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鑫鑫
關鍵詞:馬爾庫塞;愛欲解放;非壓抑性文明;弗洛伊德
馬爾庫塞,是西方馬克思主義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法蘭克福學派主要代表人物和新左派運動的精神領袖。馬爾庫塞一生都致力于把馬克思主義與某種西方社會的流行思潮結合起來,一些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傾向于重新解釋馬克思主義,并致力于批判理論的創立和發展,馬爾庫塞也不例外,20世紀50年代以后,他通過綜合弗洛伊德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來對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進行分析,并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痼疾加以揭露,這些思想主要體現在他的《愛欲與文明》一書中,本書的主要內容有兩個方面:第一是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的哲學改造;第二是對弗洛伊德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綜合”。在《愛欲與文明》中,他提出來“愛欲解放”的概念,馬爾庫塞以弗洛伊德的人的心理結構這一精神學的知識理論為出發點,認為“愛欲”是人的本質,在弗洛伊德的“性欲”范疇的基礎上拓展,給予其新的界定,將“愛欲”與“性欲”進行區別。同時馬爾庫塞又提出因為人的本質是愛欲,所以解放人就是對愛欲進行解放,他還構想未來社會是一個非壓抑性的文明社會。
馬爾庫塞認為哲學部分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中比較重要的部分,馬爾庫塞深入挖掘被心理學術語所淹沒的關于人的本質思想,在精神分析理論中揭示了人的心理結構秘密,在弗洛伊德的心理結構理論中,把人的意識分為兩部分,“意識”和“無意識”部分,“無意識”部分是被人忽略的,其更能體現人的本質,弗洛伊德認為“無意識”是人的精神活動的核心,包括生本能和死本能兩方面,生本能是原初人類的本質屬性,人首先是一個存在物,生本能更能體現人的本質。

弗洛伊德認為愛欲是“使生命進入更大的統一體,從而延長生命并使之進入更高的發展階段的一種努力” 。基于這馬爾庫塞認為愛欲是人的本質,但弗洛伊德將“性欲”和“愛欲”兩個詞不加區分的使用,經常進行混淆定義,弗洛伊德認為“性欲”是與人的生殖器官相聯系的對異性肉體欲望和追求,或者是人生物機體對快樂向往的普遍屬性。弗洛伊德的“愛欲”觀念僅指兩性范圍內的性愛關系,馬爾庫塞對其“愛欲”概念進行質和量的升華,將“性欲”和“愛欲”兩個詞進行概念區分,指出兩詞雖然有聯系,但有很大的不同,“性欲”僅是獲得肉體上的快感,這種快樂的獲得是短暫的、不真實的、具有破壞性的,獲得的只是單純性器官上的快樂,而“愛欲”既包括性欲的滿足,也含有人其他方面生物欲望的獲得,休息、娛樂、食欲等,這種快樂是全身心的持久的,它將人的痛苦消除,促進個人自由全面發展。
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中,人類文明和愛欲壓抑的解放二者只能選其一,在文明社會中愛欲解放是不現實的,馬爾庫塞不贊同這種觀點,對其進行改造,認為愛欲壓抑是分不同性質的,提出“基本壓抑”和“額外壓抑”兩種不同類型。由于生產斗爭帶來的基本壓抑是合理的,在資本主義社會快速發展的前期,社會生產力低下,總體物質財富匱乏,人們生活水平非常低,基本需求得不到滿足,在這種情況下基本壓抑有利于社會發展和人的生存和延續,“額外壓抑則是統治階級為了維護和加強自身利益,強化統治秩序,而對人的生命本能實施的不合理的壓抑” 。所以額外壓抑不是必需的,要消除和克服。弗洛伊德并沒有對這兩種壓抑做出區分,馬克庫塞批評他過于籠統的看待愛欲壓抑問題,但沒有做出進一步闡釋。接下來馬爾庫塞根據快樂原則和現實原則提出操作原則,操作原則是“現實原則的現行歷史形式” 。人的快樂原則與操作原則相矛盾,在操作原則下,人的身心被異化,勞動者的勞動以及勞動產品不屬于自己反而成為與自身相斥的異己的存在,技術的進步帶來更精細的分工,分工越專門化異化勞動就越嚴重,工人整天從事單一枯燥的工作,滿足不了自己的需要和發展,占據個體生活時間的工作時間是痛苦的,約束人的力比多,這種異化勞動是對快樂原則的否定。人的情感欲望得不到釋放。同時技術理性使人們在滿足基本需求之后去追求虛假需求,這是異化勞動帶來的后果,不利于人的需要滿足和身心健康。
在資本主義發達的社會中,雖然社會科學技術高度發展,人類征服自然從自然中獲取維持自身發展所需物質的能力增強,但額外壓抑給人帶來不合理的迫害沒有得到解決反而加重,針對這種現象,馬爾庫塞提出要對愛欲進行解放才能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發展。馬爾庫塞將愛欲解放論與馬克思的人類解放論相結合,馬克思在《1844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勞動是人的本質,所以馬爾庫塞提出愛欲的解放需要通過勞動解放來實現,馬爾庫塞認為馬克思的勞動解放觀點存在缺陷,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定義只是從被剝削的一方即大部分工人出發,并不涉及整個全人類,因此馬爾庫塞對其進行補充,找到所有人共有的本質即沒有階級性的“愛欲”作為人的本質。推翻現存制度,消除現代文明限制人生本能充分發展的現象,建立非壓抑性的文明社會,就需要實現愛欲的充分解放。馬爾庫塞認為愛欲解放是人類解放的關鍵,勞動是實現愛欲解放的工具和手段,馬爾庫塞認為勞動是人所有愛欲活動中的最基本的活動,比其他活動更能體現人追求快樂的本性,人的機體器官的自由解放消遣才是真正意義的勞動。勞動在人類的解放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中起著決定性的重要作用,馬爾庫塞將勞動解放納入愛欲解放之中。馬爾庫塞認為把愛欲論補充到馬克思的勞動解放論中,為其增添了心理學理論,建構了馬克思主義,但是馬爾庫塞的愛欲論對馬克思的人類解放說是一種曲解,馬克思認為勞動和人的三種需要息息相關,這三種需要分別是生存需要、發展需要和享受需要,勞動是這些需要的手段和工具又是滿足需要的過程,在馬爾庫塞的理論中可以看出愛欲解放中的勞動只是對人的快樂需要的滿足。
馬爾庫塞認為文明社會的建立是需要愛欲本能釋放,因為愛欲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內在驅動力,文明是愛欲的產物,這與馬克思的觀點相違背,“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文明是人類社會所創造的一切物質財富的總和,是人類實踐活動的結晶”,文明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化,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在改造主觀世界,文明就在這過程中產生。馬爾庫塞批判弗洛伊德關于人類文明與愛欲解放對立起來的觀點,論證了建立一個愛欲解放的非壓抑文明社會的可能性,弗洛伊德認為愛欲與文明是永恒對立的,愛欲解放必須會對文明產生破壞,要想建立文明社會必須壓抑愛欲,愛欲與文明二者只能選其一。馬爾庫塞反駁這個觀點,第一,在現代發達社會中,與文明相沖突的不是人們通常意義上所理解的那種性欲,認為人的欲望和本能是反社會的,性欲是愛欲的過去形態,愛欲得到解放回到原來的本質狀態時,是會促進整個社會進步的。第二,科學技術進步,物質財富極大增多,人們為了生存進行乏味不悅的工作的情況可以消除,過去的經濟貧困和解決貧困進行的異化勞動導致的基本壓抑已經不存在了,現在人們所受的壓抑是額外的,額外壓抑是伴隨著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產生的,是社會統治階級維護自身地位和利益而延伸的對人的不合理壓迫,為現行的統治制度做保護,額外壓抑遵循操作原則,使人的身心異化,額外壓抑是非文明本身固有的但對于人類文明發展來說百害而無一利。因此推翻原有的統治制度,打破舊的社會秩序,解放愛欲,消滅額外壓抑,并不會對人類社會文明進行顛覆,發生沖突,這使得建立擁有新的社會秩序的非壓抑性文明社會是完全有可能。
馬爾庫塞以其哲學家的智慧和思想家的社會關懷發出獨到的見解,讓我們正確認識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真實面目,他揭示了發達資本主義社會對人的不合理壓迫和奴役的狀態,對弗洛伊德的學說進行哲學改造,認為人的愛欲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是文明進步的內驅力。我們應以批判的態度來看馬爾庫塞的人的本能欲望理論,他的愛欲論包含人本主義思想,對于當今我們重視人的個性全面發展,發展新時代的創新型社會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馬爾庫塞還針對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越來越自動化,指出人們淪為機器的附庸,失去自主性,而且人和人的交流更加困難,關系變得冷漠出現隔閡,人的發展越來越片面化、畸形化,這些都是技術理性帶來的負面效應,如何面對這種情況,解決社會發展帶來的難題值得我們深思,馬爾庫塞的愛欲解放說是社會批判理論,對我國進行的現代化社會建設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可以有效的預防由于技術發展帶來的對人們異化影響。
在馬爾庫塞對于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中存在不合理的部分,關于愛欲是人的本質的說法中,馬爾庫塞忽視了人是社會性的存在,這是對馬克思主義的曲解和篡改,馬爾庫塞認為愛欲解放重點在于勞動解放,勞動在馬克思的唯物史觀中是人的本質,而馬爾庫塞認為勞動只是愛欲解放的方法和手段,是最基本的愛欲活動,他沒有把握到勞動的本質,完全在生物的意義上認為人的本質是愛欲,忽視了在社會物質生產過程中進行勞動的人是具有社會性的,他只是在自然屬性上,在抽象意義上,在人的內在精神上定義人的本質,馬克思沒有否認人的自然屬性,他把人放在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中來考察,在社會關系中把握人與人不同的根本性,這在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人才是我們觀察的對象。在另一方面,馬爾庫塞忽視了意識在勞動中的作用,人進行物質資料生產時是一種有意識,自覺自主的活動,意識是區別人與動物的重要標志,這也是人的勞動得以繼續,社會向前發展的關鍵所在,不能將動物活動和人的勞動混淆,雖說馬爾庫塞的觀點有許多錯誤之處,但無法否認也有值得學習的合理一面,馬爾庫塞所弘揚的以人為本的精神,在我們進行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建設時具有啟發意義,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在如今經濟快速發展中,物質需求得到滿足的情況下,會忽視精神層面的提高,或者陷入物質主義、功利主義的虛假旋渦中,在科學技術雙刃劍之上,如何避免人被物化,人性扭曲的現象發生,在一定程度上馬爾庫塞的社會批判理論有我們學習借鑒的地方,在滿足了物質基礎的同時,需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有利于人類的自由全面發展。
馬爾庫塞的批判思想對于我國的現代化進程具有啟迪作用,在重視人的發展方面提供一個很好地出路,顯然馬爾庫塞的理論有缺陷并不是完全正確,他通過對人的心理進行分析試圖表達個體對于社會的影響,但這只是在微觀角度出發,不符合唯物史觀的觀點,具有局限性,同時過于關注人的意識自主性容易陷入唯心史觀的泥潭,他的理論使我們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浪潮中能夠越來越重視人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而不是一味的追求繁榮,發現不了掩蓋著其中的人的本質精神,這是《愛欲與文明》一書帶給我們的思考。
參考文獻
[1] 張連.愛欲解放論及其意義——馬爾庫塞《愛欲與文明》評析[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1(06):746-748.
[2] 崔蘇妍.《愛欲與文明》思想之解讀[J].湘潮(下半月),2013(01):91-92.
[3] 徐崇溫.法蘭克福學派述評[ M] .北京 :三聯書店, 1980: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