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寅 於玲玲
摘 要:女性是藝術作品中的常客,“C位”是藝術作品的中心位置。處于藝術作品中心地位的女性藝術形象,隨著歷史的更替,也在不斷演變。本文通過闡述藝術作品中女性藝術形象的演變,探究藝術形象演變背后的原因,從歷史、社會等角度,發掘女性藝術形象背后的女性權利思潮與當今社會審美的變化。
關鍵詞:女性;藝術形象;演變
中圖分類號:J2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11-00-04
藝術家創作中的女性時而溫婉動人,使人們陷入純潔甜蜜的愛戀;時而妖冶至極,勾起觀者的粗鄙色欲;有時候她們消沉頹靡,自怨自艾;有時候她們負隅頑抗,沖破世俗腐朽的枷鎖……古往今來,有如此多的作品刻畫女性和表現女性,這些處于藝術作品中心地位的女性們是否正在發生改變?改變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這些都值得我們思考。
1 原始社會到法國大革命期間西方藝術作品中女性藝術形象概述
奧倫多夫的維納斯是舊石器時代的人們遺留下來的藝術品,是對女性的一種意象性的表達。雕像肥碩,這是因為在當時的母系氏族社會,女性是一個部落的領導者,承擔著繁殖的重任。肥碩的女性被認為可以為氏族部落繁衍更多的子孫,使部落人丁興旺。因此當時對女性的審美要求,更偏于豐乳肥臀。對與野獸作戰的祖先們來說,人數的優勢意味著戰斗的勝利,也保證生存的延續。懷著對生殖的敬意和崇拜,女性的藝術形象大多與巫術相聯系,獨一無二的藝術特點是女性在神壇上的象征[1]。原始社會中產生的生殖崇拜,導致那時的女性形象多豐乳肥臀;到后來的古希臘雕塑,開始追求最美的人體。因此女性的雕塑除了一些神話主題的描述之外,更多是表現人體的美感。
火的使用驅散了人們對未知的恐懼,人類社會漸漸發展。璀璨的古希臘文化是典型的父系氏族社會文化,他們崇尚武力,開始互相征戰統一。城邦的發展給了人們生存的壁壘,人們不用再像原始社會一樣提心吊膽。男性開始主導家庭、國家,而女性甚至連參與政治的權利都沒有。古希臘人追求最完美的人體,男性強調擁有強健的體魄和肌肉,以保護國家和征戰,而女性逐漸為男性所主宰。“神人同形同性”,古希臘人把自己對女性最美好的愿望寄托在了女神雕像上。可以看出,這時候對女性的審美已經漸漸不再是豐乳肥臀式的體型,而是一種勻稱豐腴之美,滿足男性的審美和欲望,女性的藝術形象開始為男權服務,女性也漸漸工具化和附屬化。
黑暗的中世紀之后,文藝復興帶來了藝術的曙光。不過雖然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們努力沖破宗教的束縛、尋求人性之美,但女性的藝術形象大多都是宗教主題的獻身。這一時期出現在藝術作品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女性一般是圣經故事或者希臘神話中的女性。就是這一層宗教的神秘色彩,給這時期的女性藝術形象籠罩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由于統治階級的控制,畫家們只能通過宗教主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人文精神。比如波提切特《春》《維納斯的誕生》中,女神的肉體不再僵硬肅穆,而是多了很多普通女性的柔美和親和力。畫家借女神的形象表現人性之美,眾女神的柔情神態讓人覺得無比親近。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中的女性形象似乎更加純粹,這位女士讓人們著迷千年的微笑,仿佛是達·芬奇對當時世俗的思考與輕蔑一笑。
喬爾喬涅和提香的《烏爾比諾的維納斯》和《沉睡的維納斯》經常會被拿來比較。喬爾喬涅的維納斯更具有一種靜謐而又純潔的美感,讓人感到“裸而不淫”,他在《田園合奏》中展現的裸女形象,充滿世俗的歡樂,而這兩個裸女更是表現了對女性肉體的一種向往。提香的維納斯更像是一個放蕩少婦的形象,把女性的肉體赤裸裸地展現在人們面前,勾起觀者的色欲。這個時候的女性藝術形象,雖然較文藝復興鼎盛時期相比進一步脫離了宗教色彩,但是女性的個性卻很難有突出的表現,而男性的欲望似乎越來越多。
17世紀巴洛克藝術的出現,使這樣的欲望更加展露無遺。搶劫、掠奪、殘殺等極具戲劇性沖突,具有強烈的運動感。而后奢靡之風興起,洛可可藝術可謂充分地表現了當年貴族的享樂主義,“性”的欲望被繁復華麗的色彩粉飾[2]。弗拉格納爾《秋千》、布歇的《蓬巴杜夫人》都代表這一時期的作品風格。雖然是迎合貴族奢靡生活的需要,但這一時期畫家越來越注重于表現女性本身的美好。洛可可時期的作品似乎就創造了一個純粹的只有美的世界,從洛可可時期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洞察那一時期貴族的生活。后來洛可可的奢靡被人們否定,新古典主義興起,油畫中的形象又回歸古典時期的風格,開始成為宗教神話的附屬品。
后來浪漫主義繪畫興起,浪漫主義思潮更加重視個人的精神思想方面的塑造,作畫的主題擺脫了宗教信仰,著重表現人物的思想情感。這個時候出現了女性藝術形象的轉折點,出現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作品,比如描繪法國七月革命勝利關鍵時刻場面的畫作——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導人民》。此刻站在畫面中間的不再是男人,不再是女神,而是一個普通的女人。她高舉紅色旗幟,仿佛迎風招展。其展現的不僅是革命的開始,更是女性被作為具有獨立精神意義的個體的新起點。女性角色在藝術作品中扮演的不再是男人們搶奪的財產,更不是宗教的主角,而是喚起人民獨立意識的英雄。女性藝術形象開始具有真正獨立的精神意義和思想[3]。這是藝術史上最為濃烈的一筆,也是女性藝術形象精神表現的巔峰。
2 女性藝術形象演變背后的“推手”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每個人都與社會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社會的意識形態、經濟狀況、政治等都會影響女性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牽一發而動全身”,女性藝術形象也在隨著社會大環境的變遷而發生改變。
2.1 父系社會下女性物質化與附屬化思想影響女性藝術形象
女性的藝術形象和女性的社會地位是直接掛鉤的。在原始社會中,女性需要生育來繁衍種族,使自己的家族發揚壯大,這是一個物種在最開始的時候產生的生殖本能,無可厚非。但是到后來,女性的地位反而跌落谷底,出現物質化的情況。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女性物質化思想越來越強烈。在藝術家的筆下,女性自然而然地漸漸淪為男權審美的產物。
女性在重要事件中仿佛失去了存在感,只有男性認可她們,她們才可能具有社會性的交往。比如在古雅典城邦,女性無法行使投票權,不能參政;在過去的中國,“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的思想根深蒂固;非洲迫害女性上千年的割禮同樣是對女性的摧殘。在男權社會下,女性是男人的一種財產,負責“性”與“生殖”兩種功能。工具是不需要人權的,男性可以要求女性按照自己的審美來改變。即便到了現在,男性似乎仍然擁有公開討論女性第二性征的特權。
藝術家們喜歡年輕貌美的女子,或許是因為美感,更或許是因為他們內心代表男性的審美方向。為了使畫作更符合廣大男性的審美情趣,他們便會這樣做。因此,筆者覺得德拉克洛瓦是一位敢于突破桎梏的畫家,打破了只有男性才能成為英雄和領導者的刻板印象,頭一次把女性放在了與男人平等的天平之上,平等地思考。
2.2 經濟與政治影響女性藝術形象演變
經濟政治似乎離藝術界非常遙遠,其實不然。經濟與政治對藝術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很多時候,藝術是具有經濟效益的,因為每一個處于社會中的人都需要金錢來滿足自己的日常生活開銷。因此畫家們不得不畫出一些能夠賣出高價的作品,而這些賣出高價的作品大多有一些共同的特點,比如女性的肉體美。有些畫作中女性的肉體美會顯得尤其直接。因為買畫的受眾大多是有錢的貴族男士,這些男性愿意花重金買下能使自己開心的畫,即便畫面上是一位妖嬈的裸體婦人。為了將自己的畫更多地賣出去,畫家難免會為權貴的審美服務,女性的藝術形象也就更偏于肉體的美。
宏觀來看,女性藝術形象也受國家經濟情況變化的影響。比如當法國的經濟繁榮昌盛的時候,出現了繁復奢華的洛可可風格藝術。洛可可風格藝術中的女性大多是權貴紙醉金迷生活的產物。她們擁有極致的美麗,伴著肉體的愉悅,也是當時經濟繁榮的寫照。這一點不難理解,比如在中國古代,在繁榮強大的唐朝,就有一種特殊的畫種產生并發展,即侍女畫。沒有一個朝代像唐朝這樣如此集中地出現那么多表現宮廷生活的仕女畫作,而畫面中的仕女們多半微膘,生活愜意并且富足,沒事就打扮自己、逗逗小狗。這就是貴族生活的真實寫照。通過洛可可風格作品中那些絕美的女性,我們也可以看出貴族的生活。洛可可風格和唐朝仕女畫擁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與平民生活大相徑庭。而這些奢靡浮華的背后,便是滿目瘡痍。這一時期的藝術隨著經濟的繁榮而興起,又隨著經濟的衰敗而被淘汰,宛如曇花一現。由此可以看出,藝術形象的演變受到國家地區經濟的影響,不同經濟實力的時期會催生出不同的女性藝術形象。
藝術在很多時候是為政治服務的。統治者們會讓有名的畫家繪制符合自己統治的畫作。最有名的例子便是卡拉瓦喬的《圣馬太與大天使》。當時卡拉瓦喬畫了一個天使與馬太和諧相處的畫面,但是被上級否定,又重新進行了修改,才有了我們所看到的如今的《圣馬太與大天使》。作品中和藹可親的形象被換掉,取而代之的是更具有神圣色彩的威嚴天使形象。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每一個政治時期,都會有不同的女性藝術形象的演變。這也是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女性形象大多與宗教神話掛鉤的原因,女性的藝術形象隨著政治的變化而發生著演變。
3 女性形象符號對當今社會的引領作用
在信息化時代下,我們接收與傳播信息的速度越來越快。鋪天蓋地的女性形象使人目不暇接。她們可以是舞臺上活力的女愛豆,也可以是短視頻平臺上耍寶逗樂的女青年,還可以是好萊塢巨制中的女英雄……女性的形象越來越多元豐富,不再單薄如紙。女性也開始為自己的權力發聲,撕掉又臭又長的“裹腳布”。
不過其中,資本也上了這艘流行文化的大船,不斷地向人們灌輸一種理想化的女性美。如今越來越多的“網紅臉”“白富美”成為了每一個女性甚至男性的審美標準。但資本不是單純的,它們在運作的過程中,不僅會通過強化理想美而帶偏社會審美取向,還運用各種流行文化標語“販賣焦慮”。比如風靡網絡的“A4腰挑戰”“鎖骨放硬幣”等活動,其實就是對女性身材的審美綁架,使越來越多的女性隨波逐流,不斷為了所謂的美來一擲千金,改變自己的形象與身體,勞民傷財[4]。資本從中積累財富,促使人們不斷消費。這看似打造了一座“女孩有權為自己做主”的象牙塔,其實只是資本的游戲,女性群體成為了資本的幫兇。
再者,當今中國影視作品中塑造的大部分女性形象,皆為青春靚麗的戀愛少女。以“白幼瘦”為主的主流審美取向,催生了一大批相似類型的影視作品。電視劇消費群體分層顯著,消費只重量不重質,消費市場管理體制滯后,產品集約化、通俗化程度低,難以適應電視劇高質量發展的需求[5]。這樣的女性藝術形象是殘缺的。我們急需一些好的女性藝術形象,提高大眾的審美判斷能力。
4 結語
女性藝術形象的演變反映著社會與歷史的變遷。她們不僅受到社會環境的牽制影響,還能帶動整個社會的審美傾向。人類文明還在發展,女性藝術形象也還在演變中。未來女性藝術形象會如何發展,每個人都是參與者與見證者。
參考文獻:
[1] 蔣英.神性與奴性:藝術作品中女性藝術形象的演變[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8(03):82-84.
[2] 張翹楚.從被凝視到反抗:西方視覺藝術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8:30.
[3] 韓曉瑞.想象與現實的研究——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導人民》賞析[J].美與時代(中),2018(08):75-76.
[4] 張唯依.社交媒體傳播中女性身材空間規訓及自我形象構建[J].傳媒論壇,2020,3(10):144-146.
[5] 高偉.以高質量發展破解電視劇“注水”難題[J].電視研究,2019(09):69-71.
作者簡介:李承寅(1998—),男,江蘇南京人,南通大學藝術學院2016級美術學專業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油畫。
通訊作者:於玲玲(1977—),女,江蘇如東人,研究生,碩士,南通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西畫創作研究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