了《中美兩軍聯合參謀部對話機制框架文件》,這份文件對兩軍之間的危機管控發揮著重要作用。為了避免戰爭,美國必須恪守自己承諾的一個中國原則,不能支持“臺獨”。兩國應當同其他相關國家共同努力,實現南海非軍事化,維護朝鮮半島的和平穩定。
哪些經貿合作必須保持?
第二條底線,是保持一定規模的經貿合作,維護金融穩定。由于美國發動對華貿易戰和其他政治原因,近兩年雙邊貿易額和雙向投資額下降,在高技術領域合作的“脫鉤”已經成為現實。在可預見的將來,指望經貿合作重新成為雙邊關系中的“壓艙石”和“推進器”,是不現實的。但是,讓雙邊經貿關系和技術合作徹底脫鉤,不但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也是做不到的。關鍵的戰略問題,是哪些領域、何種程度上的經貿合作不但可以保持,而且必須保持?
我們看到,今年1月15日達成的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還在執行中。因新冠疫情等原因,完全執行這一協議可能有困難,但雙方在協議中所達成的原則共識,應當會保持下去。
據有關預測,從2019年至2038年期間,中國的航空公司的訂單將占到全球訂單的19%,也就是預定購買約8820架新飛機。中國決心制造國產品牌的大中型商用飛機,但按照最樂觀的估計,國產飛機也只能在國內市場需求中占很小的份額。
另外不得不承認的一個現實是,沒有通用電氣公司(GE)等美國技術公司的合作,中國的大型商用飛機營運的時間將會大大延后。所以,中美在航空領域合作的底線是不容破壞的,對美國來說,也是絕不想放棄的巨大商業資源。
蘋果手機雖然是美國品牌,但產業鏈遍布全球,很大一部分蘋果手機是在中國裝配生產的。蘋果手機在中國的銷售量,累計超過了一億臺。如果因為中美關系的惡化導致蘋果手機在中國不能再購買使用,就超越了用戶承受的底線。同樣的道理,中國大陸的沃爾瑪超市、萬豪酒店、肯德基、麥當勞、星巴克咖啡,都是美國品牌,由中國商家在經營。保持這些品牌效應,從中借鑒市場經濟的規律和規則,是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途徑。美國少數政客想讓美國公司從中國撤資,降低雙邊貿易幅度,我們應該反其道而行之。近年來中國出臺了很多擴大經濟開放、鼓勵外資來華的舉措,是對美國少數人倒行逆施的打擊而非妥協。
在高技術領域,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為名,全力打擊華為公司等中國企業。面對這種非常不明智、不理智的行為,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的回應是:“我們和谷歌公司永遠都是站在同一條利益線上的。”華為通過同美國公司和其他海外企業的合作,反擊美國政府的制裁。華為的30多家美國供應商去年以來一直在跟美國國會、政府交涉,希望能夠延緩對華為的制裁。華為堅持同美國主流媒體、企業、政府部門、法律部門的多渠道溝通,用法律手段處理糾紛。
在國際金融領域,中國當然不愿意看到美元永遠占據霸權地位。美國前財長保爾森最近發文承認:“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特權并不是命中注定的”,而人民幣是目前最有可能取代美元的貨幣。但他又說,“在人民幣真正成為主要的全球儲備貨幣之
前,北京仍然需要克服重大障礙。”應當看到,中國有必要長久持有一定數量的美國國債,也會長期尊重美元作為全球主要儲備貨幣的地位。前些日子有消息說,美國為“懲罰”中國在抗疫中的行為,可能違約,直接取消中國購買的國債,或者拒絕支付國債利息。消息曝光后,一石激起千層浪。這種破壞國際金融規則底線的行為,將會給美國造成無可挽回的財政和信譽損失。
中美深度交流有內在推力
第三條底線,是堅決維護中美人文交流和社會交往。首位華裔美國駐外大使張之香女士退休20多年來,一直獻身于中美人文教育交流事業。她今年3月在《環球時報》撰文指出,“在中美關系的風風雨雨中,兩國都有一個共識,即成千上萬由跨越太平洋的學生所形成的紐帶不應受到危及。”她提到,如今有超過36萬名中國學生在美國各個大學就讀,僅他們每年在美國的生活費用和其他支出就有大約150億美元;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正在考慮禁止或限制中國公民在美國學習,這是短視的行為,同美國的國際教育傳統和外交政策大相徑庭。
按照美國的人口普查數據,美國的華裔人口超過了500萬,其中有220萬人在中國出生。在中美關系正常的情況下,到美國旅游的中國公民每年達到200萬人以上,美國到中國旅游的人數在170萬左右。兩三年之前,中美之間平均每7分鐘就有一個航班,每天往返于兩國之間的旅客達1萬人以上。中國旅游者在美國的平均消費是6000美元。以政治手段強行阻止中美之間的人口流動和人文交流,既給兩國帶來巨大的經濟、文化損失,也是違反人道主義的。
中美關系的發展目前面臨著巨大障礙和逆行的可能。這種困難局面可能持續一兩年,也可能持續一二十年,對此需做充分的思想準備。但是,無論出現什么情況,兩國建交41年來積累的巨大物質基礎、精神財富和人力資源,不可能毀于一旦。中美的深度交流與合作,是兩國社會內部的強大推動力使然,這是中美關系的一大特色。雙邊關系不能讓美方主導,中方必須而且有能力大有作為。
我們看到,寄希望于中美兩大國合作的人,既包括向往到對方國家學習交流的“90后”和“00后”,也包括上百萬出生于中國、正在美國創業的中年人,還包括兩國和世界上無數能從中美合作中獲益的人群。
只要堅守上面所說的三條底線,遏止雙邊交往的全面破裂,中美關系能夠重回正常軌道,就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和機遇問題。1989年7月,在雙邊關系面臨嚴重倒退的情況下,鄧小平堅定不移地強調,“中美關系終歸要好起來才行”。2017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同特朗普總統的會晤中指出:“只要本著堅忍不拔、鍥而不舍的精神,我們就一定能譜寫中美關系新的歷史篇章,中美兩國一定能為人類美好未來做出新的貢獻。”▲
(作者是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清華大學國際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學術委員)
環球時報20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