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銀濤
關鍵詞:早期毛澤東;民眾大聯合;共產主義
(一)國際形勢。世界近代歷史的序幕是被機器生產為代表的工業革命利刃劃開的,機器的迅速更新與應用極大地解放了人類生產力的束縛,也刺激了人類尤其當時新生的資產階層對物質的需求和貪婪。急劇積累的財富和伴隨而來的權力欲望極力并快捷地先后改變著西歐和世界的經濟業態和政治生態,資產階級作為時代的代表在各個方面和空間極力擴充著自己膨脹的力量,資產階級的氣息和主張隨著他們的機器生產帶來的對外貿易演變為殖民主義的瘋狂和掠奪,人類開始了從來沒有過的緊密聯系和命運相系。世界進入了資本主義階段或以資本主義為主導的人類近代歷史時期。
(二)中國變遷。19 世紀中葉,西方的工業品像開閘潮水一樣沖擊著戰敗被迫打開國門的中國。清末的中國市場上很快就被英國和美國便宜的工業品完全充斥。以傳統手工勞動為基礎的中國就產生了社會新的危機。西方殖民者喪盡天良地向中國市場拋進以數十萬箱計的鴉片,掠走數千萬兩白銀,中國國內銀價飛漲,清政府國庫空虛,嚴重破壞了清末中國的財政收支、貨幣流通,此時的中國社會經濟崩潰、癱瘓。軟弱無奈的政府和中國社會成為西方國家肆意撕咬的羔羊。
(三)生存困境。毛澤東早期生活在“疊受兵兇,連亙數年,瘡痍滿目”的家鄉,尤其在張敬堯控制之下,當時的湖南更是“加米捐,加鹽稅,加紙捐,加田稅,人民之膏脂全干。洎乎今日,富者貧,貧者死,困苦流離之況,令人不忍卒聞”。 貧窮成為當時中國社會的流行病,貧苦是下層勞動者真實困境。再以當時的北京為例,“中流社會以下之人均不能不感其苦痛。此猶就中等社會言之耳茍能收入至百元以上當可維持其生活,若收入少于是數而人口多于前表所礙之人,則生活維持當然不易;至若下流勞動社會如車夫等則收入未必增多,而有吃無穿,兩饑一飽,其苦更不堪言矣!唐人詩曰‘朱門酒肉臭道傍多死人,每誦斯言輒為流涕,嗚呼!”
(一)湖湘文化的影響。 湖南人重視教育,有尚武精神,特別是敢于與強權斗爭的精神。楊度在他的《湖南少年歌》的中稱:如果想滅亡中華民族,則除非湖南人都已經拋盡所有的頭顱了。美國作家特里爾認為湖南人是火性子和英勇兩者相伴而生的。毛澤東個人敢于斗爭的性格還受到當時湖南愛國人士的影響。毛澤東的師范老師楊昌濟打破當時沉重的封建舊俗,提倡寡婦再嫁的新主張,石破天驚。他還主張在中輸入革新觀念來改造舊中國的軀體。另一位老師徐特立先生為了抗議 1907 年清政府向西方侵略者妥協退讓的教案,砍下自己的手指,寫下一封血書抗議。再如大義赴死的譚嗣同其《仁學》對封建三綱五常的批駁,促成其與封建斗爭意識的萌芽。一幅幅湖南英杰敢于斗爭的畫卷,強烈震撼著毛澤東的內心深處,不斷強化了和固化毛澤東為人民斗爭的意識。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啟發。 中國輝煌古代的歷史和傳統儒家思想的的浸潤,使毛澤東早早產生天然優越感和兼濟天下的胸襟。而少年時期的毛澤東癡迷于富有斗爭故事情節的《水滸傳》、《三國演義》等書籍,深深喜歡上文化典籍里面對壓迫和不公壓迫而敢于斗爭的英雄,萌發出要斗爭才能爭取平等生活的認知。中華民族苦難之作《猛回頭》、《革命軍》、《列強瓜分之危險》、《盛世危言》反帝反封建的主張,激起毛澤東投筆從戎、報效國家的雄心。
辛亥革命帶來的資產階級理論、新文化運動帶來無政府主義等資產階級思想。辛亥革命取消帝制,模擬西方現代制度,大開學習西方思想制度之門。尤其在新文化運動中提倡白話文和“科學”“民主”,進一步推動了中國人以西為師的學習、求變的思潮涌動。毛澤東讀到了《世界英杰傳》的書里拿破侖等人物的英勇壯舉,塑造著其愛國意識。并使他開始把中國和世界聯系起來思考問題。毛澤東在閱讀《倫理學原理》中闡述的競爭、戰爭等觀點,強調“優勝劣敗”的進化論思想時,深受啟發,批注12000 多字。毛澤東他們自己經營的文化書社銷售大量的西方思想書籍。
(三)十月革命送來的馬克思主義真理對中國知識界的思想震撼。
十月革命后,毛澤東積極搜尋和學習有關馬克思主義的書籍。他在1920年3月專門去找黎錦熙探討“究竟選定哪一種社會主義” 。并很快基本完成了向馬克思主義者的轉變。后來毛澤東回憶:“到了一九二○年夏天,在理論上,而且在某種程度的行動上,我已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了。” 《共產黨宣言》《階級斗爭》《社會主義史》這三本書特別深地銘刻在毛澤東的心中,建立起其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1921年1月,毛澤東新民學會會員新年大會指出:“激烈方法的共產主義,即所謂勞農主義,用階級專政的方法,是可以預計效果的,故最宜采用。” 共產主義明顯已經成為一大前毛澤東的唯一抉擇。
“青少年時期對窮苦人的感知、同情、思考與成年以后對社會的觀察、接受的思想學說,最后有機結合在一起,凝聚成一種矢志不移的志向,化作一項無比神圣的使命,那就是為大多數窮苦人民謀幸福。”
(一)敢于為人民幸福而直面斗爭的復雜,注重社會的改良與法治
舊中國的勢力龐雜,利益交錯,亂象叢生。早期的毛澤東立身與民族的災難之時,著眼于人民的生活苦難,積極投身到了解社會、深入群眾,勇敢地思考中華民族最大的問題:如何活下去?人民怎么不被餓死。早期的毛澤東試圖從“法令”入手來致力于“幸福吾民”的斗爭。“以后的政治法律,不裝在穿長衣的先生們的腦子里,而裝在工人們農人們的腦子里。他們對于政治,要怎么辦就怎么辦。他們對于法律,要怎么定就怎么定。議政法,辦政法,要有職業的人才配議,才配辦。無職業的人,對于政治法律,簡直沒有發言權。有職業的人,對于政治法律,又一定要去議,要去辦。你不去議政治法律,政治法律會天天來議你。你不去辦政治法律,政治法律會天天來辦你。”
(二)敢于為改變中國而直面斗爭的殘酷,倡導民眾大聯合與統一。
誰是敵人、誰是朋友的問題,就是要解決斗爭的力量問題。把民眾的力量聯合起來是,是早期毛澤東解決問題的對策。大的矛盾解決要有大的民眾聯合。要從共同利益和達成共識聯合,才會有真正的聯合,才會形成真正的力量。毛澤東在1917年8月致黎錦熙的信中寫到:“欲動天下者,當動天下之心,而不徒在顯見之跡。動其心者,當具有大本大源”。“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天下之生民,各為宇宙之一體,即宇宙之真理,各具于人人之心中,雖有偏全之不同,而總有幾分之存在。今吾以大本大源為號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動者乎?天下之心皆動,天下之事有不能為者乎?天下之事可為,國家有不富強幸福者乎?” 。毛澤東為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提出民眾的大聯合,宣稱:“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干,誰干?刻不容緩的民眾大聯合,我們應該積極進行。” 毛澤東認為,要解決“全民族”的“饑餓”,唯有靠共產主義。他在給蔡和森的信中寫道:“全民族迫切需要這樣的共產主義,正如饑餓的人需要大米一樣。” 聯合要根據實際的變化去變化。不能實現大的聯合,可以先實現小的聯合。比如一個行業內的聯合。小的聯合最后形成大的聯合。
(三)敢于為復興中國而直面斗爭的艱難,堅守信仰的忠誠與純潔
“國家壞到了極處,人類苦到了極處,社會黑暗到了極處。”選擇為民族而斗爭的早期毛澤東,很早就開始了各種主張的實踐,積極從事著“個人解放”到“社會改造”,從教育救國、“新村建設”到“湖南改良”。屢敗屢戰的毛澤東惟有不理一切,另辟道路。1920年11月,毛澤東給羅章龍的信中,強調新民學會要有明確的主義,主義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趨赴! 馬克思主義就是這里所講的“主義”。同時,毛澤東應陳獨秀之約,聯合何叔衡等在長沙創建了共產黨組織。從此,無論斗爭如何復雜、如何險惡、如何艱難,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勝利的信心從來沒有有一絲的動搖,并經受了長征跋涉和失敗打擊的考驗。
早期毛澤東斗爭的理論和實踐是黨寶貴的精神財富,對于開展偉大斗爭、弘揚新時代的斗爭精神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 談治國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第1版。
[2] 習近平. 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11月第1版。
[3] 毛澤東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