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云青 任偉寧
摘 要:本文以山東即墨布老虎為例,就其發展現狀分析其民俗藝術特征。借鑒不同國家、地區的優秀案例,總結和分析民俗藝術發展滯緩的原因,并闡釋結合民俗藝術潮流化設計來研討其構建潮流空間的可行性。
關鍵詞:民俗藝術;布老虎;潮流化設計;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J5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11-00-04
1 民俗藝術價值解讀
民俗,即民間風俗,是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1],民間風俗的代代相傳就形成了民俗藝術。民俗藝術是歷來民眾生活習俗的文化積淀,其蘊含著人們的民族心理、道德倫理、精神氣質、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表達出中華民族民俗文化中包含的深層含義。其題材廣泛、內涵豐富、形式多樣,蘊含著歷久彌新的民俗文化精神,是中國人民特有的生活基調。其行之有效地傳播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展現民眾獨特精神面貌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
民俗藝術的特點是蘊含多樣的民間手工藝,進而產生獨特的藝術表現。中國北方布老虎就是一種具有代表意義的傳統民間手工藝品,木雕、剪紙、布貼等傳統民間手工藝品也一直為民俗藝術的藝術表現提供價值支撐。多樣的藝術形式蘊含的鄉土氣息、地域特色及民俗學價值是民俗藝術特有藝術特征的價值基礎[2]。其中,中國北方布老虎經過不斷的演變和發展,一直以多樣的造型變化存在著,其本身虎虎生威、驅邪祈福的藝術特征一直沒有改變。對山東即墨布老虎文化進行解讀,分析其表達的地域特色、文化積淀,有利于激發民俗藝術進行潮流化設計的可行性,使得設計作品更具藝術價值,形成更多創新型設計,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
2 山東即墨布老虎藝術特征及制作工藝
布老虎是中國傳統的民間藝術,起源于民間百姓對虎圖騰的崇拜。民間盛行給兒童做布老虎,或者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上畫虎臉,希望孩子健康、勇敢。山東即墨布老虎作為民俗藝術創造活動的產物,在寓意和表現上都體現出當地百姓的真實生活狀況,兼具實用性與審美性,閃爍著真善美的光輝。在山東即墨,要在孩子出生的第三天給孩子“過三日”,也要在孩子出生的第一百天給孩子“過百歲”,家人們都送小孩一件禮物,俗話說“姑姑的褲子,姨媽的襖,舅媽的鞋子,姥姥的帽子戴到老”。[3]過百歲時孩子都會穿老虎鞋,戴老虎帽,身邊擺上老虎饃,借助老虎的寓意來保佑孩子健康、平安。
2.1 藝術特征
我國地域遼闊,各個地區的布老虎都各不相同,多樣的地域特色創造了布老虎多樣的藝術表現形式。在色彩方面,北方的布老虎大多喜歡用喜慶的黃紅兩個顏色,搭配布貼和刺繡,體現出喜慶和大氣的氛圍;西南的少數民族大多以蠟染的布料為主,體現出濃厚的民族特色和裝飾氣息。在造型方面,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大多都是單頭虎為主,但也少有子母虎和雙頭虎等。北方地區布老虎的造型與南方地區相比顯得笨拙、粗獷許多,南方地區就比較精巧、精細一些。在寓意方面,不同地區的布老虎大多都是以驅邪納福為主要象征,其主要原因來自中國民間悠久的崇虎傳統。不僅中國,韓半島也是如此,韓半島的崇虎習俗是由山神信仰發展而來的,與此相對比的是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其則是由祖先信仰發展而來的[4]。山東即墨的布老虎象征著父母和親人對孩子健康成長的祝福。會在端午節時在其中填充艾草贈送給兒童,以表達愛意與祝福;也會在百歲和滿月時贈送給兒童,希望孩子虎頭虎腦地成長;還會將其作為孩子的日常玩具,不僅能逗孩子玩,還能趨吉避禍。各地區的風俗習慣和審美傾向造就了布老虎多樣化的風格特征和表現形式。這不僅使得民俗藝術的多樣性展現出來,也體現出地域文化對于人的審美特征的反映和體現;體現出布老虎的形態與當地人的形態和人性的關系,表達出地域文化和民俗藝術的延續性對于反映民眾對民俗藝術內心深處的依戀;體現出民族藝術多樣性對抗文化同一性,體現文化獨特性等文明延續的國策。
2.2 制作工藝
山東即墨布老虎的造型風格從當地的剪紙和刺繡工藝可以看出來:五官擬人化,眼圓眉粗,頭圓耳尖,四肢比較短小。山東即墨布老虎色彩搭配的文化象征性較為突出,主要以紅黃搭配為主,加以紫綠裝飾,冷暖對比明顯,體現出強烈的對比性與趣味感。除色彩、造型外,即墨布老虎的紋樣也豐富多樣,以額頭上的“王”字為關鍵性素材,展現出生動的氣魄。五官、虎身和虎尾上的紋飾也有一定的象征寓意。山東即墨布老虎的制作工藝是手工縫制,以布條、紐扣、線、米糠等為主要材料。主要采用刺繡、布貼等手法,首先構思、裁剪黃色紅色的大塊布料用于身子和肚子,用剩余的布料剪出長條和裝飾用的花形,用深色的縫紉線或者尼龍線把布料縫接起來,用米糠、棉花或絲綿填充起身體,并把裝飾用的布料也結合繡花等工藝縫制起來。看起來簡單的布老虎制作起來卻費時費力,一只布老虎差不到需要半個月的縫制時間,有40多道工序。其主要通過在集市上販賣,家庭母女、婆媳之間繼承相傳,但因費時費工、收益微薄,掌握這項手藝的大多數只剩下農村的老年婦女,好在現在會有很多企業進行技術援助,結合創新形式,狀況得到改善。
3 民俗藝術布老虎潮流化設計可行性分析
3.1 民俗藝術潮流化設計現狀
3.1.1 國內外民俗藝術潮流化設計現狀
現代社會民俗藝術潮流化設計主要通過設計創新的衍生品方式展現。蘇杭地區的蘇州園林和雷峰塔以及北京故宮等文化相關的園林藝術以及民間審美當代文創產品做得比較好。以《上新了故宮》系列文創產品為例,這部綜藝使得觀眾感嘆紫禁城中的一波三折、乾隆爺自制的琺瑯膽玉琮花薰、韓熙載夜宴圖等寶藏,使得觀眾更好地了解故宮、學習故宮的知識,并將故宮的文化元素提取出來,設計成蘊含文化內涵的設計作品。這不僅揭示了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設計思想對現代設計的啟發,也借助紀念品這樣一個實體和形式,將不可觸摸的記憶轉化為實在的物品,更好地傳播與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在日本也有一個典型的案例——“鯉魚旗”。日本受中國文化、風俗、哲學思想等的影響[5],像我們端午節時一樣,他們在五月五日也插艾蒿、吃粽子、掛“鯉魚旗”?!磅庺~旗”作為日本傳統的民俗藝術手工藝品,在初期都是手工制作,隨后經過染繪等復雜的工序制作而成。現代社會的“鯉魚旗”大多是裝飾品,一改以往“鯉魚旗”繁雜的制作工藝,以簡單模仿的方式制作,并成排懸掛在街道等地方,紋樣圖案也以簡單的點、線、面等組成。
通過對國內外民俗藝術潮流化設計現狀的研究發現,雖然國內外設計師對傳統民俗藝術的創新創作更加關注,但傳統民俗藝術的發展現狀仍不容樂觀。題材比較老化、形式比較單一、制作不夠精細的問題還是存在,因此民俗藝術構建潮流設計空間的可行性就應隨之展現出來。
3.1.2 山東民俗藝術潮流化設計現狀
山東民俗藝術潮流化設計現在也存在很多問題。受到國內大環境優秀的中國傳統民俗藝術產品逐步退出歷史舞臺的影響,山東省內布老虎等傳統民俗藝術手工藝也掙扎于現代工業的浪潮之中。政府、民間團體和創作者們為挽救傳承百年的民間手工藝品,紛紛采取一些保護和創新的措施。例如,山東省文聯主席潘魯生教授關注的就是鄉村中個體與文化的關聯與生存狀態,關注鄉村個體的社會、文化價值,積極關注山東民間藝術。山東文化扶貧項目對濱州市布老虎民間工藝品傳承人劉清華進行的幫助,都使得山東布老虎民俗藝術得到了更好的傳承與發展。因為現存的創新設計方式還停留在既保留傳統又在造型上進行審美需求改善方面,地方標志性特色的潮流化呈現的問題,山東布老虎手工藝現狀還是岌岌可危。但其實,民間藝術代表性的傳統手工藝品的造型和寓意一直深受大眾喜愛,怎樣將其更好地創新發展,是當代設計師要思考的問題。在這其中,民俗藝術應是設計轉換的核心,在民俗藝術與潮流化設計轉化中需要一個精神的物象形態的實操性動詞。其應是嫁接在傳統民間藝術與當代潮流設計之間的橋梁,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發展過程中的分支或另一種藝術形式。
3.2 以山東布老虎為例分析民俗藝術潮流化設計可行性
3.2.1 民俗藝術潮流化設計的迫切性
民俗藝術潮流化設計的迫切性從發展需求和受眾群體的需求兩個方面出發。隨著時代的發展,大眾對布老虎設計與制作的審美要求不斷提高,布老虎在造型、色彩、紋飾等方面與時代結合的潮流化設計也急需提高。這為民間布老虎文化與時代同行的潮流化設計的未來發展開闊了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筆者通過知網對關鍵詞“布老虎”進行搜索發現,共有301條數據顯示相關論文對布老虎進行探討,對關鍵詞“山東布老虎”進行搜索顯示19條數據,而對關鍵詞“即墨布老虎”進行搜索卻只顯示一條記錄。這就為即墨布老虎潮流化設計的開展提供了支撐,對設計者而言要做好市場調研、設計定位以及確定好受眾群體,深入研究當前民俗藝術潮流化設計市場,把傳統民間手工藝文化和當地藝術品特色結合在一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與現代化的生產技術手段,設計出反映當地特色的品牌產品以及符合當代人審美語境的潮流化產品。
3.2.2 民俗藝術潮流化設計可行性
通過以上分析,得出我國民俗藝術設計還有待進步。玩偶系精靈“怖惱?!本褪且圆祭匣樵透脑斐珊⒆有r候的玩伴的升級版,它在造型和寓意方面借鑒了傳統的布老虎。在造型方面,將額頭的“王”字改為簡潔的曲線,五官虎身和虎尾上的紋飾也與傳統布老虎相異。在制作工藝方面,與以往傳統手工藝大相徑庭,主要采取電腦繪制等現代手段,體現技術手段的提升,也表達與現代的完美結合。在寓意方面,主要表達會陪伴在被孤立的小孩子身邊,并嚇唬那些欺負他的壞孩子。貓和老鼠系列布老虎公仔這個傳統民間布老虎與時代元素相結合的案例,其主要是在布老虎造型以及色彩方面與傳統布老虎結合。大部分采用經典的黃紅搭配,以藍綠黑細線作以裝飾,在造型方面主要借鑒虎頭帽的造型,但大多是用幾何化的線條和形狀進行表現。保留額頭的“王”字,鼻子做成幾何化瓶子狀,因瓶子代表“平安”,嘴邊的胡須也一改以往的霸氣,用紅色細線勾勒出愛心形狀,表現出溫暖、愛護之情。這些案例展現通過潮流化設計的方法,傳播和發展我國民俗藝術創新是可行的,也展現出布老虎元素的潮流化設計對中國傳統民俗藝術元素的發掘和保護具有的警醒作用。
調查每一個年齡階段的受眾群體對潮流化設計品的接受度,可以得出,年輕一代對民俗藝術布老虎的潮流化設計品的產生和發展持有積極的態度,這為他們了解地域文化開拓了新的獨具特色的新途徑。因為現存復制傳統的山東傳統民俗藝術文創產品不被新一代的年輕人所喜愛,無法跟上時代的潮流,所以將民俗藝術融入潮流設計就成為了可能[6]。這既可以激起年輕一代感受中華民族傳統民俗藝術的精妙,又可以增加布老虎等民間手工藝品的經濟效益,使得山東即墨布老虎不僅成為一種商品,也成為一種時尚、文化符號以及精神寄托,以此來增強經濟發展的意義、文化傳承的可行性以及文明延續的方法。
4 結語
本文通過分析研究山東民俗藝術布老虎、虎頭鞋潮流化設計的藝術特征、制作工藝、迫切性、可行性以及一些現存的案例等,發現現在國內傳統民俗藝術的手工藝品還是以延續傳統造型或仿制國外經典產品為主的方式存在著。這種方式無法挽救其瀕臨滅絕的地位,也無法持續發展。筆者通過研究與整理,總結出潮流化設計為民俗藝術構建潮流設計空間的可行性,通過潮流化的方式構建民俗藝術設計空間,可以將民俗藝術中蘊含的美好情感呈現出來,以此來喚起讀者對民俗文化的記憶和認同。
參考文獻:
[1] 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1.
[2] 王光東,陸星瑤.民俗文化的藝術化——以郭文斌《農歷》為中心[J].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19(6):142-147.
[3] 劉佳.即墨布老虎、虎頭鞋帽[J].大眾文藝,2010(6):201-202.
[4] 馬知遙.中國虎文化探源及民間布老虎生存狀況反思[J].齊魯藝苑,2012(3):4-8.
[5] 于亞楠.傳統布藝旅游紀念品設計與開發——以中國布老虎和日本鯉魚旗為例[J].包裝世界,2015(1):14-16.
[6] 占琳.淺析藝術設計中民俗元素的應用[J].流行色,2019(8):142+144.
作者簡介:萬云青(1974—),女,湖北武漢人,研究生,視覺傳達專業碩士,武漢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跨界設計,傳統符號現代設計。
任偉寧(1997—),女,山東青島人,武漢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2019級藝術設計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