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飛
【摘 要】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對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正是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因此,充分認識新時代加強高校教師思政工作的重要性,構建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運行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將分析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并研究改進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運行機制工作策略,主要包括完善校級教師思想政治聯動機制、發揮基層單位在教師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加強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建設、建立和完善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培育體系四方面內容。
【關鍵詞】高校教師;思想政治;運行機制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4-0159-02
“師者,人之模范也?!痹趯W生的眼里,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將給他們以極大影響,這也對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只有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教師思想政治管理機制,才能有效提升高校教師思想政治素養水平,完成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高校教師思想政治素養現狀
教師作為教書育人的職業,是開展教學工作的主體,而包括師德師風在內的教師思想政治素養是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我國教育自古以來都是強調以德教為先、修身為本,教師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直接影響到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建設工作除需要對學生展開思想政治素養培養之外,對教師的培養更是重中之重。在當今經濟市場的影響下,現代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的成長環境以及接觸觀念較以往有很大不同,普遍具有思想活躍以及接受新事物能力強等特點。這為教師們帶來更廣闊視野的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他們容易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許多教師并未理解立德樹人這一根本目標的內涵,只是單純完成教學任務,缺乏責任感與使命感??偟膩碚f,就是敬業精神不強、育人意識不強、教學行為不規范、參與思想政治培養的積極性不高等方面的問題較為突出。
二、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運行中存在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管理體系的建設要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而在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也提出了要創新體制機制的具體要求,最終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職能部門組織協調的工作格局。但筆者通過調研發現,現階段部分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實際運行過程中,在工作格局、管理方式、隊伍建設、支持保障等方面仍存在著許多不足,主要具有以下兩方面問題。
第一,對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觀能動性不足。雖然高校都將教師思想政治工作作為思政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但若從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高度考量,此項工作的力度不夠且辦法較少,距離將教師思想政治工作作為教師隊伍建設的第一要素去抓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由于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缺乏硬性指標和剛性要求,導致相關職能部門工作中的教師思政工作要求體現不明顯、相關各種保障措施難以落實到位、一些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較低。許多關于教師思政工作的要求在校級黨委、職能部門、二級學院、基層黨支部之間重視程度層層遞減[1],工作開展的主觀能動性較差,執行力較為松散,有時是以完成基本任務為主,工作實效性有待提升。
第二,職能部門開展工作的協同性不足。調研發現,雖經過長期工作磨合,各高校各部門之間在開展教師思想政治工作中已形成了一定的默契,但在管理主體、內容方法等方面尚未形成協同,在領導體制和運行機制方面存在的問題尤為突出,如現在高校普遍成立的主管教師思政工作的黨委教師工作部,其與黨委宣傳部、人事處以及工會等部門的職能存在重疊,且工作缺乏有效溝通,難以形成完善的體系和有效的合力,長此以往就會造成各級部門的工作事項多、壓力大、效率低,許多工作存在重復勞動,造成資源浪費,而基層單位在執行時也容易產生抵觸心理。與此同時,校院兩級之間、各基層黨支部之間協調聯動機制、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評價和激勵機制等仍不完善,基層黨支部的主體參與作用還未充分發揮,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建設和科學運行缺乏長效機制。
由此可見,目前我國高校教師思政工作在運行中存在著諸多問題,特別是面向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和高質量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要求,還具有相當大的差距。因此,改進和完善工作方式方法、運行機制已經迫在眉睫。而要想提升高校教師思政工作水平,就需要從存在的問題入手,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最終達到提升高校教師思政工作運行水平的目的。
三、改進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運行機制的工作策略
第一,完善校級教師思想政治聯動機制。打破傳統工作格局,突出提高政治站位,推進教師思想政治工作朝著常態化、專業化、制度化的方向發展,形成宏觀的教師思想政治工作觀念,明確教師思想政治工作不僅是某一個部門的職責;準確把握新時代教師思政工作的特點和規律,進一步明晰黨委教師工作部的牽頭職責,建立教師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各高校應成立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委員會,統籌安排學校師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從學校宏觀層面就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形成統一認識,努力形成強大工作合力。學校領導班子要堅持率先垂范、以上率下,發揮好排頭兵的作用。領導班子成員之間在思想和工作上多溝通、多交流,分工合作、拾遺補缺、相互補臺,形成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強大牽引力。在校級黨委統一領導下,由黨委教師工作部負責整合學校思想政治工作資源等日常建設工作,協調、督促學校各部門落實思想政治工作,承擔起教師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樞紐作用。黨委辦公室、黨委組織部、黨委宣傳部、紀檢監察部門、黨委學生工作部、團委、教務處、人事處、工會等相關各職能部門要理清自身涉及教師思想政治工作有關要素,明確各自的“責任區”,對照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務要求,完善各自在教師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職責與作用。通過建立職責明晰、結構合理、分工明確、運轉高效、資源共享、有效融合的教師思政工作體系,發揮好職能部門在高校管理中的骨干作用,使教師思想政治工作與教師教育管理、培訓和考核工作統籌開展,確保取得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工作效果。
第二,發揮基層單位在教師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各二級黨組織要認真貫徹落實校級黨委的工作部署,研究思想政治工作,堅持問題導向,制定有針對性的工作計劃。嚴格落實黨組織議事規則、黨政聯席會議制度,建立起二級學院集體領導、黨政分工合作、協同運行的工作機制,切實發揮骨干中堅作用。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的特點,推進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和工作探索創新,積極開展相關特色項目的建設,形成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特色和創新做法?;鶎狱h支部作為開展高校思政工作關口要塞,要按照《關于加強新形勢下高校教師黨支部建設的意見》中的有關要求,充分發揮各基層黨支部作為教育、管理、監督和服務教師黨員基本單位的重要功能,發揮組織開展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礎作用,把推動教師思想政治工作與黨的建設相結合,確保一切工作落實到支部,努力使黨支部成為教育黨員的學校、團結群眾的核心、攻堅克難的堡壘[2]。開展高水平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建設工作,引導教師黨支部書記在強化教師黨支部政治功能、做好教師思想政治工作、推進學校各項中心工作中發揮更大作用,幫助更多的教師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做好對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培育工作,選拔一批“政治強,業務精”的青年骨干教師充實到儲備隊伍中。
第三,加強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建設。對黨中央關于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項指示精神進行認真梳理,并對照教育部《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和《高校教師師德失范行為處理的指導意見》等文件要求,建立和完善教育培養、監督考核、懲戒處罰、領導體制、分工協同、宣傳激勵等方面的制度規范,強化在教師思想政治素養、師德修養、職業道德等方面的要求。將師德師范行為實行“一票否決”的要求覆蓋到教師入職、教育教學、考核評聘等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以形成較為完備的制度體系,確保教師思政工作有據可依。同時,要強化價值引領,把加強和改進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納入二級部門的績效考核中,建立較為科學、客觀的評價標準體系和督辦督查機制,以促進高校各二級單位認真落實教師思想政治工作任務要求。
第四,建立和完善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培育體系。以提升教師思政理論水平、師德素養、職業精神等核心要素為目標,根據不同專業方向、學科特點和職業生涯發展階段,分析青年教師、海歸教師、骨干教師等不同教師群體的思想特征、工作習慣和實際需求,建立多渠道、分層次的教師師德教育和培訓機制。要緊跟時代潮流,對培養的方式方法進行積極有效創新,形成一套能被大眾所接受的模式體系,將培育工作落實到日常工作與生活中,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以提高教師參與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注重促進教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在此過程中,可以采用“社會實踐”“學術討論”以及“教學論壇”等方式,為全校教師提供一個溝通交流的平臺,在提升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同時,也為其思想政治素養培養提供良好條件,有利于增強教師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引導教師把教書育人和自我修養結合起來,自覺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
總之,要實現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高質量運行,就必須進一步理順工作體制,完善制度機制,打通管理過程中的梗阻點,形成黨委統一領導、各部門各方面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充分發揮教學、科研、文化、管理、服務、組織等方面的協同功能,把教師思政和師德師風工作貫穿到入職、培訓、評聘、獎懲的全過程和各環節,最終構建起多維度、全方位、系統化的立德樹人工作格局和一體化教師思政工作體系。
參考文獻:
[1]張春萍.加強高校教師思政工作協同創新的方法探析[J].北京教育(高教),2019,(3):43-46.
[2]卜謙祥.新時代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場邏輯、實踐推進與深化思考[J].江蘇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9,35(3):1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