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佳樂

提起武漢大學,人們心中總會浮現出櫻花盛開時節的動人情景。伴隨著似有若無的花香,那掩映在山林之中、古樸典雅的建筑,不禁令人心向往之。
其實,這座歷史悠久的古老學府,留給眾人的又豈止是“最美校園”的感嘆。在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武漢大學發展規劃與學科建設辦公室副主任吳丹眼中,吸引她在此勤耕不輟十余年的就是其圖書情報領域的頂尖實力。
2007年,武漢大學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一級學科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并且在前三次學科評估中均被評為全國第一。這樣的實力立即吸引了吳丹的目光,2008年博士畢業之后,吳丹直奔珞珈山,就此扎根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圖書館學系不動搖。十余年來,在保持該專業在全國領先地位的基礎上,秉承學校“面向國際一流學科建設”的目標,吳丹帶領團隊馳騁在圖書情報研究一線,不斷探索創新,為這所古老學府的前沿學科發展做出了有力貢獻。
徜徉在圖書情報的海洋
對于大部分人而言,吳丹的專業領域并不那么容易理解。其實,圖書情報事業也是信息化時代的產物。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憑借自身的便捷性與廣泛性,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面對數據量爆發的網絡信息,若沒有人及時更新、組織,這些陳舊的信息一定會對讀者產生影響,圖書情報領域便由此而來——利用信息化技術對有用的信息和知識進行收集整合和更新,并逐一分類,進行統一組織管理,進而為廣大讀者提供更多有效的信息,更好地服務于人們的文化生活,開拓人們的眼界和思維。
1997年報考大學之時,正逢國內計算機事業剛剛萌芽,從小就熱愛新生事物的吳丹也被這一新興領域吸引了注意力。大學四年,在興趣的驅動下,吳丹努力用功、積極學習,成功于畢業之時取得了華中師范大學信息學和計算機軟件及應用專業管理學、理學雙學位。不過,也正是在這四年學習期間,吳丹漸漸意識到計算機領域的知識如汪洋大海,短短四年根本無法窺見其中深意。因此,為了進一步探索研究,本科畢業之后,她又選擇了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學習,并于2004年獲得工學碩士。
之后,站在人生的另一道關口,吳丹仍沒有絲毫猶豫,又聽從了心中的想法,考取了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情報學專業繼續深造。也許是性格使然,不管求學還是工作,吳丹幾乎從未有過迷茫無措的時刻,心中的目標始終如一,一旦下定決心便一如既往。
“圖書情報領域是信息時代非常基礎也非常重要的方向,也是我一直以來比較感興趣的領域,不管求學還是工作從沒有變過,就連后來聯合培養尋找國外的導師時也是找的相關領域的專家,我的目標一直比較明確。”吳丹笑著說。
圖書情報事業是一項復雜而又漫長的工作,也許面對網絡上浩如煙海的雜亂信息,許多人會覺得枯燥無聊,但對吳丹而言,能從紛繁蕪雜的信息中抽絲剝繭,尋找到有用的規律和信息,是一項極富挑戰和樂趣的事業。
譬如,跨語言信息檢索方面,當前大多數翻譯資源是從大規模平行語料庫中獲得,多為通用翻譯資源,存在大量噪音和缺乏對專業詞匯翻譯的覆蓋。并且,由大眾參與的信息描述與組織方式也存在自由、凌亂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些難題,2009年,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吳丹,便在國家社科基金“網絡學術信息的多語言表示與獲取模式研究”項目的支持下,展開了探索。
為研究不同語言用戶對多語言學術信息的需求特征及差異,她們首先采取了用戶調研的方式,對國內外多個有效對象進行了數字圖書館中的多語言信息資源及Web2.0環境下新出現的一些網絡學術信息資源,如維基百科、社群問答系統、在線文檔管理與分享系統、學術博客等做了相關調研。
與此同時,她們對現有的新型網絡學術信息資源的表示結果也進行了深入分析,找出其中的規律,同時構建了一套完善的多語言信息規范控制方法體系。并且在多語言協同標注構建領域翻譯資源方面,更是創新性地構建出了一套領域多語言學術信息檢索測評體系,使該體系能夠用于專業學術信息檢索的評價。
項目研究成果在幫助學術文獻收藏機構根據用戶需求開展多語言信息服務的同時,也為Web2.0網站規范其多語言網絡學術信息的表示提供了有效指導。并且,吳丹在研究中基于多語言網絡學術資源中提取的翻譯信息,也能夠有效覆蓋專業領域詞匯的準確翻譯。這種構建模式為基礎資源的構建開拓了新的思路,有助于不同語言的學者更好地理解其他語種學術成果,具備良好的社會效益。2014年,團隊多年研究探索的結晶——《多語言網絡學術信息挖掘與檢索》專著出版,一時引來業內專家高度評價。
“語言、搜索習慣、情境等都是影響信息檢索的重要因素,都值得我們在研究中去關注。”吳丹說道。
十余年來,在圖書情報信息檢索領域一線的科研經歷,讓吳丹深刻感知到了這一領域蘊含的龐大知識和力量。信息時代的每一次技術進步,都深刻變革著人們的工作與生活,只有及時掌握這一變革的趨勢并做出有效應對措施,才能讓人們享受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為此,吳丹時時走在信息科學的前沿,不斷探索創新:構建了基于情境的網絡信息搜索行為模型;開發了面向數據深度融合的交互式信息檢索工具集;研究“互聯網+”環境下典型領域的用戶認知、人機交互和協作行為,建立人機關系模型……
在學術研究領域多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后,吳丹也收獲了豐厚的回饋,先后獲得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武漢大學“珞珈特聘教授”“珞珈青年學者”“中美富布賴特高級研究學者”“美國華人圖書館員協會優秀教師”等各類人才稱號,被遴選為《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圖書館學科信息檢索分支副主編;由她撰寫的專著和論文也曾先后獲得第十屆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中國社會科學情報學會2016年學術年會優秀論文一等獎等多個獎項。面對浩如煙海的網絡信息世界,吳丹的科研事業才剛剛開始。
“科研一定要立足國際化”
2006年9月—2007年9月,對于吳丹而言有著特殊的意義。這一年,作為北京大學和美國匹茲堡大學聯合培養博士,吳丹前往美國感受了一番完全不同的科研體驗。也正是這次海外留學的經歷,讓她對科研包括教學都有了深刻的體會。
“國際化就像一個門檻,當你踏進去之后才會發現另一個廣闊無垠的空間。”吳丹說道,在出國留學之前她所發表的文章大都局限在國內,關注的前沿話題也有局限性,只是彼時身在局中的人尚未意識到而已,而留學那一年的經歷真正讓她的科研生涯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在推開國際化那扇大門之后,吳丹立刻意識到自己此行的唯一身份就是學習:學習用英文發表國際論文的習慣;學習利用國際學術交流平臺了解前沿學術成果;學習更加先進的科研工作方式……短短一年時間,吳丹抓住一切機會努力汲取知識的養分,為后來的科研生涯打下了良好基礎。
2017年12月,時隔11年之后吳丹再次前往美國,不過這次卻是以中美富布賴特高級研究學者的身份,到圖書情報領域全球排名第一的美國北卡羅卡納大學圖書館與信息科學學院交流一年。
如果說第一次出國對于吳丹而言是學習的身份,那么第二次出國,她已經成為向他人介紹最新學術成果的重要分享者。“回想這兩次國外交流學習的機會,每一點變化都好像映射了我這十幾年的學習與成長。”吳丹笑著說。
從只在國內發表文章到在國外頂級期刊發表論文,再到成為審稿專家、國際期刊編委;從參加國內學術會議到受邀參加國際會議,再到成為國際會議的組織者……這十幾年來,看似波瀾不驚、日復一日的科研生活,其實早就在潛移默化中產生了巨大效應。
在擔任國際學術期刊The Electronic Library (SSCI)編委期間,吳丹獲得了2017年最佳審稿人稱號;2012年受國際SSCI期刊The Electronic Library主編邀請,她和美國匹茲堡大學何大慶教授組織了一期有關數字圖書館中的多語言問題的專題,受到來自美國、歐洲、我國臺灣地區等同行的共同關注;2010年,她與美國北得克薩斯大學的陳江萍教授共同申請到了美國圖書館、博物館研究項目IMLS;2010年和2015年,她還兩次獲得武漢市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并產出了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科研成果……
不僅如此,在期刊審稿、會議主持之外,吳丹的名字也更加頻繁地出現在國際組織工作中:擔任國際信息科學與技術學會亞太分會秘書長、國際拔尖信息學院聯盟數據科學課程設計委員會委員、國際計算機學會數字圖書館委員會委員、國際數字圖書館聯合會議籌備指導委員會委員……
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在吳丹身上發生的變化其實也正映射出了近十年來中國學者在國際學術舞臺上的變化。
“與我一樣在國際組織中任職的中國科學家越來越多,這背后也展現了我國科研工作者在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與日俱增。”吳丹說道。在她看來,科研國際化是必然的選擇,只有了解國際最前沿的科技,才能在此基礎上有所突破和創新,圖書情報領域也是一樣。
近幾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用戶可上網設備越來越豐富,其搜索行為也更加復雜,呈現出跨越多種設備的趨勢。而當前該領域在國內外卻缺乏對用戶在多設備環境下的搜索活動中發生的設備轉移行為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缺乏實踐應用。為此,2017年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多設備融合的用戶網絡搜索行為建模與技術實現研究”支持下,吳丹帶領團隊進行了相關研究,目標是開展多設備環境下用戶網絡搜索行為實證分析,建立多設備融合的用戶網絡搜索理論框架,開發跨設備搜索的實踐應用。
2018年,以該研究項目為基礎,吳丹團隊出版了英文專著Mobile Search Behaviors: An In-depth Analysis based on Contexts, APPs and Devices,該著作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取得了國內外專家學者一致好評,3位國際相關領域專家主動為其在SSCI期刊上撰寫書評,其中一篇更是發表于國際圖書情報領域的頂級期刊JASIST上,充分肯定了吳丹團隊在移動搜索行為領域取得的前沿科技成果。
“這部專著入選了國際信息檢索領域的知名叢書系列,我們是第二支入選這一系列叢書的中國學者。”吳丹介紹。
實際上,這幾年來,吳丹團隊在國際會議上匯報的相關前沿研究,已經引起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注意,2019年,她們又收到了國際另一家更具影響力的出版社邀請,將再出版一部關于跨設備搜索的專著。在圖書情報信息領域,她們正在向更高更遠的方向前進。
時刻保持科研熱忱
圖書情報領域看似屬于單一學科,但涉及的知識卻包羅萬象。面對浩如煙海的網絡信息世界,沒有敏銳的洞察、縝密的思維寸步難行。
2017年,基于多年網絡信息探索研究的經歷,深刻感知到新興科技變化趨勢的吳丹牽頭成立了武漢大學人機交互與協作創新團隊,以“面向‘互聯網+的人機關系建模與支撐技術”為研究主題,重點關注人機交互、信息檢索、大數據挖掘與分析領域。
在她看來,信息檢索的發展趨勢將在智能化,具體表現為:首先,檢索系統/計算機能夠真正理解用戶的搜索意圖;其次,基于用戶行為蹤跡及其他用戶的相關搜索行為進行大數據分析,為目標用戶提供更加精準的推薦;最后,智能檢索將不再局限于信息搜索本身,還能夠通過大數據分析預測用戶接下來的搜索行為,為用戶提供交互式檢索的更好推薦。
基于這些發展趨勢,她帶領創新團隊建立了自己的發展目標,旨在探尋人與機器更深層次的關系,實現人與機器自然且高效地交互,從而使機器更“懂得”且能更好地幫助用戶,同時也促進用戶對于機器的了解。通過研究人機交互過程中的用戶信息行為,挖掘用戶與機器交互時的行為規律,并從用戶行為規律出發,探尋并設計能滿足用戶不同需求的算法,促進人與機器的便捷交互,并最終探討交互技術在社交網絡、智慧城市、公共服務等方面的應用。
吳丹深知,學術研究的價值最終還是在于為社會、為用戶服務。這些年來,除了自主開發跨設備信息搜索與融合引擎系統、交互式跨語言信息檢索翻譯優化軟件、圖情領域跨語言學術信息檢索軟件、情境感知的社會化推薦系統等應用系統之外,她們還積極將信息檢索技術推廣至其他各領域應用,如數字敦煌等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澳門政府法律法規跨語言檢索領域、國內外各大圖書館檢索領域……如今,她們的研究成果已在各個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網上信息非常繁雜,研究方向的選擇很重要。”吳丹說道。從快而新的角度考慮,也許很多研究方向都能產出成果,但她對于自身以及團隊的要求只有一個:不求數量,只求質量。
“對于學生發表論文的要求也是一樣,我不希望大家為了產出而產出,我們的成果一定要基于實際價值的考量。這樣一旦產出的成績才能真正具備代表性和可推廣性,我們的研究才有意義。”吳丹說道。也正因此,每當團隊成員產出成果時,她總是鼓勵大家多走出實驗室,積極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交流,努力讓每一份成果都能發揮最大的價值。
不僅如此,利用自身在科研領域的國際平臺,她還積極推動本學科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在武漢大學圖書情報學國際合作研究院成立之初,就邀請其曾經訪學的美國匹茲堡大學信息科學學院院長Ron Larson擔任研究員,并促成了武漢大學與匹茲堡大學3+2聯合培養項目的簽署與落實,至今已有10多位圖書館學專業的學生通過該項目到美國留學。
同時,作為碩、博士導師,她更積極組織各種國際學術交流活動,每年邀請一些國際知名學者來作報告,也成功推薦了20多位學生到歐美知名高校攻讀碩士、博士學位或交流、聯合培養。至今為止,由她培養的碩士與博士生,基本都有到國外聯合培養的經驗。
“有的人可能會覺得學生都送出國培養,項目開展會出現人員緊缺的問題,但我自己就是聯合培養的受益者,我知道國際視野對一個初踏上科研人員的重要性,因此我也希望盡我所能為學生創造機會。”吳丹如是說道。
盡管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但對于吳丹而言卻并無不同。面對更新越來越快的信息世界,她仍然保留著最初的科研赤忱不舍晝夜。面向未來,這位剛剛被委任為武漢大學發展規劃與學科建設辦公室副主任的年輕科學家充滿了熱情與信心,一個更大的舞臺等著她盡情地創造。
專家簡介
吳丹,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發展規劃與學科建設辦公室副主任。專業為圖書情報學與數據科學,主要研究領域為信息組織與檢索、人機交互、數字圖書館等。先后入選首批中組部“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中美富布賴特高級研究學者以及武漢大學“珞珈特聘教授”,是“人機交互與協作”創新團隊負責人。在JASIST、IPM、JIS、Aslib等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出版專著和教材9部,主持國家級、省部級等各類科研項目多項。在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等國舉辦的國際會議如SIGIR、CIKM、iConference、ASIS&T、HCI、CSCW、JCDL等上多次受邀作主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