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明玥

被稱為“佛系紀錄片”的《紀實 72 小時》中,有一集是攝制團隊在北京一家迷你KTV門口整整蹲守了72小時拍成的。獨自或結伴來唱歌的人,很多都是素面朝天的年輕人,還在讀書或剛剛工作。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30多歲的短發女子,她下班即至迷你KTV的小亭子里,買了半小時的K歌時間。等她唱完歌出來,臉也滋潤了,神情也愉悅了,整個身體姿態都不像一開始那樣僵硬戒備。
針對編導的提問,她直言不諱地爆料,她在公司負責財務工作,歲末、季末,光是整理報表、準備審計與巡視督查的材料,就經常要把工作帶回家做。加上她是一名新手媽媽,家中娃兒不到一周歲,在兵荒馬亂的帶娃生涯中,家中矛盾真的是一地雞毛。“我媽和保姆的矛盾,我老公與我媽在教養理念上的矛盾,我老公與保姆的矛盾,我與我媽的矛盾,簡直是一堆九連環,解也解不開。”
她自稱一度心里煩躁得很,跟老公說話都是連嗆帶吼的。她老公在互聯網大公司工作,是一名軟件架構師。他是那種每到“沖刺100天”,就三天兩頭要在辦公桌下面睡床墊的人。他回家,一是幫忙哄娃,二是拿替換的衣服,一開始并沒有意識到,應該分出一點精力照顧到老婆的情緒。有一天,在她自稱“我的產后抑郁又回潮”了之后,老公以工科生的思維給了她兩條建議:“第一,嘗試小劑量服用百憂解;第二,嘗試一下,有什么方案可以在百憂解之外,讓情緒得到安撫與舒緩,把自己的焦慮釋放出來。”老公頓了一頓,罕見地回應要給他買什么樣的生日禮物:“我覺得你想方設法照顧好自己,讓自己愉悅起來,就是給我的最棒的禮物。”
他的言外之意就是:在夫妻雙方都面臨職場、家庭、育兒等多重困境的時候,指望把負面情緒傾倒給伴侶,從對方那里得到清空壞心情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奢侈了。因為對方心里的那個“杯子”也是滿的,他還期望能把積累的負面情緒傾倒給你呢。在互相傾倒的過程中,免不了臟水橫飛,兩個人都被對方的暴躁潑濺到。這就是一個生活壓力巨大的時代,很多婚姻走不下去的原因——因為雙方都沒有意識到,在回家之前,把自己在職場上裝載得滿滿的負面情緒處理掉一些,就像打開閥門泄洪,讓內心變空、變輕盈、變愉悅,再回家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你跟伴侶的溝通才有可能變順暢。因為,先把自己照顧好,才像一枚電池充滿了電,才有機會對親人輸出光明與能量。
想清楚這一點以后,這位新手媽媽開始在回家途中,千方百計去找尋“自我關愛”的路徑。她找到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好辦法:在迷你KTV里唱半小時大學時代的歌,仿佛回到大學時代,坐在圖書館草坪上看夕陽、聽人彈吉他的無憂時光。唱歌仿佛是置換了一副心胸,擴大了肺活量,讓悶濁的生活透入一絲清新之氣。她也嘗試預約一次瑜伽課,在進健身房的途中讓保姆把冰箱里的母乳先溫熱一下,喂給孩子。她不需要學習什么高難度的瑜伽動作,只需要跟著老師再次學習呼吸的方式,拉伸的方式,為自己吐故納新的方式,讓緊繃的情緒得到松弛就好了。她也會在連續一兩周的加班快結束時,給自己安排一次去定都峰俯瞰北京夜景的機會,以消解精神上的強弩之末之感。位于門頭溝潭柘寺鎮的定都峰群山綿延逶迤,巨石嶙峋,在山頂還有一座精美的定都閣,長長的觀景木棧道一直延伸到懸崖盡頭,她在那里等待腳下北京城的萬千燈光亮起,心胸為之一展。
將本來用來照顧家人、照管家務的時間,分一部分出來照顧自己,會不會引發新的家庭矛盾,遭致家人“作為新手媽媽,你太自私”的指責?受訪人笑著私信拍攝團隊:“不會,因為我老公有言在先:一個煩躁易怒、心神不寧的媽媽,才是令寶寶晝夜啼哭的原因。”IT架構師認為,之前他家在育兒方面之所以有這么多矛盾,那是因為每個人都渴望主導這一任務,讓別人聽自己的。這就像將落地的排球有三四個人同時去救,結果反而是球也脫了手,救球人還互相撞在一起受了傷。因此,他必須重新安排育兒和料理家務的職責,確保每個“球”只有一個人去救,別的人可以得到略微的喘息與休整。他反復鼓勵她:“把自己的身體與情緒養好了再說,你會發現,你晚回家一兩個小時,家里的運轉一切如常。”
她最近發現的“寵愛自己”的地方,是三聯韜奮書店的三里屯分店,這是一家24小時營業的書店,緊鄰燈紅酒綠,卻是喧鬧中的一方凈土。無數個頂天立地的原木書架,營造出坐擁書城的安心感覺,隨意翻閱,就能感受到選書人的不俗品位。書店里,最新的社科書、文學書、精美的繪本應有盡有,閱讀區放著舒適的沙發和古色古香的臺燈,只要點上一壺好茶、一客蛋糕,就能在料峭春寒中感受到包容身心的暖意。她在情緒不佳時來這里看書,喝茶,買一套明信片,給沮喪中的自己寫一封短信。一兩周以后,情緒的風暴過去了之后,她翻出舊信,再給自己寫一封回信。
在這個很多人已經忘了用筆是什么滋味的時代,寫信幫她記錄與梳理曾有的彷徨,而寫回信相當于自己開處方。她發現了一種“照顧自己”的有效方法,就是及時記錄當時內心的不安,就像錄下“情緒心電圖”一樣,隔一段時間再來解析、開處方,或許就能由衷地為當時那個膽怯、糾結、暴躁的“我”感到難過。而明白這些情緒上的鉆牛角尖,這些自我消耗有多么不值,就是深度照顧自己的開始。
她意識到老公在關鍵時刻給予了她切實的引導與幫助。她這一撥80后,多數是在苛刻批評式的家庭中長大,父母普遍有一種偏見,認為輕易寬宥自己,將使人一事無成。于是,“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成為超過8成的女性的行事準則,她們都盡可能去服務他人、寬容與體貼他人,而忘了自己也需要更舒服的空間。而她老公出于直覺告訴她:“愛人先愛己”,就是把自己照顧好了,內心世界不再龜裂、干涸,才能如土壤一般,給予其他生命更多的愛。生活中一些自我關懷的小程序、小橋段,能從整體上增強我們的情緒修復力,降低抑郁和焦慮的水平,最終獲得更平和、幸福的自我。這才是女性能給予婚姻家庭這部復雜機器的潤滑油,確保它在高壓環境下高速平順地運轉,輸出更多關照與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