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騰波
煤礦火災一直是影響礦井安全生產的五大災害之一。我國具有自然發火危險的煤礦所占比例大、覆蓋面廣,國有大中型煤礦中,自然發火危險程度嚴重或較嚴重的煤礦占72.9%。因煤層自燃,我國每年損失煤炭資源約2億噸,此外,煤自燃火災也是引起礦井瓦斯爆炸事故的重要原因,多次引起瓦斯爆炸等重特大事故,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因此,《煤礦安全生產“十三五”規劃》中曾明確提出要“推進煤礦安全監控系統升級改造,實現對瓦斯、水、火、沖擊地壓等風險的實時監控和預警”。
如何才能對煤火災害進行科學的監測預警呢?這是相關科研工作者一直奮斗的目標。“2019年度煤炭青年科技獎”獲得者、西安科技大學(以下簡稱“西科大”)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城市公共安全研究所副所長王偉峰就是其中一位。長期以來,他深入煤礦一線,在煤火災害防控方面默默耕耘,不斷破解煤火災害監測預警的技術難題,為中國煤礦的安全開采筑起一道防護墻。
深受觸動改變職業規劃
讀過的書,遇到的人,往往會影響一個人價值觀的形成。原本就讀于西科大電氣與控制工程學院自動化系的王偉峰就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轉換了專業、邁入了煤火災害防控理論與技術研究的大門。
大二的他聽聞西科大煤火災害防治團隊創始人徐精彩教授不幸因公殉職,便被其事跡打動,認識到煤礦安全的重要性,此后便毅然報考了該校安全技術及工程專業的碩士生。“秉持的初心就是為了繼承徐教授獻身煤炭、熱愛教育事業的精神,發揚他在煤礦一線能吃苦、能戰斗的精神,希望能為煤火災害的防控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發揮科技專家的智囊作用,切實解決煤自燃隱蔽火源監測預警的技術難題,保障礦井安全生產。”采訪中,他坦言。
懷著報效祖國的一腔熱血,2007年,王偉峰以專業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跨專業考取了碩士生,師從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鄧軍教授。期間,刻苦勤奮的他不僅補齊了安全工程專業基礎知識,學習了礦井通防專業知識,還協助導師完成了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等多項課題,為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扎實的基礎。功夫不負有心人,畢業時,品學兼優的他留校任教,正式開啟了科研之旅。
書到用時方恨少,幾年實踐之后,王偉峰決定繼續深造,并在鄧軍教授等人的精心栽培下,順利取得博士學位,使其學術研究與技術應用水平更上一層樓。
腳踏實地鑄就科研之路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早在工作之初,王偉峰就以煤火災害隱蔽火源探測存在的技術難題與關鍵科學問題為切入點,制定了職業生涯發展的9年規劃,每3年為一個階段,解決不同的難題。
從業以來,通過深入現場實踐,不斷鉆研與總結,腳踏實地的王偉峰逐步取得了不少代表性成果。譬如,他采用自主研發的礦用本安型多參數無線傳感器及礦用本安型監測裝置主機,解決了大面積采空區煤自燃特征信息的高密度網絡化監測的技術難題等。目前相關研究成果已推廣應用到全國10多個礦區、20多個煤礦,創造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此外,王偉峰還承擔或參與了“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項目10余項,承擔或參與企業橫向科研項目30多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6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14項、實用新型專利60余項,軟件著作權13項。
“科研的道路是艱辛的、寂寞的、有壓力的、困難重重的,只有付得起辛苦、耐得住寂寞、頂得住壓力、戰得勝困難的人,最終才能獲得成功。”未來,作為煤火災害防治教育部創新團隊的骨干,王偉峰還將繼續秉持團隊精神,堅定地行進在煤火災害防控的道路上,不斷用智慧和汗水攻堅克難,突破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