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軍 尹若琪
2020年4月22日,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領袖和導師列寧誕辰150周年紀念日。作為國際無產階級革命家,列寧不僅探究俄國的革命規律并作出具體的指導,還把目光投向亞洲的民族革命運動,尤其關切中國的民主革命發展,并作出一系列重要預言。歷史證明,這些關于中國革命的重大預言都成為現實。
孫中山是中國革命的杰出領導者,但辛亥革命必將失敗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統治,終結了古老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開啟了中華民族的新篇章。其實,早在1908年,列寧就在《世界政治中的易燃物》中精準預見了中國民主革命爆發的必然性:“在中國,反對中世紀制度的革命運動近幾個月來也強有力地開展起來了……特別是在日俄戰爭以后,是用不著懷疑的,所以中國的舊式的造反必然會轉變為自覺的民主運動?!币虼?,辛亥革命爆發后,列寧給予孫中山高度贊揚與肯定,認為“這位亞洲的共和國臨時大總統則是充滿著崇高精神和英雄氣概的革命的民主主義者”,是亞洲先進革命力量和中國民主革命運動的杰出代表。列寧對孫中山為爭取民族獨立、國家富強所做的偉大事業是極度贊賞的,這為之后列寧促成國共第一次合作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礎。
但是,高度贊揚與肯定孫中山并不代表著列寧認可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所走的道路。相反,列寧在分析中國革命的基礎上,指出中國民主民族革命必須考慮帝國主義的極大威脅和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中世紀制度”兩大因素。列寧預言,辛亥革命必將失敗。
列寧認為,在辛亥革命后的中國,最緊迫的革命任務,就在于徹底摧毀封建主義和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而孫中山所領導的國民黨的階級基礎是資產階級,缺乏徹底革命性的資產階級根本不可能牢牢團結起革命力量——農民階級。列寧指出,要在帝國主義列強與中國反動勢力結成的反革命聯盟的威脅之下繼續保持并鞏固、擴大革命勝利果實,必須要依靠最廣大農民階級的真誠幫助。而在團結、吸納與引領農民階級方面,國民黨做得遠遠不夠。由于中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自身的軟弱妥協,不能有效地發動和組織廣大群眾,更不能領導和組織群眾,因此他們不能制定科學的革命理論、綱領和路線,也沒有將斗爭矛頭指向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這也就決定了中國資產階級由于沒有徹底革命的精神和雄厚的力量,當面對強大的敵人時,只能與袁世凱妥協,最終葬送了革命的勝利果實。辛亥革命的最終失敗,也完全證明了列寧預見的科學性和正確性。
無產階級應該成為
中國革命的領導者
無產階級是徹底的民主革命者。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在斗爭中,“無產階級失去的只是鎖鏈,而得到的將是整個世界”。列寧認為,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只有無產階級才能領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取得勝利。在中國的民主革命斗爭中,無產階級理所應當地成為革命的領導者。
列寧在《中國的民主主義和民粹主義》結尾寫道:“由于在中國將出現更多的上海,中國無產階級也將日益成長起來。它一定會建立這樣或那樣的中國社會民主工黨,而這個黨在批判孫中山的小資產階級空想和反動觀點時,大概會細心地挑選出他的政治綱領和土地綱領中的革命民主主義內核,并加以保護和發展?!?/p>
列寧的預言最終再次被事實所證明。五四運動中,中國無產階級作為自覺的、獨立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1921年7月建立了完全新式的,以共產主義為目標、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統一的和唯一的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并在列寧和共產國際的幫助下,與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民主派進行合作,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吸收孫中山在政治思想方面留下的寶貴財富。
1925年1月,中共四大明確提出:中國的民族革命運動,必須由無產階級領導才能確保革命的勝利。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中國無產階級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組成了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帶領中國人民奮勇前進,終于取得了中國革命的最后勝利?!爸袊伯a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持者、最忠誠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痹谒埃袊伯a黨人堅定支持孫中山先生的事業。在他身后,中國共產黨人在爭取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的過程中,一直踐行著保持無產階級的獨立性,實行“工農聯盟”策略,堅持團結各個革命階級、階層,爭取一切可以爭取的進步力量,集中應對最主要的社會矛盾,先后進行了兩次國共合作,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英勇奮斗,付出巨大犧牲,完成了孫中山先生的未竟事業。歷史證明,列寧將革命勝利的期望放在我國無產階級的身上是完全正確的,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
中國革命必將勝利
列寧始終關注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對中國革命寄予殷切希望。列寧認為,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是世界社會主義勝利的“決定”因素之一。
辛亥革命時,我國的產業工人已經有五六十萬人。到五四運動時期,我國的無產階級不斷壯大起來,人數超過了二百萬人。列寧注意到中國的這一發展趨勢,并且堅信中國的無產階級一定會掀起社會主義運動的新高潮。列寧指出,東方人民開始覺醒。他將中國無產階級的革命斗爭和蘇俄、印度等國人民的斗爭聯系在一起,作為戰勝帝國主義反動勢力的主要力量,視為世界社會主義勝利的希望之所在。
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一直處于被壓迫、被剝削的境地,但是中國人民從來沒有放棄斗爭和抵抗。尤其是在列寧和共產國際的幫助下,中國共產黨和孫中山以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為基礎重新組建了國民黨,使中國革命的前景重現光明。但是大資產階級叛變革命,發動了1927年的“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最終慘敗。這些突發事件的產生,也充分說明了中國革命在走向勝利的道路上遇到的困難非常復雜。
1927年,中國共產黨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雖然仍處于白色恐怖包圍中,但是中國共產黨并沒有被嚇倒,堅定地創建革命根據地,組織武裝斗爭,成功擊破了國民黨軍的四次“圍剿”。第五次反“圍剿”由于王明的“左”傾冒險主義和冒進思想而慘敗,中國共產黨領導紅軍開始了艱難的長征。艱苦卓絕的長征書寫了紅軍將士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體現了堅決斗爭的勇氣,也充分證明了中國革命是曲折發展的過程。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盧溝橋事變,開始全面侵華。中國共產黨審時度勢,堅持民族矛盾為主要矛盾,與國民黨和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建立了全民族統一戰線。隨著革命的進展,中國共產黨根據國民黨的革命傾向不斷地改變與其關系,多次揭穿其反共陰謀,經過反復的失敗、斗爭,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最終取得勝利。隨后,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了民族獨立,建立起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充分證明了列寧“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必將勝利”這一預言的正確性。
(作者單位:遼寧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