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敏
摘要
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每節課都是學字詞、概括主要內容、分析主旨、分析寫法。每節語文課都這樣,難免單調枯燥。要想改變這樣的現狀,教師可以通過巧改標點、巧設對比、巧用朗讀、巧用表演等方法設計語文課活動,讓語文課變得有趣味。
關鍵詞
語文活動 趣味 語文能力
在活動中學習語文,能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激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巧改標點,揣摩人物心理
筆者執教《詠雪》時,設計了修改標點符號的語文活動。我要求把下面兩句話的標點符號改一下。1.撒鹽空中差可擬。2.未若柳絮因風起。學生們先是一愣,然后熱烈地討論起來,過了一會兒,有個同學舉手發言:“老師,我認為可以這樣改,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我追問:“為什么要這樣改呢?”學生說:“撒鹽空中差可擬后面用問號,表明謝朗沒有自信,他也不知道這個比喻句好不好,所以用問號。而未若柳絮因風起后面用感嘆號,表明謝道韞充滿自信,認為自己的比喻句比兄長好,突出了謝道韞的才氣。”另一個同學接著說道:“我覺得撒鹽空中——差——可——擬,加上破折號更好,表示聲音的延長,表現謝朗是一邊想一邊說的,有思考的過程。
小小的標點符號里藏著大大的秘密,教師巧妙設計了修改標點符號這項語文活動,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比較、歸納等一系列的思維活動,揣摩當時人物說話時的語氣和心理。
二、巧設對比,品味語言文字精妙
《藤野先生》開頭第一句話是這樣寫的,東京也無非是這樣。學生初讀這句話的時候,覺得莫名其妙,不知作者何意。于是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活動,在黑板上寫了三句話:1.東京是這樣。2.東京無非是這樣。3.東京也無非是這樣。讓學生讀一讀這三個句子,比較其中的不同。學生讀后很快發現,第一句不帶作者任何情感。第二、三句則表達了作者對東京的厭惡,但第三句比第二句程度深,“也,無非”兩詞更好地表現了作者對東京的厭惡之情,學生會進一步思考:為什么作者不喜歡東京呢?
巧設對比,讓學生辨析比較,我們就能揣摩出語言的細微差別,就能體會語言文字的奧妙。設計這樣的語文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發展的同時,更有利于學生語文學科思維能力的培養。
三、巧用朗讀,理解課文內涵
我教《散步》時,發現學生難以理解最后一句話,“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學生們由于年齡小,難以想到中年人的難處——贍養父母,撫養子女,責任重大。為此,我設計了朗讀活動,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話。一陣人聲鼎沸過后,一位同學站起來大聲朗讀,聲音抑揚頓挫,情感豐富,朗讀得很好。我問:“你為什么要這樣讀這句話呢?學生回答道:“慢慢地,穩穩地,要重讀,表現出我和妻子走得很慢,很小心,怕摔著背上的母親和孩子,怕他們有絲毫的閃失。慢慢地,穩穩地,還要讀慢一點,表現我和妻子的謹慎小心。最后一個短語——“整個世界”也要重讀,整個世界的意思就是全部。母親和兒子就是我和妻子生命中的全部,我們要照顧好他們。”
朗讀是語文學習中最重要的基本功,朗讀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朗讀中的重音、停連、語氣、節奏的處理都與文本的解讀有關。不同的處理方法與文本解讀差異有關。教師可以巧妙地設計朗讀活動,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文字的精美,理解文本所要表達的深刻內涵。
四、巧用表演,指導名著閱讀
我校一直開展“月讀計劃”,要求學生每月讀一本書。每月有一節課是讀書匯報課,我們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活動來展示讀書成果。《伊索寓言》故事短小,生動有趣而又發人深省。于是我設計這樣的教學活動:讓每一個同學上臺講故事。臺上講故事的同學眉飛色舞,聲情并茂,臺下的同學聽得津津有味,時而會心一笑,時而哄堂大笑。
課堂表演可以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表演中學生要動口、動手、動腦、動心。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了訓練。學生由被動的聽課變為主動地學習和積極地創造。這樣的語文活動既能檢測學生讀名著的效果,又讓大家愛上讀書,愛上表演,讓學生在讀書中思考,在表演中感悟,在活動中提升語文綜合能力。
五、開展辯論賽,培養思辨能力
筆者在教《富貴不能淫》時,開展了小型辯論賽。論辯題目——正方:我贊同孟子的觀點;反方:我不贊同孟子的觀點。正方代表說,孟子的觀點是: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樣的人才是大丈夫。像蘇武、文天祥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能堅守自己的原則,他們都是大丈夫。反方同學則認為,能為百姓造福,能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的人也是大丈夫,比如鄧稼先,他不怕吃苦,不懼生死,在茫茫的戈壁灘研究核武器,讓中國站起來了,他也是真正的中國男兒,是大丈夫!
辯論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學生通過分析、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深入理解課文內涵。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教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學會提問,學會質疑文本。教師要敏銳地捕捉到可以訓練思辨能力的材料,巧妙地設計思辨的題目,指導學生思考辨析,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當然,語文教師還可以設計更多的語文活動。比如給《信客》寫墓志銘,把《木蘭詩》改編成舞臺劇,并讓學生說說設計的理由等。
孫雙金說:“語文的最高境界是好玩,讓知識變得好玩,讓教學變得好玩,讓語文課變得好玩。”語文教師應巧妙地設計語文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深入理解課文,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讓語文課變得不僅有語文味,更有趣味,讓學生從此愛上語文!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第一中學泰山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