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十
【摘 要】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催生了移動聚合類新聞平臺的出現。本文以“今日頭條”客戶端為具體探討對象,通過對其新聞生產、傳播模式、發展局限的分析,為移動聚合類新聞平臺提供優化建議。
【關鍵詞】移動聚合類新媒體 ? 今日頭條 ? 個性化推薦
移動聚合類平臺是近年興起的新聞內容供應商以各自方式進行整合的網站或客戶端等新聞傳播平臺。它針對不同受眾、不同類型的新聞口味偏好,基于計算機算法來搜集用戶對新聞的需求,推送符合用戶胃口的個性化新聞。“今日頭條”所追求的新聞的“個性化”“頭條化”也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傳播趨勢。
聚合類新聞平臺提高了新聞的傳播效率,進一步保障了新聞的“及時性”和“有效性”。人性化的界面設計,減少受眾的操作難度,還可以節約用戶尋找符合自身喜好的新聞的時間成本。可是,“今日頭條”忽略了新聞生產中“把關人”的作用,它的信息分發模式采用計算機算法自主地選擇新聞內容,憑借“個性化閱讀”的理念將這些泥沙俱下的新聞全部推送到用戶的移動端。以“新聞搬運工”身份提供的新聞質量難以保證,缺失了新聞對道德觀和價值觀進行正確引導的社會責任擔當,同時對于客戶端用戶來說形成了難以避免的信息繭房效應。
一、“今日頭條”新聞生產方式的個性化特點
移動聚合類平臺是一個大型信息分發基站,它先將互聯網上各式各樣的新聞信息搜集起來,然后再針對不同用戶的需求進行信息分發,顛覆了傳統的新聞生產方式。
“你關心的,才是頭條”。“今日頭條”的廣告宣傳語體現出“用戶就是上帝”的理念。它將注意力集中于分析用戶的行為和需求,將目光放在新聞與用戶的興趣匹配上。用戶每次的閱讀習慣都會被計算機精準甄別并記錄,甚至還對用戶所綁定的其他社交媒體記錄進行深度分析,研究用戶的社交圈和生活圈,用大數據推斷出每個人的新聞喜好,給用戶推送特定的新聞信息。受眾不再單方面被動接收,而是通過自己的興趣去創建自己個性化的新聞界面,從而形成了“千人千面”的新聞生產方式。
二、聚合類新聞媒體傳播模式的生成原因
1.互聯網科技創新的推力。傳統媒體在互聯網科技的發展下備受沖擊,聚合性新聞媒體是順應互聯網媒介數字化發展的必然結果。智能設備的發展,用戶廣泛追求新聞的便捷性,決定了人們對新聞的獲取主要來源于移動端。“今日頭條”整合了移動終端和PC端,打破新聞傳播的地域限制和時間限制,改變單向渠道的信息收集模式,這是科技推動帶來的成果。
大數據時代,信息篩選的快速性和精確性成為關鍵。“今日頭條”的成功,完全憑借于領先的計算機技術,規避了人工的局限性,給每一個用戶貼上個性化的“標簽”,保證平臺可以將信息準確地分發到用戶的移動端。觀察用戶行為,分析用戶訴求,甄別用戶差異,計算用戶新聞關注點。和其他的新聞初創公司一樣,“今日頭條”也致力于跨越新聞業和技術的鴻溝。
2.商業模式下的利益驅使。為了維持自身的持續發展,“今日頭條”必須得到長期、穩定的資金鏈支持。因此聚合性新聞媒體選擇了多種商業模式并行的方式來保證資金。
①線上的廣告營銷模式。“今日頭條”客戶端的主要盈利來自豐富的網頁廣告投放。“今日頭條”依靠巨大的閱讀受眾,形成了非常有市場的廣告平臺。同時,為了規避用戶對廣告的排斥心理,“今日頭條”還設計了豐富的廣告形式,比如打開APP界面時,便有開屏廣告;在用戶瀏覽新聞時,界面上還穿插著一些信息流廣告,這些廣告依據用戶標簽精準投放,與用戶興趣契合率可能更高。
②訂閱模式下的利潤最大化。“今日頭條”在板塊設計上有“訂閱關注”的分類,方便用戶閱讀感興趣的頭條作者的文章,并且可以在文章下面評論打賞,或者付費訂閱某位作者某一時間段的文章。這些作者借助平臺收獲了閱讀量和影響力,“今日頭條”也會對應抽成。并且,平臺與各類媒體合作,在訂閱欄為這些媒體平臺預留位置,提供受眾閱讀這些平臺的渠道,用戶的訂閱量增加,就帶來了“今日頭條”的利潤分成。
三、聚合類新聞客戶端的傳播困境
1.新聞質量大打折扣。新聞是反映意識形態的精神產品,而“今日頭條”只注重于新聞的搬運,忽略了新聞傳播中的“把關人”作用。用機器代替人工進行新聞選擇,雖然提高了效率但導致了新聞質量大打折扣。機器只能機械性地識別新聞中的關鍵詞,針對新聞信息的自身特性進行分發,很難對信息的優劣性進行審核和篩選。劣質新聞的泛濫,容易扭曲用戶的新聞價值觀。另外,由于機器對用戶閱讀口味的分類較多,所以很多標簽都有重疊區域,這會使APP推薦的新聞大量重復,影響閱讀效率。而且在頭條的推送界面中,對自媒體和官媒未進行區分,有些自媒體一味追求閱讀量和關注度,用夸張標題、蹭熱點的新聞標簽甚至是低俗圖片來吸引用戶。
2.媒體社會責任的缺失。任何新聞媒體都具有與生俱來的公共性,新聞媒體的公共性要求媒體承擔必要的社會責任,以公眾的公共利益為優先目標,或者說公共利益至上是新聞媒體的第一訴求。正確價值觀引導是媒體的社會責任。在聚合媒體的這種新聞生產方式中,社會價值的重要性被個人興趣價值所取代。媒體并沒有對內容進行把關,機器無法選擇與我們的社會價值觀相符合的新聞。而長期的新聞導向可以改變用戶的社會認知、職業素養、視野觀念等。
3.信息繭房的形成。機器根據用戶固定的閱讀習慣推送新聞,那么用戶在平臺上閱讀的痕跡越多,就會被算法標記更多的愛好標簽,在多重標簽的篩選下,推送到客戶端的新聞很難避免單一性和封閉性。用戶被禁錮在信息繭房之中,隔離了其他領域的消息,造成單一的信息汲取范圍,視野也愈加狹窄。這種沉浸式的個性化閱讀失去了新聞原本的多元性和豐富性,不利于用戶客觀全面地認識社會。
4.新聞失衡的出現。“私人定制版”的新聞盲目地迎合受眾口味,容易導致新聞生產失衡。高關注度的新聞會被大量生產,低吸引力的新聞則更少被提及,而往往高關注度新聞更偏向于娛樂化、風俗化,這些新聞的質量明顯低于低關注度的文化類、時政類新聞,從而形成一個負面的連鎖效應。低質新聞的泛濫,使用戶對社會公共事件缺乏興趣,對整個新聞行業的發展都會產生影響。
四、對聚合類新聞客戶端傳播的反思和建議
1.個性推薦自主化,重賦用戶選擇權。用戶要明確聚合媒體個性化閱讀存在的缺陷性,理性對待聚合新聞平臺,提高媒介素養。受眾在享受科技進步的便利時,也要對聚合新聞的局限性有清晰認知。因此用戶應該主動拒絕低質新聞,避免形成單一的思維,要廣泛閱讀各類信息,把握新聞的主動選擇權,使用多種新聞媒介從而收獲全面、豐富的新聞。避免信息繭房的出現,對各種題材類型的新聞都要保持關注度,拒絕個性化推薦的選項,在新媒體環境中形成良好的新聞閱讀習慣。我們對信息的感知和接受應該是一個主觀的、感性的、多樣的過程,而不是計算機算法中刻板印象的結果。
2.剔除“即期瀏覽數據”,用戶“標簽”透明化。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體驗,如果在淘寶這一購物網站上購物,它的推薦系統會基于我們前一次購物留下的痕跡自動為我們提供商品的推薦,但如果我們前一次購物是為某人預訂生日禮物,那么這次購物信息對用戶而言,使用一次就可以過濾掉。
這一經驗也適合于進行個性化推薦的移動聚合類新媒體,對于上述這些即期瀏覽數據,即短期內瀏覽的、非持續性的用戶新聞搜索數據是否可以選擇設置一個較短的保存期限,或者設置明顯的標簽標示,讓用戶可以掌握自我選擇標簽權。
3.重塑“把關人”環節,培養用戶閱讀興趣。聚合性新聞媒體應該加強對其所搬運新聞的門檻限制,重視新聞中“把關人”的環節,生產客觀、多元的高水平新聞。要謹記專業媒體的社會責任感,將正能量的新聞積極推送給受眾,培養用戶的閱讀興趣和社會歸屬感。可以將相對較為枯燥的政治、人文類題材做成能引起興趣的新聞形式,比如動畫、短視頻等,盡量將“人性化”滲透到機械性中。此外,要積極配合政府部門對新聞傳播的監管,保證新聞傳播流程的標準化和一致性。
五、結語
以“今日頭條”為代表的移動聚合新聞平臺徹底改變了傳統新聞生產觀念,形成了全新的新聞生產模式。聚合性平臺滋生于互聯網的發展,擁有強烈的互聯網基因,并以受眾需求為導向。但這種新興的新聞生產方式也存在著很多不足。因此聚合類新媒體應努力融合當下對新聞生產的要求,才能在互聯網時代產生更積極的影響。
(作者學校:中國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