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關鍵詞:國慶閱兵;國家形象;媒介價值
國家形象是一個綜合體,它是國家外部公眾和內部公眾對國家本身、國家行為、國家的各項活動及其成果所給予的總的評價和認定。國家形象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凝聚力,是一個國家整體實力的體現。1
現任基辛格咨詢公司常務董事喬舒亞·庫珀·雷默在《中國形象:外國學者眼里的中國》一書中談到:“國家形象問題是中國當前最棘手的戰略難題。”2在這位曾因“北京共識”的提出而聲名大噪的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眼中,中國人看待自己的態度和國際社會看待中國的態度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中國的未來。別人對我們的看法同我們的實際情形一樣重要。正是我們在他人“心境”中的形象,而不是我們本來的樣子,決定了我們社會中的身份和地位。3
國家形象的定位同時包含反映現實狀況與確立發展目標的雙重含義。在反映現實狀況的層面,國家形象的定位可理解為向國際社會推介國家建設成就;而在確立發展目標方面,國家形象定位則是希望國際社會看到國家的發展前景。4
通過上述國家形象的定位,我們不難總結出,國家形象實質上是一個多維立體的綜合體, 具體可以表現為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軍事、外交、科學技術、生態環境等多重形象。從媒體角度來看,和松散的展現力相比,為達到宣傳報道效果的最大化,最好的途徑是能夠通過某一具有影響力的重大事件或重大活動集中展示國家形象。無疑,國慶閱兵就是極具典型意義的慶典活動之一。
2019 年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70 周年盛大閱兵活動,是一場規模空前的高聚焦、高展示、高表達國家綜合實力和快速提升國家形象的重要活動。不可否認地是,閱兵不僅僅是一場慶典,它所展示的是國家經濟、軍事、科技等方面的發展水平和國家政治、外交方面的發展理念,借助一系列帶有儀式感的實力展示加深國際社會的了解, 增進國家認同感,同時,對于提升本國公民的自豪感和國家凝聚力還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一般情況下,當與一國相關的重大事件發生時,如果傳播主體能夠及時、準確地發布信息,并以此建立信譽,就會在客觀上起到輿論引導的作用——引導輿論朝著對國家有利方向發展,而不致陷于被動。5北大新聞與傳播學院程曼麗教授在《大眾傳播與國家形象塑造》一文中指出,我國目前正處在發展的關鍵時期,“需要通過國家形象的塑造與傳播,為自己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及與外部世界和諧互動的氛圍”。
一般來講,國家形象體系的塑造和傳播媒介分為國內媒介和國際媒介兩種,兩種媒介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直接關系國家形象在公眾眼中的成像,當國內媒介傳播能力優于國際媒介時, 本國形象就以國內媒介所釋放的信息存在,當國內媒介傳播能力弱于國際媒介時,本國形象可能受國際媒體傳導影響偏離預期或實際情況。由于各國之間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背景存在差異,媒介對同一問題的視角和理解也不相同,尤以中西方差異更為突出。
根據《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 2018》顯示,通過對海外 10500 個受訪者進行信息收集和分析,47%的發達國家受訪者表示主要通過本國的傳統媒體渠道了解中國信息,只有 36% 的受訪者選擇使用中國的媒介作為了解中國信息的渠道,雖然這一比例較以往有所增加,不得不說,中國的國內媒介仍然不是西方發達國家“看中國”的主要途徑。與之相比,來自發展中國家受訪者中通過中國媒介了解中國的比例遠高于發達國家。(見下圖)

當被問到什么情況下更傾向于選擇中國媒體時,發展中國家受訪者更多地選擇中國發生重大事件時,而發達國家的受訪者則表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選擇中國的媒體資源。(見下圖)

國家形象的塑造實質上是信息社會化傳播的過程,而信息傳播的話語權總是更多地掌握在媒介強國手里,換句話說,對于那些經常出現“一邊倒”的國際輿論,我國媒介總是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不能有效地對不利輿論產生影響,這就要求國內媒介盡快提高國際影響力水平。
設置議程,聚集話題。作為影響社會的重要方式,著名的議程設置理論告訴我們,媒介雖然不能決定受眾的看法,但卻可以通過設置議題和信息傳導影響他們如何去想。在國慶閱兵活動中,媒介通過充分調動受眾視覺和聽覺感官,在潛移默化中實現議程設置,從而達到聚焦話題作用。
借助共同焦點問題,放大和傳播有價值的信息。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國的媒介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方面遠不如西方媒介深遠,尤其在發達國家更為明顯。然而,在國家形象塑造上,必定需要引起更多受眾的關注和認可,因此就要求我們充分借助國慶閱兵等重大焦點問題更多地進入國外主流媒體的視線,并成為全球輿論的焦點,從中釋放更有利于國家形象塑造的信息。
構建記憶,著眼變化。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古老本身對于生活在西方社會的人們就是一種神秘和吸引。當然,由于中國媒介起步較晚,無法從主觀上形成溯及效果,使西方社會很多人對中國的認識仍然停留在相對落后的狀態,加之境外媒體帶有傾向性宣傳報道,加深了他們對中國的偏見。要加緊塑造國家形象,就要從斷裂帶入手,通過片段和鏡頭突出變化、重現歷史軌跡,發揮記憶刻畫的目的性特征,增加受眾對我國的認同感。

(左圖:1949 年閱兵,右圖 2019 年閱兵)
突出立場主張,彰顯中國特色。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各方面都進入了快速發展期, 發展所取得的驚人成績和西方社會對中國認知的缺乏讓“中國威脅論”悄然而生,中國國家形象因此遭受了負面影響。近年來,中國先后提出了“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主張,向世界傳遞出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聲音。通過國慶閱兵所展示的中國形象力證了中國實力,顯示出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堅決維護世界和平、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決心和信心,而這種信號的媒介傳播將對提高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認知水平、緩解和消除誤解和偏見、重塑中國國家形象起到積極作用。
集聚感情,喚起共鳴。作為重要的政治儀式,國慶閱兵能夠對國家形象塑造起到積極作用,實際上是看經媒體引導之下受眾對國家的情感變化和主體認同,因為他“喚起了我們對某種平時難得被稱頌的共同價值的專門致志的注意6”。
因勢利導,增加互動。閱兵儀式帶有很強的形象功能,且具有更深層次的展示目的, 表現為聚焦功能、表達功能、強化功能和感染功能,這也是閱兵儀式之所以能夠成為國家形象
建構的平臺和載體的重要原因。7在全球高度聚焦的環境中,通過媒介之間的高頻和諧互動氛圍,使正面信息集中進入受眾視線,實現輿論引導的目的,從而營造出良好的輿論環境,增加受眾參與度與互動性,塑造國家正面形象。
國慶閱兵是一場由國家主導、媒介參與、多維互動的帶有濃厚儀式感的國家形象塑造活動,能夠短期高效地在受眾面前建立超越儀式本身的強烈國家認同感,并且往往能夠通過受眾個體的認同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國際社會的總體評價。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社會交往的逐漸增多,國家形象的塑造在我國越來越受到重視。在擺脫西方束縛,爭取更多話語權的努力中,諸如國慶閱兵之類的政治儀式是向世界發出中國聲音,凝聚國際共識,提高國家認同的有力手段。回顧來時的路,明確未來的方向,用媒介全新的語言傳遞和平的愿望、表達真誠合作的心聲、塑造時代大國的形象,并以將中國的文化、中國的歷史、中國的經驗分享給全世界,為進一步提高國家的國際地位和國際話語權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學在職人員高級課程研修班學員)
參考文獻
[1] 孟曉宇.超越紀念·9.3 閱兵媒介景觀中的國家認同建構研究——以央視電影轉播為例[J],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
[2] 張輝.紀念抗戰勝利 70 周年閱兵外媒議題呈現探析[J],對外傳播, 2015 (10)
28-29
[3] 王聰.外媒閱兵報道議程設置分析與應對[J],對外傳播,2015 (10)
[4] 張兵娟.全球化時代的儀式傳播與國家認同建構——論國慶閱兵儀式的傳播意義及價值[J],
鄭州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 ?(05)
[5] 呂吟.國家報道論文 國慶閱兵式國家形象塑造——對美國主流媒體相關報道的分析[J],新聞世界,2010 ?(12)
[6] 管文虎.國家形象論[M].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0 年版
[7] (美)喬舒亞·庫珀·雷默.中國形象:外國學者眼里的中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8
[8] Hans J.Morgenthau, Politic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1985
[9] 門洪華,周厚虎.中國國家形象的建構及其傳播途徑[J],國際觀察(滬),2012 (01)
[10] 程曼麗.大眾傳播與國家形象塑造[J],國際新聞界,2007(03)
[11] 丹尼爾·戴揚,伊萊休·卡茨.媒介事件[J],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
[12] 喬娜,任龍,郭樹勇.閱兵儀式與中國國家形象建構[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 (04)
郵寄地址:廣東省中山市東區岐關西路63號峰匯中心706室,倫佩洪15820536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