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這是我們黨第一次把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作為一項根本制度明確提出來,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關系我國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的重大制度創新,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文化建設長期實踐中積累的成功經驗,充分反映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
堅持以什么思想理論為指導,是文化建設的首要問題,關系到政黨的性質、國家的方向,關系到民族的命脈、人心的凝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所以先進,不僅在于繼承了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基因,更在于它以馬克思主義這一先進理論為指導,培育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馬克思主義以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在歷史和人民的選擇中成為中國共產黨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成為指引黨領導人民不斷奪取革命、建設、改革勝利的強大思想武器。可以說,毫不動搖地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為指導,是歷史的結論,更是現實的必然選擇。
在馬克思的經典著作中,沒有專門提出“文化建設”概念并加以充分論述。但不可忽視的是,馬克思多次深入論述了精神生產的產生、發展及其重要性,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中也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建設思想,為科學認識和扎實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奠定了重要理論基石。關于文化的產生與發展,馬克思從唯物史觀出發剖析發現人類社會勞動實踐活動產生和發展精神文明,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恩格斯也曾指出:“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因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為基礎,人們的國家制度、法的觀點、藝術乃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可以說,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是人類社會勞動實踐的必然產物。當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人們能夠獲得一定數量的剩余物質產品,文化生產者自然從物質生產者中分化出來,開展精神生產。同時,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精神生產對物質生產具有能動作用。文化在一定的經濟、政治基礎上產生,又對這一定的經濟政治產生反作用力,“鐵、煤、機器的生產或建筑業等勞動生產力的發展,可以和精神生產領域的進步聯系在一起,從而大大提高勞動生產力”。列寧正式提出文化建設理論,認為“不大力發展文化建設,要想把俄國建設成為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國家并實現向共產主義的過渡是不可能的,在一個文盲的國家里是不能建成共產主義社會的”。由此給我們的啟示是: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并逐步進入改革開放深化期和經濟升級期的同時,中國也必然迎來重要的文化繁榮期和文化大發展時代。物質文明建設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前提,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發展的升華和根本動力,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必須堅持物質生產和文化生產均衡發展,在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同時,重視和加強文化建設,充分發揮二者的相互作用力。
那么,應如何理解“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是歷史的結論和現實的必然選擇呢?
從歷史邏輯來看,中國共產黨是由馬克思主義孕育催生、用馬克思主義武裝錘煉出來的政黨,從誕生的第一天起就把馬克思主義鄭重地寫在自己的旗幟上。正是因為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才掌握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銳利思想武器,科學地認識時代、認識世界、認識中國,從而成為最先進的政治力量,在近代以后于中國政治舞臺上脫穎而出。一百年來,也正是因為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與時代共前進、與人民共命運,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歷經百年風雨依然風華正茂。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決定了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目標和方向、政策和主張,也成為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精神支柱和最鮮明的身份標識。歷史深刻表明,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源于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指引和召喚,黨的團結統一首先在于指導思想上的團結和統一,黨的先進性純潔性基礎在于思想理論上的先進和純潔。另一方面,在長期的奮斗歷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找到了正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而建立并不斷發展壯大社會主義中國。找到一條正確道路、建立一個國家政權不容易,堅持住這條道路、鞏固好這個政權更不容易。歷史經驗表明,國家動蕩、政權更迭往往始于思想領域的混亂、指導思想的動搖。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以及近年來一些國家發生的“顏色革命”,就是前車之鑒。這警示我們,政治上的堅定源于理論上的清醒,只有高度自覺、始終不渝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才能保證道路不偏向、江山不變色,保證國本永固、事業長青。
從現實情況來看,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前和今后筑牢全體人民共同思想基礎、凝聚團結奮進強大精神力量的必然要求。共同的思想基礎,是與共同的奮斗目標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是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團結一致向前進的根本保證。有了共同的思想基礎,就能萬眾一心、成就共同的目標和事業,反之就會一盤散沙、各行其是、一事無成。過去是這樣,今天也是這樣。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既面臨著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風險挑戰,統一思想、堅定信心、凝聚力量的任務更加凸顯。同時,當今社會思想觀念日益多樣,社會價值取向日趨多元,各種社會思潮紛繁復雜,在多元中立主導、在多樣中謀共識的要求更加迫切。
此外,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對于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正確方向十分必要。馬克思主義是指導黨和人民事業的理論基礎,也是先進文化發展的根本指針。只有旗幟鮮明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才能固本開新、永葆生機,否則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長期的實踐也充分表明,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得好、把握得牢,就能形成文化繁榮興盛的生動局面,推動黨和人民事業發展;堅持得不好,發生動搖和偏差,就必然造成思想文化上的混亂,給黨和人民事業帶來損害。現在,我國文化領域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社會文化生態更加復雜,馬克思主義、非馬克思主義甚至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觀點同時存在,先進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織,積極的和消極的相互影響,民族的和外來的相互碰撞,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統領多樣化文化發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加強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也是當前正在推進的國家制度和治理能力建設的迫切需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較,我國國家治理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之所以顯示出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歸根到底,就在于它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一條重要經驗和獨特優勢,就是善于運用與時俱進的科學思想指引方向、凝聚力量,把思想理論文化建設作為貫穿制度建設和國家治理的一條紅線。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用黨的創新理論科學指引、提升信仰信念,筑牢思想根基,夯實理論基礎。
先進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眾掌握,就會轉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反之,落后的、錯誤的觀念如果不破除,就會成為社會發展進步的桎梏。因而,我們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當然,堅持和對待科學的理論,還必須要有科學的態度。恩格斯深刻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恩格斯還指出,我們的理論“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同時,科學社會主義也絕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條。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社會主義并沒有定于一尊、一成不變的套路,只有把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同本國具體實際、歷史文化傳統、時代要求緊密結合起來,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才能把藍圖變為美好現實。
思想引領方向,方向決定道路。歷史與現實、國內與國際的正反經驗給予我們深刻的警示,新時代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就是要堅持思想建黨、理論強黨,使全黨堅守初心、堅定信仰,更加自覺地高舉馬克思主義偉大旗幟,一以貫之地保持思想上的統一、政治上的團結、行動上的一致,不斷煥發新的強大生命力和戰斗力,始終成為時代的先鋒、民族的脊梁;就是要保持思想定力、政治定力,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確保我們國家始終沿著社會主義方向闊步前進、蓬勃發展;就是要堅定主心骨、把準定盤星,牢牢堅持實現共同目標的方向,夯實共同的思想基礎,拉緊共同的精神紐帶,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更好匯集起攻堅克難、開拓前行的磅礴偉力;就是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緊緊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大力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