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涵

聯合創始人兼CEO于騫。輕舟智航的目標是建立一個“自動化規模生產的工廠”
近日,無人駕駛公司輕舟智航正式對外宣布已獲得由IDG資本、元璟資本、Tide Capital聯合投資的數千萬美元種子輪融資,再次為無人駕駛時代吹響號角。
輕舟智航于2019年成立于美國硅谷,定位于一家L4級別自動駕駛技術研發商,致力于基于大規模智能仿真系統和可自主學習決策規劃框架,為合作伙伴提供適用于城市復雜交通環境的無人駕駛整體解決方案。
隨著技術的推進,“仿真技術”出現了,它能在汽車上路測試前更大程度地做好算法規劃決策部署,節省后期落地調整的成本和效率。
聯合創始人兼CEO于騫擁有清華大學碩士學位和南加州大學博士學位,專注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方向。在創立輕舟智航之前,他曾任Waymo感知關鍵模塊的機器學習算法研發負責人,積累了豐富的無人駕駛落地經驗和管理經驗。隨后,他還擔任過Google街景組關鍵項目技術負責人,幫助Google地圖完成本地化布局。基于多年頂尖無人車團隊感知算法研發和地圖制作經驗,于騫對輕舟智航如何打造可量產無人駕駛系統有著深刻的理解。
就自動駕駛技術演進脈絡,于騫告訴創業邦,自動駕駛技術,最早是從地圖和定位開始做起的,簡單的理解就是先要知道汽車在什么位置。
做好地圖和定位之后,業內企業開始專注于感知技術,用高線數的激光雷達賦予汽車感知能力,這對于行業早期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當該檢測和識別的物體都檢測出來了,業內又發現在實際規劃決策中更困難了。
原因很簡單,技術上已經解決了90%的問題,但剩下10%的邊界化難題卻可能要花費同樣多甚至更多的精力來攻克。隨著技術的推進,“仿真技術”出現了,它能在汽車上路測試前更大程度地做好算法規劃決策部署,節省后期落地調整的成本和效率。
區別于以上同類企業的傳統技術構建路徑,輕舟智航成立初期便選擇了一條高效化、智能化、自動化的路線,即把仿真測試平臺作為核心方向,與其他技術模塊同步建設,借助大規模智能仿真系統和可自主學習決策規劃框架,達到了高效狀態。基于輕舟智航的測試工具,客戶工程師可以更高效開發,快速復現車輛技術問題,提前預警潛在問題,并自動評估系統版本優劣。
近期,該團隊便在硅谷順利開展了一次“晚高峰在商超麥當勞穿梭窗口(Drive-through)點餐”的上路測試直播活動。
根據直播視頻顯示,整個過程中,輕舟智航無人車的駕駛平穩靈活,這得益于輕舟智航在仿真系統內的數萬次測試訓練。于騫深刻理解,智能駕駛行業是一條需要長跑的賽道。尤其是從近幾年開始,整個行業已經從追求躍進式發展的商業方向回歸到技術本身,向穩扎穩打的理性競爭方向邁進。順應這一思路,輕舟智航在商業模式上,采取了從低速、載貨、商用車等應用場景起步,逐步向高速、載人、乘用車等應用場景漸進式推進。
成立5個月獲得了美國加州自動駕駛路測牌照并開始開展公開道路測試,一年內已在美國硅谷、中國北京、深圳、蘇州等多個城市都設有辦公室,并逐步開展測試及試運營。
輕舟智航的發展步伐為何如此之快?
于騫表示,相比于產業內的頭部企業,輕舟智航的入局時間較晚,但其匯聚了無人駕駛行業多名感知、傳感器與車載系統、運動規劃、仿真等無人駕駛技術中關鍵模塊的資深骨干,其他3位聯合創始人均為來自Waymo、特斯拉、Uber ATG、福特、英偉達、Facebook等世界一流無人駕駛公司和頂級科技公司的資深工程師、科學家。有了高精尖團隊的助力,輕舟智航得以顯得輕快高效。
談及市場競爭情況,輕舟智航方面表示,無人駕駛是個巨大的潛力市場,且處于較早階段,正面競爭還未出現。行業內的融資融資捷報頻頻傳來,這意味著行業正在被持續看好。從整個行業來看,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一方面是技術的新高度,傳感器和計算單元正在高速迭代,技術人才正在升級和增加,進一步為無人駕駛鋪墊;另一方面,擁有了政策的強支撐,包括近期“新基建”里對行業的重視、5G等配套技術的發展、配套法律法規的完善等。
不論是增加安全性,還是降低人力成本,或者是提供城市交通效率,都是無人駕駛領域的強需求,但目前技術還存在諸多問題,這正是輕舟智航的機會所在。
將無人駕駛帶進現實,是整個行業通力合作、友好競爭的結果。目前,輕舟智航團隊還積極與產業相互融合,與包括整車廠、出行公司、商業運營公司等一線頭部企業達成合作,共同推動無人車技術的商業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