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
中醫藥文化是一種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其承擔著中華文化偉大復興先行者的角色。因此,在新時期我們要塑造良好的中醫形象,講好中醫藥文化故事,展示中醫藥文化魅力,為解決世界衛生問題提供中醫智慧和中醫方案。
一、中醫藥文化的含義: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07年12月印發的《中醫醫院中醫藥文化建設指南》中對中醫藥文化進行了明確的定義:“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醫藥學發展過程中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形態,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認識生命、維護健康、防止疾病的思想和方法體系,是中醫藥服務的內在精神和思想基礎。”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文化特有的文化符號和科學瑰寶,是五千年中華文明最具代表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含的東方哲學思想和人文精神至今仍在世界文明中熠熠生輝。中醫藥文化的傳播也同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絲綢之路的貿易活動,中醫藥文化隨著古絲綢之路貿易活動的開展傳播到沿線國家。公元5世紀起,中醫藥相繼流傳到了印度、阿拉伯、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公元10世紀后又向西方國家傳播,對當時東方和西方醫療保健和醫藥學的發展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新的時期,加強中醫藥文化的國際傳播不僅成為中華燦爛文化的一張特色宣傳名片,而且對于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塑造良好國際形象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二、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首先,中醫藥文化的“文化底色”淡化,弘揚過程中文化深度缺失,國際社會的認可度和認同感不高。當前我們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多以針灸、推拿為先導,對于中醫藥文化自身積淀的深厚哲學智慧和健康養生理念卻不能很好地融入傳播。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如果離開文史哲等中華傳統文化土壤的滋養,其國際傳播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有向外國民眾展現出中醫藥文化的感召力、親和力和人文關懷,才能有力地推動中醫藥文化的海外傳播和認同感。
其次,中醫藥文化傳播缺少專門完善的傳播組織機構和高級專業的復合型宣傳、翻譯人員,使中醫藥文化海外傳播能力受限,缺少競爭力。雖然現有中醫孔子學院、岐黃中醫學院等海外中醫藥院校,但大都傾向于專業知識傳授,對于中醫藥文化的傳播效果不佳。沒有設立專門的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缺少完善的中醫藥文化傳播組織,頂層設計規劃不足,使中醫藥文化傳播的整體效應難以發揮。目前我國從事中醫藥文化傳播的人員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部分是從事中醫藥行業的醫務工作者和中醫藥教學的教師,另一部分是從事中醫藥文化傳播的翻譯人才和媒體從業者,往往會出現醫務工作者不擅長外語翻譯,而從事翻譯的媒體從業者不精通中醫理論的問題。既有扎實中醫藥專業知識和技能,又有較強的語言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復合人才匱乏是當前中醫藥文化傳播過程中十分突出的問題,成為拓展中醫藥文化傳播路徑和渠道暢通的主要障礙。
最后,中醫藥文化走出去過程中缺乏“對癥下藥”的意識。各國意識形態、風俗文化的差異使海外民眾對中醫藥文化價值認知受限。而當前的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還存在著“一刀切”“以我為主”的傳播模式,使中醫藥文化的海外傳播存在隔閡,外國民眾的抵觸心理嚴重。因此,我們的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需要“分眾化”和“本土化”,以傳播對象為中心定位提升中醫藥文化的實際傳播效果,用外國民眾聽得懂的語言、喜聞樂見的方式去展示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不同的年齡層次的受眾使用不同的媒介宣傳,讓中醫藥文化的獨特內涵和魅力潤物細無聲地走進外國民眾的生活,滋潤他們的心田,從而提高國際傳播的有效性,因地制宜形成中醫藥文化的特色話語體系。
一、 因地制宜,打造中醫藥文化特色品牌。
中醫藥文化走出去需要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受眾群體的文化背景和思維習慣,尋求突破點,符合海外民眾的文化傳統和生活習慣,努力克服中醫藥文化傳播過程中的隔閡和心理抵觸,真正讓中醫藥為世界民眾所共享。如中醫孔子學院、中醫中心都是我們建立的海外中醫藥文化傳播中心,應當適應當地國情、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政府政策和疾病特點進行中醫藥文
化傳播,在內容和形式上對癥下藥,力求取得宣傳的最佳效果。如進行養生健康知識普及,中醫食療藥膳講座等,甚至可以根據時節變化對當地民眾有針對性地進行中醫藥知識的宣傳,夏季可以舉辦養生花茶會品鑒會、冬季可以介紹冬令進補的一些保健常識等,過程中多和觀眾進行有趣的互動,讓他們參與其中,吸引當地民眾的積極參與。如中醫特色孔子課堂可以通過教授太極拳、五禽戲和八段錦等進行中醫藥文化的宣傳會更加深入人心、獲得好評,讓中醫藥文化潤物細無聲般浸潤外國民眾的心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醫藥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脈相承,植根于深厚的中華文化中。作為打開中華文化寶庫的鑰匙,中醫藥文化的對外傳播過程中要注重價值觀引領,要將中醫藥文化自身積淀的深厚哲學智慧和健康養生理念傳達出來,增強其傳播的感染力和說服力。推動中醫藥項目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或“世界記憶名錄”。作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原創文化——中醫藥文化,傳播過程中要突出它的文化底色和內涵,只有打造出中醫藥文化特色品牌才能不斷拓展其海外發展的空間。
二、建設中醫藥文化傳播活動的專業隊伍, 形成中醫藥的特色話語體系。
中醫藥文化的國際傳播離不開專業的隊伍,政府要培養高水平專業人才隊伍,才能讓中醫藥文化傳播的路徑和渠道更加暢通。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需要攻克語言難關,成立專業的翻譯團隊,制訂中醫藥名詞術語翻譯標準,提升我們的國際話語生產能力。打造一支專業的隊伍,其不僅有豐富的中醫專業知識儲備,過硬的語言交際能力,還要具有國際視野和良好的跨文化適應能力,既能準確翻譯中醫藥古典書籍,又能很好領悟、傳達中醫藥文化精髓,只有培養復合型、國際化的中醫藥國際傳播人才,才能更好發揮中醫藥文化傳播的整體效應。組織編譯一批高質量的中醫藥文化宣傳外文讀本和音像材料,如以神農、扁鵲、華佗、李時珍等為原型,制作相關影視作品、電視連續劇或者紀錄片。根據不同層次的受眾,編寫中醫藥文化普及教材和讀物。打造獨具特色的中醫藥文化宣傳渠道,使受眾更好地理解中醫藥文化。用世界表述的方式講好精彩的中醫故事,用中國創意的方式來展示中醫藥文化的獨特內涵和魅力。
三、建立多形式、多渠道、多層次的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體系,提高中醫藥文化國際影響力。
首先要豐富中醫藥文化的海外傳播內容,推動中醫藥文化產品和中醫藥文化服務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中醫藥文化產品以中醫藥豐富的治療養生手段或中醫藥歷史典籍中豐富的名醫名家、典故傳說為素材,挖掘蘊涵在其中的中醫藥文化核心思想,開發中醫藥適宜產品及打造中醫藥文創產品。例如膏方、藥酒、旅游紀念品、芳療產品等,深受外國民眾的喜愛。還有體現中醫藥文化元素的優秀動漫影視作品,具有較大影響力的中醫藥形象宣傳片等都可以成為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的特色文化產品。中醫藥文化服務,是指充分發揮中醫藥遺跡、各類型中醫藥博物館等的歷史文化資源優勢,對外開展宣傳教育、旅游觀光、悠閑養生體驗,進而搭建銷售和貿易平臺。如建立特色中醫藥博物館,或是觀看各種與中醫藥相關的衍生文化及載體,如觀摩中醫進行的針灸、火罐等特色中醫診療方法等,參觀中藥材種植園、種植基地、天然藥材產區等。還可以發揮現有的中醫藥資源的市場潛力和文化傳播作用,讓外國民眾參與中藥材的種植、加工和炮制的過程,品嘗藥膳、藥酒、藥引,感受中醫按摩、中式美容等,身臨其境的體會,別開生面的互動方式不僅滿足了外國民眾健康養生需求,更使中醫藥文化傳播更加深入人心。其次要拓展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的渠道。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的順暢發展離不開政府的重視和扶持,設立專門的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完善中醫藥文化傳播組織建設,加強頂層設計規劃,最大限度地有效整合、調配及利用各種資源,拓展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的廣度和深度。現代科技手段同樣豐富了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的手段和途徑。有關中醫藥文化的手機APP小程序,公眾號,微博賬號、網絡課程等豐富多彩的中醫藥文化對外傳播方式讓更多的外國民眾走近中醫藥文化,了解中醫藥文化,喜歡中醫藥文化,讓中醫藥文化走進世界每個角落。
中醫藥文化傳播是一個長期的、漸進式的發展過程,既有巨大的機遇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傳播過程中的面臨的挑戰,因此不僅需要從整體外交、文化交流、醫療服務和所在國民眾的需求程度、接收程度等多個方面考慮而且也需要協調外交、文化、衛生、中醫藥等相關部門制定戰略統籌規劃,助力中醫藥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國家傳播目標的實現。中醫藥文化的國際傳播道路任重而道遠。而我們也要看到自新中國成立,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中醫藥工作,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中醫藥工作發展擺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中醫藥文化國際傳播迎來大好時機,將開啟國際傳播創新發展的新征程,我們也有信心去書寫更加輝煌的中醫藥文化時代篇章。
(作者為山東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