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明元
貧困老人如何脫貧?這是一個復雜的社會治理問題。其復雜性在于——同樣是達到脫貧目的,是追求物質上完成任務,還是實現物質上和精神上雙贏。
脫貧攻堅取得決定勝利、進入收官之年,剩余貧困人口中的老年人占比高,這是一種必然的工作形勢變化,也是實現全面勝利必須面對的困難挑戰。貧困老人群體,普遍年事已高又多患疾病或殘疾。毋庸置疑,社會兜底保障是幫助貧困老人群體脫貧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只是簡單的“一兜了之”,而忽略家庭子女本身的義務責任,會對我國傳統的孝道文化和時代新風的發展產生負面的鏈鎖效應。一些地方出現“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把老人推給政府養老”的不正常現象,必須堅決糾正,更要深刻反思,及時完善工作思路、改進工作方法。
拜泉縣孝心養老脫貧模式的重要價值在于——能夠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脫貧攻堅智慧與力量,以“孝道文化引領”為核心,綜合輔以“村規促進”“獎罰刺激”“法律強制”“陽光操作”等措施,在實現貧困老人脫貧的基礎上,又產生一系列正面效應,基本實現效果最優。一是降低兜底保障成本。子女履行贍養義務后,直接降低政府對貧困老人群體的兜底保障成本。同時,給予獎勵補貼又明確具體上限的做法,既達到引導目的,也有效控制成本。二是提高脫貧穩定程度。相較于單一兜底保障方式,“一繳納三補貼”的方式區分情況更精準、參與主體更多元、增收渠道更豐富,有效提高貧困老人群體脫貧穩定性。三是實現更高層次幸福。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表明,人在滿足生理和安全需要后,自然會開始追求情感和歸屬需要。對貧困老人而言,子女的關心和照料,兼具滿足其物質和精神需求的雙重作用,尤其在精神需求層面更是難以替代的,是提升其滿意度和幸福感的重要方面。四是有效涵養鄉風文明。通過建立贍養老人“紅黑榜”、開展“孝親敬老之星”評選活動、適時啟動司法援助等措施,切實在廣大農村地區營造起“贍養老人光榮、冷漠老人可恥、遺棄老人犯罪”的良好氛圍,履行贍養義務的子女多了,和貧困戶攀比的一般農戶少了,家庭更加和睦、鄉風更加文明、社會更加和諧。
“夫孝,德之本也”。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提倡孝老愛親,倡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要善于從傳統文化中汲取脫貧攻堅智慧與力量,努力讓后發展者自尊、讓自尊者有力、讓有力者前行、讓前行者幸福,用心用情用力把每一個貧困群體、貧困家庭、貧困群眾具體而細微的問題解決好,就一定能夠如期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扶貧開發工作辦公室)
責任編輯/劉淑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