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一柳
【摘 要】鑒于社會公眾對新聞的高度關注,本文從“四全媒體”概念的內涵、傳統媒體時代新聞生產與傳播機制的制約因素與影響、“四全媒體”框架下新聞生產與傳播機制的重構三方面進行探究,旨在提高新聞生產質量,優化傳播機制,滿足社會大眾對新聞的多樣化需求。
【關鍵詞】“四全媒體”框架 ? 新聞生產 ? 傳播機制
縱觀媒介社會的發展歷程,雖然傳統媒體新聞生產與傳播機制為人類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并開創了以廣播、報刊和電視為主的新聞傳播形式,但在新時期,傳統媒體新聞生產與傳播機制難以適應發展所需。要想改變現狀,就要以事實為依據,制定出適應社會發展的新機制?;诖?,本文對“四全媒體”框架下新聞生產與傳播機制的重構進行探究。
一、“四全媒體”概念的內涵
“四全媒體”包括“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四全媒體”的提出,不僅可以使傳統的新聞生產與傳播機制發生改變,而且可以創新新聞界的理念與思想,為今后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力量。
“全程媒體”的內涵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其一,媒體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對大眾關心、關注的新聞進行全程追蹤和報道;其二,參與到新聞報道中的媒體工作應做到環環相扣、協調統一。“全息媒體”是指新聞的呈現形式要追求時代化、多樣化,即在傳統的廣播、報刊、電視等傳播方式的基礎上融入多維和立體的聲音、文字、動畫等形式?!叭珕T媒體”是指所有從事新聞工作的人員要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新聞生產與傳播中,滿腔熱忱地投入到各項工作中?!叭襟w”指的是媒體具備較高的傳播功能和生產效率,并且在傳播期間取得顯著效果,滿足受眾對新聞的多種需求。
二、傳統媒體時代新聞生產與傳播機制的制約因素與影響
1.條塊分割式的新聞采編模式無法形成整合傳播能力。在以往的新聞媒體中,不論是新聞采訪、編輯還是后期的播發,都是遵循媒體的性質開展的,并且每一項工作都各自為營,彼此之間缺少緊密的溝通和必要的聯系。換言之,新聞采編、編輯和播發是三個獨立的板塊,記者完成采編工作后會將整理好的稿件交給編輯部門進行檢查,編輯人員僅對記者提供的文章進行潤色和修改,然后將其交給主編進行審核,審核通過后會在報紙、電視等載體上進行播發。盡管新聞能夠如期而至,但在后期加工的過程中卻存在著大量的問題,其中最為顯著的是各部門、各級人員間缺少互動,沒有針對新聞內容進行討論和交流,導致新聞的生產與傳播能力受到影響。
2.單一的媒介形態與新聞呈現方式無法形成聚合新聞效應。傳統媒體中,媒介形態較為單一,受眾獲取新聞信息的方式多以視覺和聽覺為主。但在互聯網盛行的今天,手機、電腦等新型媒體設備的出現使得人體的感官功能得到進一步延伸,單一化的媒介形態已經無法滿足受眾對聚合新聞效應的需求,他們在視覺與聽覺的基礎上開始追求更為豐富的感知形式。此外,從新聞的呈現方式來看,傳統媒體新聞的傳播形式多以文字、聲音、動畫為主,而在“四全媒體”的作用下,會使單一的傳播形式受到強烈的沖擊。
3.新聞生產的專業化和壟斷性角色定位無法形成聯合生產力量。眾所周知,新聞記者證是從業人員上崗的硬性指標,從業人員必須擁有較高的職業素養,獲得新聞采訪資格才能參與到新聞的采寫工作中,這一硬性指標是始終不變的。新聞生產工作的負責者多為專業人員,從而使新聞生產機制具有強烈的行業性和壟斷性。雖然這種生產方式使新聞更具專業性與權威性,但卻存在一定的問題,其中以從業人員具有較強的壟斷性最為顯著,在缺少受眾支持與參與的情況下,無法形成聯合生產力量,進而使新聞生產與傳播受到影響。
三、“四全媒體”框架下新聞生產與傳播機制的重構
1.全面關注與報道社會重大事件。在全媒體時代,哪怕是一件微小的事情都可能引發輿論關注,成為熱點新聞事件,受眾的關注點成為新聞媒體的風向標。此外,隨著信息化技術與網絡技術的蓬勃發展,人們的工作與生活方式逐漸趨于多元化,使得人們對新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新聞記者在報道新聞時要從受眾的角度出發,對新聞進行全方位的報道,以滿足受眾對新聞的多樣化需求。此外,在全媒體時代,新聞媒體要改變傳統的工作方式,除了將全媒體時代的新理論、新思想滲透到工作中,還要注重各部門、各項工作的協調開展與相互配合,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新聞的生產與傳播質量,使新聞具有的價值得到保障。
2.采用多元化的新聞傳播方式。在個體因素的影響下,人們對新聞的訴求和信息獲取方式存在著較大的區別。鑒于傳統媒體的新聞生產與傳播方式較為單一,難以滿足受眾個性化所需,所以在全媒體時代更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即根據受眾的個性化所需運用多元化的方式對新聞進行傳播。在傳播方式的選擇上,不應拘泥于傳統的電視、報刊和廣播,而是要引進信息技術與各種通信設備,以微視頻、智能音響、微信公眾號、3D動畫等方式進行傳播,這樣才能使受眾的感知得到充分激發,更好地了解新聞價值。
3.塑造傳受一體化、混合型角色。傳統的媒體新聞生產與傳播機制中,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關系是主導和被動的關系。簡而言之,受眾只有收看、收聽新聞的權利,沒有反饋、互動的權利,傳播者只是將采集到的新聞進行生產與傳播,并未參考受眾提出的建議。而在全媒體時代,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關系正在發生著改變,受眾逐漸從以往的被動方變為主導方,可以借助網絡平臺對新聞提出自己的意見和看法。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四全媒體”框架的支持下,傳統新聞生產與傳播機制中存在的問題會得到有效解決,以促進生產質量的提升與傳播機制的優化,這對我國新聞行業的持續穩定發展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作者單位:上海體育學院)
【參考文獻】
[1]沈正斌.“四全媒體”框架下新聞生產與傳播機制的重構[J].現代傳播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9,(03):8-14;[2]盛志軍.全媒體匯聚在新聞生產中的應用[J].廣播電視信息,2014,(11);[3]郭坤.大數據時代下新聞生產變革的融合發展——以“澎湃新聞”為例[J].中國傳媒科技,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