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潔諾
【摘 要】當代大學生由于跨地域帶來的跨文化挑戰以及多重壓力因素,產生了相應的心理期待。這種心理期待是大學生內心渴望有外部因素出現來改變自身狀況的一種心理。對于大學生的心理期待,發揮好教師“領路人”的角色,引進當地文化,豐富校園活動,革新心理宣傳手段等應對策略,能合理滿足他們的心理期待,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跨文化;壓力;心理期待;心理問題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4-0149-02
當代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其心理狀況也具有特殊性:一方面渴望獨立,另一方面又對父母、老師甚至同學等具有依賴心理;一方面渴望理解、包容,另一方面害怕尋求幫助、與他人溝通心理問題。在這樣的矛盾心理中,他們就產生了相應的心理期待。本文將探討大學生心理期待的產生原因以及應對策略。
首先,本文中探討的大學生的心理期待與一般心理學所指的“期望效應”或“皮格馬利翁效應”中的期待是有區別的。“期望效應”中的心理期待側重于人對自身的心理暗示作用,而本文中的心理期待側重于大學生渴望有外部因素出現,以此來改變自身狀況。
在提出這樣一個概念的前提下,本文將繼續探討當代大學生心理期待產生的原因以及應對策略。
一、產生原因
(一)文化因素——跨地域帶來的跨文化挑戰
學生在中小學時期,大多在出生地或者定居地完成學業。學校里接觸到的同齡人大多共享一個地域文化背景,鮮有文化差異。而對大多數的大學生而言,他們很多需要橫跨多個省市、大半個中國甚至更遠。地理大跨度特別是南方、北方這樣的跨度,帶來的不僅是氣候水土的不適應,更重要的是文化差異,其中包括語言差異、生活習慣差異等。
1.語言差異。北方方言大多為官話方言,在北京話基礎上發展起來,接近普通話,容易理解;而南方方言大致分為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粵方言和閩南方言,不容易懂且南方各方言之間不易相通。這一語言差異會導致進入不同方言區的大學生在與當地人溝通時可能產生語言上的無助感,進而觸發其孤獨感和思鄉之情。此時的大學生會產生想要聽懂當地方言、渴望融入當地文化的心理期待。
2.生活習慣差異
生活習慣差異包括飲食、出行等差異。在飲食上,學生會因為地域差異帶來的口味等的差異,吃不慣當地的食物,從而誘發學生的戀家之情。在出行方面,人生地不熟會讓學生感到孤獨與迷失。生活細節的差異讓大學生產生了在異地找到歸屬感的心理期待。
(二)壓力因素——多重壓力的挑戰
相較高中單層的升學壓力,當代大學生要面對的是多重壓力的挑戰,包括人際交往壓力、學業壓力、就業壓力、情感壓力等。
1.人際交往壓力。大學自由選課的模式,使班集體這一概念大大削弱:不再像高中能認識固定的同學,大學交友充滿多元性與不確定性。多元性是指,對方可能來自不同地域、文化背景,雙方在語言、生活習慣甚至價值觀層面都有差異;不確定性是指,在自由選課自主安排課余時間的模式下,交友方式、時間、地點等因素需要雙方共同磨合,否則容易被這些因素牽制,最終導致交友停留在淺層乃至失敗。在這樣的人際交往壓力下,大學生會產生有人能引導自己交友,提供交友平臺或者主動發現并傾聽、陪伴自己的心理期待。
2.學業壓力。過去高中是傳統的灌輸式授課且以考試為導向,由家長和學校共同監督,而現在大學時代的授課多為啟發式教學,課程內在要求學生自主探索學習。這一轉變會讓很多學生措手不及甚至感到迷茫:我的專業到底該怎么學?我聽不懂,該怎么辦?課余時間我該用來干什么?有的學生,因為缺乏自制力,過度揮霍學習時間,忽略學業。但當大三來臨甚至臨近畢業時,又意識到績點、獎學金等的重要性,開始想要提高成績,卻又因知識的脫節、斷層而無法填補學業的空缺。另外,有些地方的教育不夠發達,學生無法跟上大學本專業的課程。這三種情況下的學生,都面對著巨大的學業壓力。他們內心都想要去解決學業上的困惑,因而會產生一種渴望遇到學業上的領路人來引導自己的心理期待。
3.就業壓力。在《2019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2018屆本科生就業率為91%,已連續四年下降,且平均月收入為4624元,很多大學生都面臨這樣的困境:工作難找,找到的工作賺得少。他們承受著巨大的生存發展壓力,特別是選擇留在一線城市的學生,在邁過“找工作檻”后,還需面對職場激烈的競爭。這些競爭,可能是來自技術、人際關系等多方面。這讓大學生在校時,就開始為自己的未來就業前景感到擔憂。對未來的迷茫和恐懼,使他們產生正確了解如何進行職業規劃、就業現狀和職場的心理期待。
4.情感壓力。大學生的情感壓力主要分為親情壓力和愛情壓力,友情壓力歸在人際交往壓力之中,故在此不再贅述。對于親情,大學生想脫離父母的照顧與保護而獨立,但又沒有實際的獨立能力,比如沒有獨立的經濟來源,想和父母多溝通,但與父母有很多觀念上的沖突;想尋求父母幫助,但又不想給父母任何的負擔,這種情況下他們就會把這些負擔轉移到自己身上。愛情壓力層面,有的情侶時常與對方因為瑣事發生爭吵,由此可能產生戀愛的回避心理、倦怠心理,原本甜蜜的戀情變成一種痛苦的負擔;有的在“被分手”后,深陷過去,消極低沉。另外,當親情壓力和愛情壓力交織在一起的時候,比如戀情遭到父母的反對,壓力會倍增。以上大學生在親情、愛情上遇到的問題,都會讓他們想要找尋一個宣泄的出口,由此會產生渴望他人幫助自己解決情感問題的心理期待。
二、應對策略
綜合上述的原因分析,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合理滿足大學生的心理期待,從而幫助大學生更健康地度過校園生活。
(一)當好學生的“領路人”
盡管大學倡導的是自主學習,但如何讓學生平穩地從高中過渡到大學,離不開學校、老師、家長和學生自身的努力。當學生對學業、就業等感到迷茫時,學校和老師是學生身邊最能給出專業性建議的人。因此,學校和老師應當做好學生的“領路人”。具體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1.重視理論教學的同時,注重應用教學,比如本專業的運用領域、未來就業的方向;
2.關注學生成績的同時,關注學生在學習方法上的困惑;
3.經常舉辦有關專業、就業的科普講座或經驗分享會,如優秀學長學姐的經驗分享;
4.在進入大學初期,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且將職業生涯規劃這一活動貫徹于整個大學,通過演講比賽等手段,推動學生思考規劃;
5.對于跟不上課程的學生,給予更多關注,根據情況可以對這些學生進行課程銜接輔導;
6.開設戀愛心理等課程,讓學生理性看待愛情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增強學生的處理問題的能力。
(二)當地文化進校園
1.學校開設鄉土文化課程或方言課程;
2. 引進與當地文化相關的活動進校園,比如,上海的高校可以引進“滬劇”,舉辦“海派作家”的書展等;
3.外地學生與本地學生之間可通過結對的方式互相了解彼此的文化,同時也能幫助外地學生更快了解當地文化。學生之間還可以小規模地組織去當地旅游,深入當地的大街小巷,體驗當地的風土人情。
(三)增強學生的歸屬感
1.學校食堂可以將菜品多樣化,而不是局限于當地的口味。應當盡可能地提供全國各地的特色小吃,讓學生在食堂就能感受到“家的味道”;
2.舉辦全國文化交流節。在節日上,以區域或省、市為單位,報名活動的該地的學生為參展人,向其他學生展示自己家鄉的特色美食等。這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不同的地區文化,也可以讓學生在活動上找到和自己來自同一地區的老鄉,感受家鄉的文化,消除在異鄉的孤獨感,找到歸屬感。
(四)豐富校園活動,定期展開班級活動
1.校園活動一般由學生社團開展,但社團普遍存在活動少、組織懶散的現象。因此,學生社團成員應加強督促,讓社團定期開展高質量活動,讓學生能夠有機會接觸到新同學,鍛煉自己的社交技能;
2.適度強化班級概念,以便學生能夠較快認識其他同學,削弱其陌生感,增強安全感。
(五)革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方式、活動形式,成為“好港灣”
心理教育逐漸受到重視,但很多活動的開展并未很好地落實到每位學生的身上。因此,學校心理咨詢中心應革新心理教育的宣傳方式。比如,創建心理咨詢中心的微信、微博公眾號,定期更新賬號內容。內容應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具有趣味性和幫助性,而不是泛泛而談。
心理健康教育不應局限于講座,做簡單的知識普及。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一同參與思考心理健康問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通過校園心理劇、心理知識競賽、心理主題演講,學生能主動去了解相關心理知識,加深學生理解。同時也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認識到,心理問題并不是什么難以啟齒的事情,而是普遍的現象。
心理中心應配備專業的老師和環境,給學生提供傾訴的良好條件,成為學生心靈的避風港。當代學生逐漸認識到心理咨詢對自己的心理問題是有幫助的,但很多大學的心理中心建設并不完善,導致學生在去過之后,對心理中心產生失望心理,放棄再次尋求幫助。因此,大學應當首先完善心理中心的人員配備和環境,心理中心的工作人員必須具有專業度,能獲得學生的信任;其次,要讓學生知曉心理中心的存在及其作用,在了解且信任的前提下,學生才可能向心理中心尋求幫助。只有心理中心正確地發揮作用,才能幫助學生宣泄自己的壓力,緩解自身的心理問題。
承認心理問題的普遍性和普通性。傳統觀念中,有心理問題等同于“神經病”“精神病”。想要讓更多的學生敢于說出自己的心理問題、表達內心想法,需要學校、老師、家長以及學生自身的努力。大家都要敢于承認,并且認識到心理問題的出現是普遍的正常現象,如同感冒一般,可以痊愈。
綜上所述,找到大學生心理期待產生的原因,并且對癥下藥,離不開學校、老師、家庭以及學生自身的努力。只有這樣才能合理滿足學生的心理期待,幫助他們改善心理狀況,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楊瑩.北京高職學生情感壓力調查[J].教育教學論壇,2016,(25),49-50.
[2]徐周.基于網絡背景下大學生戀愛壓力心理教育問題的思考[J].才智,2018,(09),115.
[3]劉梓嬋,梁紫薇,劉慧姝.大學生壓力的來源及其解決辦法[J].智庫時代,2019,(11),277-277+279.
[4]呂良珍.淺議教師的“期待效應”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J].才智,2019,(28),7.
[5]鐘建林.心理期待:影響教育效果的隱性力量[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 2018,(06),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