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剛
現代農業發展,需要新的發展模式。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土地托管就是實現農業規模化生產的重要社會化模式之一。通過土地連片集中經營,實現土地集約化、規模化生產,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對于實現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土地托管的作用
(一)土地托管和土地流轉概念厘清
土地托管是指部分不愿耕種或無能力耕種者把土地委托給第三方管理,并由其代為耕種管理的做法。土地流轉是指土地轉租者每年按約定給付流轉土地的農戶流轉費用后,他們之間對于流轉土地收益和管理之間就不再有其他關系,土地流轉收入相對于土地托管來說要少很多。
(二)土地托管的主要模式
目前土地托管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一是農戶間自發托管;二是村集體統一托管;三是合作社參與土地托管;四是涉農企業、種養大戶發起的土地托管。
(三)土地托管的作用分析
1.土地托管有效破解了農村種地難的問題
當前,農村勞動力短缺,農業種植成本日益提升,土地呈現細碎化特點,擴大家庭規模經營難以實現,農業副業化明顯,土地托管正是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形勢催生的一種模式,有利于開辟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新路徑,降低農業風險,創新涉農服務組織發展。
2.土地托管有利于重新整合農村資源
土地托管可以使農民得到急盼的服務,實現收入的增長,凝聚更多發展現代農業的資源。農民土地托管后可以放心地走出土地從事非農產業性經營,也可以在農業內部進一步分工,農村資源實現更高效率的重新配置。
3.土地托管有利于發展農業社會化大生產
從土地托管的基本走向看,由于廣大農戶有著對農業相關服務的迫切需求,土地托管可以對農產品生產過程進行統一管理,從而實現生產流程的標準化和農產品的標準化,增強農業的競爭力。
4.土地托管有利于農業生產節本增效
服務組織集中采購農業生產資料,集中連片開展農機作業,生產效率大大提高,農業生產成本大幅降低,提高了單產和農產品質量。如黑龍江樺南縣接受全程托管項目的農戶,每畝生產成本減少57.5%。
5.土地托管有利于實現農業綠色發展
土地托管支持服務組織為小農戶開展深耕深松、統防統治、施用有機肥、秸稈還田等綠色生產,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提高農產品質量,也減少了秸稈焚燒、農藥使用不當等農業生產對環境的污染。
二、典型案例分析
黑龍江省樺南縣明義鄉團結村,2019年初,村委會結合村勞動力短缺、耕地撂荒現象嚴重的實際情況,村集體研究決定采取走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的路子,開展土地托管代耕種植模式,2019年團結村土地托管代耕面積為2250畝,全程托管給農民專業合作社,由合作社對土地進行耕作、播種、收割、銷售等工作,農民在家可以通過網絡直播看到土地經營隋況,享受“保姆式”服務。這一經營模式推出后,擴大了生產經營模式,降低了生產投入成本,提高了糧食單產和效益。集體代耕種植模式,以種植土豆為例,經測算,每畝增產2000公斤,畝均增收1000元左右。
三、當前農村土地托管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土地托管較為粗放。當前土地托管缺乏有序組織,沒有專門的服務機構和平臺,土地供求信息的滯后造成供需脫節,自發形成的托管雙方沒有履行必要手續,口頭約定或并不規范的委托書使得土地托管處于低層次經營狀態。
(二)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田水利設施配套不到位,原來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生產,土地規模小,對土地平整度、道路、水利等要求不高,托管后土地成方連片,對農業基礎設施要求高,加大了土地托管成本。
(三)托管主體存在資金瓶頸。在托管服務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流動資金,特別是發展中、后期,隨著托管規模的擴大,購買大型農機具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樺南縣做過測算,1000畝地從種到收的農機投入最少要60多萬元。目前絕大部分土地確權完成登記但還沒有頒證,不能進行抵押擔保,因此對土地托管發展也會造成一定影響。
(四)土地托管總體規模較低。大部分農村人均耕地不多,農戶承包地塊分散、集中困難,個別農戶思想認識落后,不愿托管或調換地塊,這會影響整片土地的利用,加之部分地區尚未形成良好的土地托管運轉機制,工作缺乏積極性。
(五)農戶法律意識缺失。部分農戶雖然簽訂了協議或合同,但看到土地產出效益提高后,要么漲錢、要么退地,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督約束手段,農民單方面毀約使得土地托管被迫終止。
四、土地托管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對農村土地托管的重視。建議各級政府站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高度,提高對土地托管重要性的認識,加強對土地托管的服務和指導,加大對土地托管的宣傳推介,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加強對土地托管主體的技術培訓,強化科技和人才支撐。
(二)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鼓勵托管主體全面參與集中育秧、糧食烘干、農機作業、預冷貯藏等配套服務設施建設,支持土地托管企業加快農業物聯網、大數據、農村電子商務等信息化設施建設。
(三)加大資金扶持。各級財政應在支農資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土地托管的發展,對托管主體給予一定補貼。金融部門應積極創新適合合作社的金融產品,給予信貸支持,提供各種低息貸款,解決合作社融資難問題。
(四)依托托管主體,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重點培育托管主體提供“耕、種、收”等主要作業環節的社會化服務,尤其是對于種糧大戶、家庭農場,既提高農機具利用率,還能降低經營風險,從而帶動更多農戶或經營主體發展現代農業。
(五)建立土地托管風險防范機制。托管土地收益實行市場化波動,地方財政建立農村土地托管風險基金,預防化解社會風險。加快建立農業保險體系,有效降低由于干旱、冰雹、暴雨、洪水等惡劣天氣導致的氣候性風險及火災、蟲災等災難性風險。
(作者系黑龍江省農業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王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