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底,兩份文件火了。
先有科技部會同財政部發布《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按照分類評價、注重實效的原則提出27條措施,旨在破除科技評價中過度看重論文數量多少、影響因子高低,忽視標志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和影響等“唯論文”不良導向。
后是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指出當前科研評價中存在SCI論文相關指標片面、過度、扭曲使用等現象,需要規范各類評價工作中SCI論文相關指標的使用,引導評價工作突出科學精神、創新質量、服務貢獻,推動高等學校回歸學術初心,凈化學術風氣,優化學術生態。
這兩份重磅文件打響了2020年推進和深化學術評價體系改革的第一槍。在抗“疫”是頭等大事的緊要關頭,這兩份文件的出現,彰顯了我國根除“唯論文”“SCI至上”等頑疾的信念和決心。
當我們討論破除“SCI至上”的時候,到底在討論什么?本刊將在這里集中梳理,并特邀中國科技評估與成果管理研究會副會長兼學術委員會主任李志民對這一話題進行深度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