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馬克思恩格斯民族觀視閾下的“中華民族”百年學術建構史

2020-06-03 02:59:34宋培軍
文史哲 2020年3期
關鍵詞:馬克思

摘?要:梳理馬克思、恩格斯散見于其德文、英文著作中的“民族”字眼,可以發現其民族觀揭示了古代民族、現代民族兩條形成路線,都經歷了“部族”階段,并且分別以建立古代民族國家、現代民族國家為各自發展的高級形態。這就與斯大林的民族定義強調“現代”這一時代定位有了出入,從而為拓展其適用性提供了可能。無論是梁啟超1905年對“中華民族”概念的國家主義創造,還是顧頡剛1939年對“中華民族是一個”的理論論證,很多論述與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觀暗合。費孝通1939年運用“族團”(ethnic union)概念與顧頡剛進行商榷,難說構成民族對等意義上的學術對話,其1988年后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理論闡發,則更多是對斯大林民族定義中國化實踐智慧的總結,但其核心概念“民族集團”的使用比較隨意,也缺乏定性分析,這都源于其始終沒有認識到乃師史祿國英文寫作中運用的ethnos實際上是希臘語ενοs的拉丁轉寫。“中華民族”在梁啟超、顧頡剛看來就是屬于文化族類而非種族、氏族、部族的“漢族”或“漢人”。只有以馬克思民族觀為基本規范,才能解決政治學、民族史學科分割帶來的認識局限問題,從歷史的鏡像看到清末民初民族關系結構變革的歷史真相,進而建立“一族多線”的中華民族國家觀。

關鍵詞:馬克思;斯大林;民族;民族集團;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

DOI:10.16346/j.cnki.37?1101/c.2020.03.11

費孝通1988年在香港中文大學“特納講座”的演講《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①,于《北京大學學報》1989年第4期刊出。在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理論提出、刊發30周年之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一表述寫入憲法被解讀為“中華民族”入憲②,由此人民、民族、國家三位一體的民族國家建構,在新時代的古老中國大地上呈現為中國人民、中華民族、中華人民共和國三位一體的嶄新面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政法學者基于自身學科提出,是否可以超越人類學,也就是從政治學的角度對費孝通與顧頡剛之間長逾半個世紀的學術公案加以重新審視與評估。在馬克思看來,nations、natio分別是部落(復數形式)、部落聯盟,只是基于日耳曼人這一名稱成了“不是一個部落(gentis),而是全民族的(nationis)名稱”③。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類似于華、夷的二元區隔在古羅馬是用拉丁文以gens/gentis、natio/nationes這樣的單復數形式表達張鳳陽、羅宇維、于京東:《民族主義之前的“民族”:一項基于西方情境的概念史考察》,《中國社會科學》2017年第7期。只有把gens、natio從華夷二元族類的意義上分別界定為氏族(宗族)、部族,才基本符合馬克思的民族觀,也才具有東西方普適性。如果對這些概念沒有一個基本認知,單純的學科角度轉換未必能夠解決學術建構本身的問題。

費孝通與顧頡剛的學術公案起源于1939年2月13日顧頡剛在《益世報·邊疆周刊》第9期發表《中華民族是一個》顧頡剛:《中華民族是一個》(原載1939年2月13日《益世報·邊疆周刊》第9期,略改后又刊于1947年3月10日《西北通訊》第1期),《顧頡剛全集·寶樹園文存》卷四,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98106頁。顧頡剛:《中華民族是一個》(原載1939年2月13日《益世報·邊疆周刊》第9期),馬戎:《“中華民族是一個”——圍繞1939年這一議題的大討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第3443頁。顧頡剛:《中華民族是一個》(原載1939年2月13日《益世報·邊疆周刊》第9期,1947年又發表于《西北通訊》第1期),劉夢溪主編,顧潮等編校:《中國現代學術經典:顧頡剛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773785頁(感謝婁桂品惠示此書)。三書收錄之文都為1947年略改稿,而不是1939年原稿。見到此文,費孝通致信顧表示異議,該信于該報5月1日刊出,題為《關于民族問題的討論》費孝通:《關于民族問題的討論》(原載1939年5月1日《益世報·邊疆周刊》第19期),《顧頡剛全集·寶樹園文存》卷四,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133140頁。其后,顧頡剛連寫兩信答復,分別是第20期(1939年5月8日)刊出的《續論“中華民族是一個”:答費孝通先生》顧頡剛:《續論“中華民族是一個”:答費孝通先生》(原載1939年5月8日《益世報·邊疆周刊》第20期),馬戎:《“中華民族是一個”——圍繞1939年這一議題的大討論》,第7383頁。該信主體部分基本是顧頡剛以下兩文的合寫:《我為什么要寫“中華民族”是一個》(原載1939年5月10日《益世報·邊疆周刊》第20期,又載1947年4月10日《西北通訊》第2期),《顧頡剛全集·寶樹園文存》卷四,第109116頁;《再論“本部”和“五族”兩個名詞》(原載1939年5月10日《益世報·邊疆周刊》第20期),《顧頡剛全集·寶樹園文存》卷四,第117122頁。按,《益世報·邊疆周刊》第20期實際出版日期為1939年5月8日,《全集》標注有誤。、第23期(1939年5月29日)刊出的《續論“中華民族是一個”:答費孝通先生(續)》顧頡剛:《續論“中華民族是一個”:答費孝通先生(續)》(原載1939年5月29日《益世報·邊疆周刊》第23期),馬戎:《“中華民族是一個”——圍繞1939年這一議題的大討論》,第92101頁;《續論“民族”的意義和中國邊疆問題》(原載1939年5月29日《益世報·邊疆周刊》第23期),《顧頡剛全集·寶樹園文存》卷四,第123132頁。據《顧頡剛日記》,顧頡剛5月27日向報社交稿后,曾訪費孝通,但未記兩人是否曾就這一問題進行面談顧頡剛:《顧頡剛日記》第4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第234頁。,其后兩人也未就這一話題繼續書面探討。在5月8日《續論“中華民族是一個”:答費孝通先生》中,顧頡剛自言其學術旨趣:“我研究古史的結果,確知黃帝傳說是后起的,把許多國君的祖先拉到黃帝的系統下更是秦漢間人所偽造,于是我斷然地說,漢人是許多民族混合起來的,他不是一個民族。但是九一八的炮聲響了,偽滿洲國在偽‘民族自決的口號下成立了,我才覺得這‘民族不該亂用,開始慎重起來。”顧頡剛:《續論“中華民族是一個”:答費孝通先生》,馬戎:《“中華民族是一個”——圍繞1939年這一議題的大討論》,第76頁。對此學術自白,在1993年顧頡剛百歲紀念會上,費孝通傾向于把它歸結為純粹的政治立場:“后來我明白了顧先生是基于愛國熱情,針對當時日本帝國主義在東北成立‘滿洲國,又在內蒙古煽動分裂,所以義憤膺胸,極力反對利用‘民族來分裂我國的侵略行為。他的政治立場我是完全擁護的?!辟M孝通:《顧頡剛先生百年祭》,《費孝通文集》第13卷,第2930頁。顧頡剛于1980年去世,自然無法看到費孝通1988年的新作,也自然無法回應其原因剖析。一次歷史學與民族學的中華民族對話,似乎既失之交臂于前,也隨著費孝通2005年去世告一段落于后。

不過,隨著馬戎《“中華民族是一個”——圍繞1939年這一議題的大討論》一書的出版,可以看出,當時的大討論是相當廣泛的,不僅涉及今天學者們關注的拉丁詞gen、natio的理解問題(例如當時的學者主張后者漢譯“生長地”,意思是鄉邦國家即nation的生長地,西塞羅、凱撒的拉丁著作都是這一用法方豪:《名詞的討論——關于“國家,民族,華北,華南”等》(原載1939年5月22日《益世報·邊疆周刊》第22期),馬戎:《“中華民族是一個”——圍繞1939年這一議題的大討論》,第88頁。),而且余波延及1940年,比如翦伯贊在僅僅見到顧頡剛《續論“中華民族是一個”:答費孝通先生(續)》一文的閉塞條件下,發表《論中華民族與民族主義——讀顧頡剛〈續論中華民族是一個〉以后》對顧頡剛提出批評翦伯贊:《論中華民族與民族主義——讀顧頡剛〈續論中華民族是一個〉以后》(重慶《中蘇文化》第6卷第1期,1940年4月5日),馬戎:《“中華民族是一個”——圍繞1939年這一議題的大討論》。,提出秦朝不是“民族的國家”,而是“部族的國家”。與“部族的國家”概念大致相當,顧頡剛1937年提出夏商周是種族而非王朝,直至其《“夏”和“中國”——祖國古代的稱號》一文,雖然認可了夏朝、夏國是最早的朝代,但仍然未超出夏商周乃“種族國家”的基本認定顧頡剛、王樹民《“夏”和“中國”——祖國古代的稱號》(《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1輯,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認同《說文解字》“夏,中國之人”的說法,也未否定章太炎《中華民國解》夏、諸夏、華夏為族名的見解,并且指出“到戰國時,由于民族融合,原來‘諸夏和‘夷狄的對立逐漸消除,因而‘諸夏‘華夏等名號就很少再用”??梢?,民族學界一般把漢族(歷史文獻中其實稱“漢人”)的前身稱為“華夏民族”或“華夏族”,最起碼缺乏戰國文獻依據(見《顧頡剛古史論文集》卷一,《顧頡剛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第643、647、649、650頁)。不僅如此,大討論之后,顧頡剛盡管對大討論期間的三篇文章仍有不斷修改甚至以不同題目重新刊發,但很多修改細節仍未能公開呈現,《顧頡剛全集》的出版則解決了這一問題。伴隨著《六上瑤山》對《花籃瑤社會組織》的重新出版,尤其是《費孝通文集》《費孝通全集》的陸續出版,1939年至1988年半個世紀間費孝通的基本認知脈絡,得以更加完整的呈現,由此這一公案也就有了水落石出的可能。

自從中國近代大門開啟后,社會形態線性序列的進化史觀就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其與多民族國家復線發展的銜接問題也就日益凸顯出來。具體來說就是,其一,“民族”概念被梁啟超從日本引進后,中國學人要解決民族史、民族學意義上的“民族”概念如何與中國古代的“族類”概念相互對應的問題,1944年顧頡剛開始有意識地把梁啟超以來所說的民族、包括自己1939年因為回避民族字眼而導致的歸類缺失都作了新的認定,比如“百濮等等族類”、“南方部族”、意指滿蒙回藏苗的“種族”概念、意指蒙回藏盟旗部落組織的“部族”概念,由此“族類”概念成為可以涵蓋廣泛的一般概念,到1947年完成了中西民族觀念的學術對接顧頡剛:《我為什么要寫“中華民族”是一個》,《顧頡剛全集·寶樹園文存》卷四,第110、111、113頁。;其二,斯大林“民族”定義被引進后,要進一步解決如何與西歐民族國家意義上的“民族”相互對應的問題,1939年《抗日戰士政治課本》明確說“中華民族是代表中國境內各民族之總稱”中共中央統戰部:《民族問題文獻匯編(1921.71949.9)》,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第808頁。,同年毛澤東則把“多民族國家”“民族國家”并置為基本國情乃至建國目標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1939.12),《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22、623頁。第一章第一節指出“中國是一個多數民族結合而成的擁有廣大人口的國家”,第二節第一句就說“中國雖然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國家”,但是“自周秦以來”,就處于封建制度之下,并且“長期地陷在發展遲緩的狀態中”。,突破了文化民族與政治民族的學術區隔。

本文梳理馬克思、恩格斯散見于其德文、英文著作中的民族思想,提煉概括出馬克思恩格斯民族觀(二人觀點高度統一,下文一般簡稱“馬克思民族觀”)。通過與斯大林民族定義的比較,揭示馬克思、斯大林在民族概念使用上的異同,在馬克思民族觀的視閾下澄清西方民族國家理論、斯大林民族理論、東方多民族國家理論的內在理路,進而從要素論的角度透視以梁啟超、顧頡剛、費孝通為代表的三代學人所建構的中華民族理論的繼承關系、根本突破及其遺留問題。

一、馬克思、恩格斯民族觀揭示了古代、現代兩條路線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二版《第六卷說明》認為“奧地利境內各斯拉夫民族在恩格斯寫作這些文章之后的百年來的發展,令人信服地證明了這些民族的生命力和堅強性,他們已經爭得了自由和獨立,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并且勝利地建設著社會主義社會”,但恩格斯“對這些民族的歷史命運卻作出了某些錯誤的論斷”恩格斯:《匈牙利的斗爭》(1849年),《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六卷說明》第XIXXX頁。蘇共中央馬克思列寧主義研究院于1955年開始出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二版之后所作的這一說明無疑打上了時代的深刻烙印。在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之后的今天,對恩格斯民族思想的這一認識實有重新反思的必要。與蘇聯、東歐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的民族國家實踐在建黨、建軍方面全面效法蘇聯,但在建國方面卻能夠摒棄早期的聯邦制設想,而選擇更加符合歷史傳統的單一制,這無疑也需要從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觀這一理論源頭獲得說明。

對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思想,筆者在《馬克思的游牧民族思想及其對中國邊疆學建構的意義》宋培軍:《馬克思的游牧民族思想及其對中國邊疆學建構的意義》,《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7年第4期。作了初步梳理,現在看來,實有進一步申論的必要。1963年林耀華發表《關于“民族”一詞的使用和譯名的問題》,認為馬克思、恩格斯的四個德文用詞Volk、Vlkerschaft、Nationalitt、Nation,依次對應列寧、斯大林的四個俄文用詞народ、народность、национадьность、нация林耀華:《關于“民族”一詞的使用和譯名的問題》,《歷史研究》1963年第2期。,這一厘清即使到了2017年楊須愛發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民族”概念及其語境考辨——兼論“民族”概念的漢譯及中國化》,列舉了更多含有“民族”一詞的語句,也沒有根本突破楊須愛:《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民族”概念及其語境考辨——兼論“民族”概念的漢譯及中國化》,《民族研究》2017年第5期。兩文都認為馬克思、恩格斯的三個英文用詞people、nationality、nation分別與Volk、Nationalitt、Nation對應,不僅對于以英文三詞對德文、俄文四詞的不對等問題沒有加以說明,而且顯然并未核對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德譯英用詞。

以兩文同樣列舉的《共產黨宣言》來說,即可說明,單純查對德文原著,未能與恩格斯的英文校譯對應,難以作出基于文本本身的解讀,即使如林耀華那樣注意到蘇聯英文本用詞林耀華:《關于“民族”一詞的使用和譯名的問題》,《歷史研究》1963年第2期。,也難以說明其文本根源。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德文原著中談到沖垮古羅馬帝國的日耳曼蠻族的“民族大遷徙(Vlkernwanderungen)”,談到在資本主義時代“農民的民族(Bauernvlker)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Bourgeoisvlkern)”,而后者應該就是他們所說的“一個擁有統一的政府、統一的法律、統一的民族階級利益和統一的關稅的統一的民族(Nation)”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第56頁(1848年2月德文第一版),第2930頁。,在恩格斯校訂的1888年英文版中,德文Vlker、Nation都譯為英文nation(區分單復數)Marx Engels, Manifesto of the Communist Party (London,1888), 11,21.,可見,英文nation比德文Nation含義要廣,不僅包含民族國家意義上的族類群體(政府本身內在其中),還包含民族國家之前的各種族類群體。恩格斯在1849年寫作的德文著作《匈牙利的斗爭》中,Nation則指部落(Stmme)。無論恩格斯所說“頑固的小民族(Kleinen Nationen)”,還是黑格爾所說“被歷史的進程無情地蹂躪了的民族(Nation)的殘余”,都是“弱小民族(Stmme)”恩格斯:《匈牙利的斗爭》(1849年),《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第202、201頁。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 Werke,Band 6, Dietz verlag Berlin,1972,S.172, 176.,恩格斯的德文用詞此時似乎尚未如后來他的英文用詞那樣在nationality與nation之間進行明確區分。也正是以導致西羅馬帝國滅亡的民族大遷徙為界,前后分別是Nation的古代路線和現代路線:前者是從“民族”(Vlkerschaften或Vlkchen,曾譯“部族”)到“民族”(Nation),后者是從“現代的民族(modernen Nationalitten)”到“現代民族(modernen Nationen)”。

先說“古代民族”(Nation)路線。

馬克思指出:“氏族制度下,只有當聯合在同一個管理機關下的各部落聯合為統一的人民時,民族(nation)方才產生?!瘪R克思:《路易斯·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26頁。秉承這一思想,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指出,荷馬時代“希臘的各部落大多數已經聯合成為一些小民族[kelaine Vlkerschaften]”,“氏族、胞族和部落仍然完全保持著他們的獨立性”,“在古代自然形成的民主制內部產生了貴族分子”,“各個小民族[Vlkchen],為了占有最好的土地,也為了掠奪戰利品,進行著不斷的戰爭;以俘虜充作奴隸,已成為公認的制度”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1891年),《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2103頁。阿提卡各部落經由民族(Vlkerschaften或Vlkchen,一度譯為“部族”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陳仲實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第100頁。)“融合為單一的民族[Volk]”,而“雅典普遍適用的民族法[Volksrecht]”則是“摧毀氏族制度的第一步”,此時外部落人、外邦人作為“本民族的同胞(Volksgenossen)”尚未成為雅典公民,而希臘人屬于“起源于同一部落的民族(Vlker)”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1891年),《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108、97頁。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 Werke, Band 21, Dietz Verlag Berlin,1972, S.107, 98.。可見,“民族[Volk ]”其實是馬克思所說“人民”。

雅典、羅馬城邦(雅典國家、羅馬國家),也即古希臘的“英雄時代”、古羅馬的“王政時代”,具有國家(Staat)、民族(Nation)、人民(Volk)三位一體的特點,Nation在古代農耕民族中已經出現,并非僅是現代的產物,從這個意義上說,它不能直接對譯斯大林已經包含現代內涵在內的民族概念。恩格斯指出羅馬帝國內“新民族(Nationen)的要素”到處具備,但是“新出爐的羅馬身分”并不表現“民族性(Nationalitt)”。所謂“新羅馬人”不是一個“民族(Nation)”,即使“一切民族差別都消失了,高盧人、伊比利亞人、利古利亞人、諾里克人都不復存在,他們都變成羅馬人了”。恩格斯專門指出:“商業和工業向來不是統治著各民族(vlker)的羅馬人的事業……商業所得到所保持的東西……僅在帝國東部的希臘部分才有。”顯然,他并不認為西羅馬帝國下的希臘人已經構成一個Nation,更不認為整個古羅馬帝國的人構成一個Nation,各民族(vlker)與帝國的結合不能構成三位一體的存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后中世紀400年間留下的“一個重大的成果”才是“modernen Nationalitt”,正是雅利安族系(Stamm)的德意志人“造成新的國家,培養出新的民族(neue Nationalitten)”以上見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1891年),《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107、118、148、149、155156頁。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 Werke,Band 21, Dietz verlag Berlin,1972,S.107, 117, 142143, 149150.。

馬克思把塔西佗《日耳曼尼亞志》中出現的拉丁詞“nationes”、“natio”分別界定為部落(復數形式)、部落聯盟,認為蘇維匯人分為“一些有比較近的親屬關系的部落,或者就是部落”馬克思:《路易斯·亨·摩爾根〈古代社會〉一書摘要》,《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第567頁。相對于馬克思,恩格斯對蘇維匯人所處的歷史階段有更加明確的界定,與荷馬時代的古希臘人一樣屬于部族(Vlkerschaften)。恩格斯談到凱撒時代實行共同耕作的“一大部分德意志人,即蘇維匯民族(Suevenvolk)”恩格斯:《馬爾克》(1882年),《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69頁。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 Werke, Band 19, Dietz Verlag Berlin,1985,S.318.,談到蘇維匯人和馬可曼尼人屬于不同的民族(Vlkerschaften),談到凱撒描述的蘇維匯人的區間聯盟兵制恩格斯:《法蘭克時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58頁。(每區每年派千人當兵、百區合兵十萬恩格斯:《論德意志人的古代歷史》,《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02頁。,就此而言,已經超出部落聯盟,進入到部落區間聯合階段),談到凱撒之后不久斯特里斯本指出“所有這些〈德意志〉民族(Vlkerschaften)的共同的地方”在于生活方式簡單即辦游牧半農耕便于遷移恩格斯:《論德意志人的古代歷史》,《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03頁。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 Werke, Band 19, Dietz Verlag Berlin,1972,S.430,433.,可見凱撒時代的蘇維匯人處于“民族(Vlkerschaften)”林耀華:《關于“民族”一詞的使用和譯名的問題》,《歷史研究》1963年第2期,第185頁提到恩格斯《德國古代的歷史和語言》(18811882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78、56、62頁三處這一用法。筆者查對原著,發現四處: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 Werke, Band 19, Dietz Verlag Berlin,1972,S.430,433,463,467.的歷史階段。蠻族大遷徙之后,“民族(Volk)就成為一種許多狹小農村公社的聯盟”林耀華:《關于“民族”一詞的使用和譯名的問題》,《歷史研究》1963年第2期,第180頁提到恩格斯《德國古代的歷史和語言》(18811882年),第7071頁這一用法。恩格斯《法蘭克時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58頁)譯為:“民族(Volk)就融化在小的農村公社的聯盟之中……由于民族[Volk]是由這類清一色的小公社組成的,因而……剝削它們的國家政權,便成為民族[Nation]繼續生存的條件了?!?Karl Marx/Friedrich Engels Werke, Band 19, Dietz Verlag Berlin,1972,S.475,顯示[Volk]原文寫作Volks,Nation在第474頁被恩格斯限定為deutschen Nation即德意志民族這一現代民族層級使用。,但是有礙于這一“地域局限性”,它尚未完成“向民族(Nation)的過渡”廣松涉編注:《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彭曦譯,張一兵審定,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92、264頁。馬克思、恩格斯由此揭示了古代民族的演進路線:部落(Stamm或nationes)——部落聯盟(natio)——部落聯合或部族(Vlkerschaften或Vlkchen)——民族(Nation)。

再說“現代民族”(modernen Nationen)的路線。

馬克思明確指出:“現代的資產階級社會(moderne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產生于18世紀”馬克思:《對民主主義者萊茵區域委員會的審判》(1849年),《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92頁。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 Werke,Band 6, Dietz verlag Berlin,1972,S.244,245.,這里所謂“資產階級社會”其實是《德意志意識形態》所說“市民社會”,“它對外作為民族(Nationalitt)希望得到認可”廣松涉編注:《文獻學語境中的〈德意志意識形態〉》,第146、318頁。,也就是說,資產階級社會本身就是現代產物,市民社會只有以“現代”修飾才表示這一現代含義,一如民族(Nation)與現代民族(modernen Nation)的區分。

恩格斯明確說南方斯拉夫運動的領導者們的“民族(Nationen)平等”口號是胡說恩格斯:《匈牙利的斗爭》(1849年),《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第202、201頁。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 Werke,Band 6, Dietz verlag Berlin,1972,S.173.。恩格斯之所以這么說,在于這些領導人是誤把nationality當作Nationen了,后者才有民族自決、獨立建國的能力。1866年恩格斯的英文著作顯示,在批判由俄國發明而為路易·波拿巴所宣揚的所謂“民族原則”時,就是在這個意義上使用民族(nationality)概念的:“每一個民族(nationality)都應當是自己的命運的主宰;任何一個民族(nationality)的每一個單獨部分都應當被允許與自己的偉大祖國合并”恩格斯:《工人階級同波蘭有什么關系?》(1866年),《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75頁。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 Gesamtausgabe(MEGA), I/20, Akademie Verlag, 2003 , S.194,198199.。

恩格斯明確揭示了現代民族的演進路線:部落——部落聯盟——Nationalitten——Nation。他把語族作為中世紀以來從“現代的民族(modernen Nationalitten)”向“民族(Nation)發展”進而建立民族國家(Nationale Staaten)的一定基礎,蘇格蘭和法國的克爾特都只被看做前一種民族而不是后一種民族恩格斯:《論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國家的產生》(188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編:《馬克思恩格斯論民族問題》下冊,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年,第819頁。《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451452頁。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 Werke,Band 21, Dietz verlag Berlin,1972,S.395396.恩格斯《工人階級同波蘭有什么關系?》(1866年)顯示了恩格斯本人的英文用詞與俄文翻譯的對應關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171、175頁)。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 Gesamtausgabe(MEGA), I/20, Akademie Verlag, 2003 , S.194,198199.,從而呈現了從“現代的民族(Nationalitten)”向“民族(Nation)發展”這一現代民族國家(Nationale Staaten)的發展軌跡。對這一發展軌跡,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說得更為明確:“從15世紀下半葉開始”,“王權依靠市民打敗封建貴族”,建立了“以民族[Nationalitt]為基礎的君主國”,現代民族(modernen Nationen)“就在這種君主國里發展起來”恩格斯:《自然辯證法》,《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1頁。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 Werke,Band 20, Dietz verlag Berlin,1972,S.311312.。蘇格蘭的蓋爾人和法國的布列塔尼人作為斯圖亞特王朝、波旁王朝的支柱恩格斯:《匈牙利的斗爭》(1849年),《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第202203頁。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 Werke,Band 6, Dietz verlag Berlin,1972,S.172.,正是英文nationality、德文Nationalitt。可見,Nationalitt本身已經不是封建中世紀而是近代(15001800年)的事物了。

斯大林《馬克思主義和語言學問題》指出:“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封建割據的消滅和民族市場的形成,民族(народность,一度譯為‘部族林耀華:《關于“民族”一詞的使用和譯名的問題》,《歷史研究》1963年第2期,第187頁。說明引自斯大林:《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學問題》,李立三等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10頁。斯大林:《馬克思主義和語言學問題》,《斯大林選集》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507頁。,王鵬林主張恢復王鵬林:《斯大林民族學著作中的народность中文譯法考辨》,《中國社會科學》1983年第5期。)就發展為民族(нация)”斯大林:《馬克思主義和語言學問題》(195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編:《斯大林論民族問題》,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年,第440頁。斯大林《馬克思主義和語言學問題》(《斯大林文集(19341952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53頁)譯者指出:“斯大林在本文中把народности一詞用來專指出生于部落之后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人們共同體,把нация一詞用來專指資本主義上升時期和這個時期以后的人們共同體?!边@一譯者說明實際上排除了古代三位一體的民族(Nation)可以成立這一馬克思的界定。,народность作為部落之后出現的部族,即使到了查理曼帝國的封建統治階段,也沒有發展成專制君主之基礎的национадьность。在列寧看來,民族自決的主體不是народы和нация,而是национадьность,對此林耀華只是列舉出這一用詞現象但是并未說明其原因林耀華:《關于“民族”一詞的使用和譯名的問題》,《歷史研究》1963年第2期。也許正是基于列寧的這一認識,蘇聯民族院得以命名,按照斯大林的設想,作為蘇聯兩院制之一的民族院要由各民族(национадьность)、各部族(народи)、各部落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編:《斯大林論民族問題》,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年,第243頁。的代表組成。在西歐,民族、國家兩者大致同時產生,與“民族(национадьныǔ,是нация的形容詞林耀華:《關于“民族”一詞的使用和譯名的問題》,《歷史研究》1963年第2期。,與之不同,национадьные是национадьность的形容詞楊須愛:《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民族”概念及其語境考辨——兼論“民族”概念的漢譯及中國化》,《民族研究》2017年第5期。)國家”產生的這一路徑不同,斯大林把東歐的國家形式界定為國家先于民族產生的“多民族的國家”,指出:“當西歐各民族發展成國家的時候,東歐卻形成了多民族的國家,即由幾個民族組成的國家。奧匈帝國和俄國就是這樣的國家。”斯大林:《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斯大林全集》第2卷,北京:民族出版社,1953年,第301頁。其中“多民族的國家”之“民族”用詞是национадьности,與Nationalitten一致。由此可見,национадьности包括народы與нация兩者,是從空間的并存維度說的,不是說兩者之間并不存在歷史的演進關系林耀華:《關于“民族”一詞的使用和譯名的問題》,《歷史研究》1963年第2期。也就是說,無論是народы、народность(俄國本土詞),還是национадьность(法語借用詞該詞由法國大革命用詞轉借而來,源自拉丁文Natio(林耀華:《關于“民族”一詞的使用和譯名的問題》,《歷史研究》1963年第2期,第181、184頁)。),都可以被譯為有別于部落、民族的“部族”字眼,三者具有內在的一致性。

由上可知,德文modernen Nationen=俄文нация=英文nation,也就是說,德文必須以標志時代的“現代”限定,而英文、俄文“現代”已經內涵其中。無論是古代民族的演進路線:部落(Stamm)——部落聯盟(natio)——部落聯合或部族(Vlkerschaften或Vlkchen)——民族(Nation),還是現代民族的演進路線:部落——部落聯盟——部落聯合或部族(modernen Nationalitten)——現代民族(modernen Nation),都體現為民族學研究對象的五形態演進:氏族——部落——部落聯盟——部族——民族。

西歐游牧部族的大遷徙極大地沖擊了農業民族,造成古代民族、現代民族的中世紀中斷。與此不同,東方中國保持了延續性,這種獨特性,馬克思、恩格斯并未給予說明。在筆者看來,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觀涵蓋了古代、現代兩個時段,可以更為合理地透視“中華民族”的百年學術建構史。在西歐,古代民族,例如雅典人,中斷了,無法接續中世紀以后游牧起源的現代民族;但在東方中國,漢人這個核心并未因為游牧部族的沖擊而中斷,更多具有統一多民族國家特點的多元一體中華民族,正體現了這兩條脈絡的結合。

二、馬克思、恩格斯民族觀與斯大林民族定義的異同

1913年,列寧寫作《關于民族問題的批評意見》,使用了“現代民族”(совреmенная нация)這一名詞林耀華:《關于“民族”一詞的使用和譯名的問題》,《歷史研究》1963年第2期。在列寧授意下,斯大林于同年寫作《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其中提出了著名的“民族”定義,即以語言、地域、經濟、文化“四要素”界定民族(нация),還特別說明:民族(нация)作為資本主義上升時代的歷史范疇,而部落作為民族學(Этнографической)林耀華《關于“民族”一詞的使用和譯名的問題》(《歷史研究》1963年第2期)談到斯大林該文“民族學”的俄文寫法。郝時遠《前蘇聯俄羅斯民族學理論中的“民族”(этнос)(上)》(《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論及湯正方于1980年代初提出,俄文этнос翻譯為中文的“族體”,蘇聯的民族學(Этнография和Этнология)翻譯為“族類學”或“族體學”。郝時遠承認前者,但是堅持認為“無論是蘇聯民族學還是中國民族學,其研究的對象既非種族也非那些屬于非穩定的、暫時性的群體,而是形成民族的那些歷史共同體,所以作為學科名稱譯為‘民族學是適宜的”。范疇,兩者不能混淆。斯大林:《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191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編:《斯大林論民族問題》,第32、33頁。可見,斯大林的民族學概念并非以他界定的“民族”為詞根,當另有詞源(后文通過對費孝通認為難以翻譯的乃師概念考訂,應為希臘文)。而這一時代限定則保持了與恩格斯“現代民族(modernen Nationen)”范疇的一致性,不過后來卻在不知不覺中淡化了這一時代限定,出于政治考慮把游牧部族也納入其中,而且民族概念在實踐上局限于加盟共和國、自治共和國的命名民族,沒有聯邦層級的概念,由此出現了在理論上無法與恩格斯“現代民族(modernen Nationen)”對等的困境。

第一,民族的時代錯位。對于俄國的游牧部落,斯大林把它們界定為“部族”,并且作為一種民族類型看待。無論是“保存著游牧經濟和父權制氏族生活方式”斯大林:《論黨在民族問題方面的當前任務》(192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編:《斯大林論民族問題》,第176頁。的吉爾吉斯人,還是“同西藏和中國接壤的卡爾梅克人”這樣的“東部邊疆地區”的各個部族(народности),俄國十月革命之前,基于“東部邊疆地區”的這些部族“對于革命是極其重要的”,其重要性甚至被認為超過烏克蘭斯大林:《俄共(布)第十二次代表大會(摘錄)》(192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編:《斯大林論民族問題》,第255頁。,這樣在無形之中,革命放大、提高了一部分邊疆部族的既有地位——從“部族”提升為“民族”。這一提升,在政治正確成為主導思潮的后現代的歐美國家比較普遍。

第二,斯大林的四要素論其實是五要素論,國家組織要素不可或缺。對在民族定義四要素中是否可以加入“民族國家”要素,斯大林1929年曾有一個否定性答復。針對“加盟共和國加入蘇聯后就不再是民族了,所以應該在民族定義的四要素中增加第五個要素”(即“具有自己單獨的民族國家”,否則“就沒有而且不可能有民族”)的觀點,斯大林指出,這一觀點存在邏輯問題:烏克蘭人在沙俄統治下不是民族,烏克蘭人建立了蘇維埃共和國后成為民族,烏克蘭蘇維埃共和國加入蘇聯后烏克蘭人又不再是民族。顯然,在斯大林看來,被沙俄帝國吞并的異民族,比如烏克蘭,雖然沒有自己的獨立國家,但仍然是一個民族(нация)。類似的還有韃靼、亞美尼亞、格魯吉亞等斯大林:《民族問題和列寧主義》(192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編:《斯大林論民族問題》,第393394頁。這些民族(нация)之所以成為民族,在于它們是“資產階級民族”,只是由于它們不夠強大而被沙俄帝國征服和吞并統一在一個大帝國中,而它們的“共同語言”是各自“民眾的口頭語言,而不是官場的文牘語言”斯大林:《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斯大林選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62頁。

按照斯大林的四要素定義,即使排除了“單獨的民族國家”(政治獨立)作為第五要素,也難說可以排除民族組織性即民族國家組織本身——《共產黨宣言》所謂“政府”——作為第五要素。斯大林民族定義的邏輯悖論恰恰在于,他反對把“單獨的民族國家”作為第五要素,但是又承認沙皇俄國資產階級民族“國家制度的萌芽”斯大林:《論黨在民族問題方面的當前任務》(192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編:《斯大林論民族問題》,第176頁。乃至“政治上最為發展的德意志人”、“最能適應國家組織性的”馬扎爾人、“強大而有組織的(俄羅斯)貴族軍事官僚”斯大林:《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191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編:《斯大林論民族問題》,第34頁。所表現出來的民族組織性要素,而在作為民族國家典范的英、法、德三國更是不能排除此組織要素。

從馬克思民族觀來看斯大林的民族定義和民族實踐不難發現,斯大林民族定義排除了國家獨立作為要素,但是并不意味著排除國家組織作為要素,蘇聯實際上成了眾多單一民族國家的孵化器。這顯然是費孝通1939年以蘇聯、瑤族為例,強調“‘民族單位”“族團”——1988年使用的“民族集團”概念也是民族的次級概念與1939年把“族團”作為內婚制“民族單位”不同,在刊發于《北京大學學報》1989 年第4期的《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另參見《費孝通文集》第11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年)一文中,費孝通似乎傾向于至少在上下兩級意義上區分“民族”(族團、民族集團)、“民族集團”,都是描述性概念,難以定性分析,“華夏族團”應該就是民族史學界一般所謂“華夏族”。例如,《費孝通文集》第11卷第381、386頁指出,民族集團是兩個層次的概念,既是華夏族的次級單位,也是華夏族本身;第389、403頁所說“華夏族團”應該是后一層級的概念,東夷“包含著不同的族團”,作為東夷一部分的商人和作為西羌一部分的周人融合而成華夏族團;第416頁指出56個民族都有次級的“民族集團”?!诿褡宓幕鶎咏嬕饬x所無法解釋的,也難以揭示梁啟超、顧頡剛以英國為例闡發一個中華國民、一個中華民族這類命題的合理內核。無論是梁啟超對“民族”概念的引進、對“中華民族”概念的合成,還是顧頡剛、費孝通對中華民族“理論”的有意識建構,都有學理本源,只有回到基本要素的層級,才能厘清“民族”概念的界定難題。

三、“中華民族”百年學術建構史再檢視

以梁啟超、顧頡剛、費孝通的學術建構為線索,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是,在馬克思民族觀的視閾下,把三位學人基于不同學術淵源——依次是德國政治學家伯倫知理、美國民族學家柏哲士“居住在同一地域的同種的人群”顧頡剛:《續論“中華民族是一個”:答費孝通先生(續)》,馬戎:《“中華民族是一個”——圍繞1939年這一議題的大討論》,第93頁;《續論“民族”的意義和中國邊疆問題》,《顧頡剛全集·寶樹園文存》卷四,第124頁。、俄國人類學家史祿國——的民族概念作要素還原處理,具體展現他們對“中華民族”建構的切實推進所在,尚缺乏探討。

在顧頡剛看來,歐美學者有舊的、新的兩種民族學說,舊的民族學說強調血統,新的民族學說強調意識,孫中山依據前者形成民族五要素說(血統、生活、語言、宗教、風俗習慣),顧頡剛依據后者對孫中山的國族思想——大民族主義提出學理解釋,尤其是高度認同孫中山對此的原因說明——“中國自秦漢而后都是一個民族造成一個國家”——并提供了歷史學論證。1940年,翦伯贊恪守斯大林的民族定義,認為孫中山時代中華民族才形成,顯然與孫中山自己的認識不同,卻認為顧頡剛反對孫中山的五要素論翦伯贊:《論中華民族與民族主義——讀顧頡剛〈續論中華民族是一個〉以后》(重慶《中蘇文化》第6卷第1期,1940年4月5日),馬戎:《“中華民族是一個”——圍繞1939年這一議題的大討論》,第55頁。,這里的邏輯悖論即在于對民族的要素以及各要素的重要程度存在分歧。現在沒有資料顯示顧頡剛看到過翦伯贊此文,僅就顧頡剛在論辯之后的論文重新修改來看,對于他所依據的歐美學者關于民族要素新解釋的整段話,他作了較大刪改,刪除了“一種新的民族學說已經取代了舊的民族學說”的說法,并且隱去了杜爾凱姆等新民族學說代表學者的名字,卻保留了他關于柏哲士民族二要素(地域、同種)的論述文字顧頡剛:《續論“中華民族是一個”:答費孝通先生(續)》,馬戎:《“中華民族是一個”——圍繞1939年這一議題的大討論》,第9395頁;《續論“民族”的意義和中國邊疆問題》,《顧頡剛全集·寶樹園文存》卷四,第124126頁。,最起碼顯示他對此種民族觀的批評是有限度的。翦伯贊認為顧頡剛“把‘國家的組織作為造成民族的因素之一”“非??尚Α?,進而根據斯大林四要素的時代前提指出,顧頡剛所說中華民族形成于秦漢不能成立,秦統一后仍是“部族的國家”,不是“民族的國家”,“秦代雖然建立了統一的國家,并沒有形成統一的民族,其他的種族只能說是當作被征服的種族,甚至說是氏族放在秦代的統治之下”翦伯贊:《論中華民族與民族主義——讀顧頡剛〈續論中華民族是一個〉以后》,馬戎:《“中華民族是一個”——圍繞1939年這一議題的大討論》,第145頁。翦伯贊把國家劃分為古代國家(古代希臘羅馬的國家)、封建國家、近代資本主義國家三種類型,否認民族在古希臘城邦比如雅典的存在,顯然沒有注意到馬克思對此的肯定論述。與翦伯贊恪守斯大林民族定義不同,1954年范文瀾根據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經驗,認為“產生于帝國主義時代的中國資產階級”軟弱,“不可能形成資產階級的民族”范文瀾:《試論中國自秦漢時成為統一國家的成因》,《歷史研究》1954年第3期。,從歷史學角度打破了斯大林民族定義的時代限定。

就中國而言,斯大林的нации是否就是nation?在鴉片戰爭開啟近代之后的清末,這一問題通過梁啟超把nation譯為“民族”并且創造了“中華民族”這一合成詞而獲得了第一次的學術解決。1939年通過“中華民族是一個”的爭論,獲得了第二次的學術解決。新中國建立之初,開始進行民族識別(identification of nationality肖家成編:《英漢·漢英民族學術語》,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400頁。)工作,最終認定為56個民族。與之一致,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作為主管少數民族事務的機關,其對“民族”字眼的翻譯對應的也是“nationality”而非“nation”。1953年,毛澤東在中共中央討論《關于過去幾年內黨在少數民族中進行工作的重要經驗總結》時強調:“科學的分析是可以的,但政治上不要去區分哪個是民族,哪個是部族或部落。”參見江流:《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中華民族論》,《馬克思主義研究》2011年第6期。政治與科學分開,意思是很明確的,由此開啟了第三次的學術解決。

馬克思、恩格斯著作漢譯的難度,為解決這一問題造成了一定障礙。在1960年代把народность漢譯“部族”取消之后,進一步增加了不能準確對應的問題,鑒于有學者主張改譯“族體”流行不廣,而且容易理解為“族類共同體”這一一般概念,為了與中國近代既有學術傳承銜接,恢復原譯恐怕更好。在此筆者主張把Volk、Vlkerschaft、Nationalitt、Nation四個詞分別譯為人民(強調人群或族群意義,可以簡稱“人”)、原始部族(由部落聯合而成)、現代部族(打破封建貴族割據而成的君主制基礎)、民族(強調民族整體或凝聚核心的意義)。根據這一標準,可以形成如下五點基本認識。

(一)對英國民族的認知,與恩格斯比較,梁啟超、顧頡剛的認識都有合理內核。

恩格斯把蘇格蘭高地的蓋爾人(the Highland Gaels)和威爾士人都稱為nationality,而不是像英格蘭人那樣稱為nation,盡管把三者都稱為peoples恩格斯:《工人階級同波蘭有什么關系?》(1866年),《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175頁。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 Gesamtausgabe(MEGA), I/20, Akademie Verlag, 2003 , S.199.。這就意味著,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是由一個民族三個nationality組成的民族國家,屬于“一民族配多部族”的模式。

梁啟超1923年《中國歷史上民族之研究》一開始就把條頓種族與斯拉夫種族并提,前者分為英、德等民族,后者分為俄、塞等民族梁啟超:《中國歷史上民族之研究》(1923年),梁啟超:《飲冰室文集點?!返?集,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211頁。這里采取的是區分種族與民族的論述角度,但是從分類學中西對應的角度看恩格斯《工人階級同波蘭有什么關系?》(1866年,《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171頁)顯示了恩格斯本人的英文用詞people、nationality、nation以及德文用詞Volk、Nationalitt、Nation與俄文翻譯народ、нациoнадьность、нация的對應關系。第175176頁指出:“歐洲沒有一個國家不是一個政府管轄好幾個不同的民族(nationalities)。蘇格蘭山區的克爾特人和威爾士人,按其民族(nationality)來說,無疑地有別于英格蘭人,然而,誰也不把這些早已消失了的民族(peoples)的殘余叫做民族,同樣,誰也不會把法國布列塔尼的克爾特居民叫做民族。此外,沒有一條國家分界線是與民族(nationalities)的自然分界線,即語言的分界線相吻合的?!@種情況最終會帶來不小的好處:政治上形成的不同的民族往往包含有某些異族成分,這些異族成分同它們的鄰人建立聯系,使過于單一的民族性格具有多樣性?!?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 Gesamtausgabe(MEGA), I/20, Akademie Verlag, 2003, S.194,198199.在恩格斯看來,“歐洲沒有一個國家不是一個政府管轄好幾個不同的民族(nationalities)”,易言之,歐洲國家都是多民族國家(nationalitiesstate),這恐怕要改寫某些人基于“單一民族、單一國家”理論對歐洲國家的想象。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按照恩格斯的思路,“多民族國家”自然可以與nationalitiesstate對譯。,梁啟超所謂“斯拉夫種族”在恩格斯看來只是“斯拉夫民族(peoples)”,“俄國民族(people)”的漢譯名目下說的其實應是“俄國人民”恩格斯:《工人階級同波蘭有什么關系?》(1866年),《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177、171頁。梁啟超所舉“民族化合之例”,一個是“合中華民族、苗族、羌族、匈奴、東胡乃至其他諸異族而成”的“中華國民”,另一個是“合那曼族、撒克遜族、盎格魯族而成”的英格蘭人梁啟超:《歷史上中華國民事業之成敗及今后革進之機運》(1920),梁啟超:《飲冰室文集點?!返?集,第3240、3241頁。顧頡剛也認為“英人乃是塞爾特、羅氏(馬)、盎格羅、薩克森、究特、丹麥人、腦曼人以及其他小種族相混合的子孫”顧頡剛:《續論“中華民族是一個”:答費孝通先生(續)》,馬戎:《“中華民族是一個”——圍繞1939年這一議題的大討論》,第93頁;《續論“民族”的意義和中國邊疆問題》,《顧頡剛全集·寶樹園文存》卷四,第124頁。,盎格羅、薩克森、腦曼人就是梁啟超列舉的三種,現在通譯盎格魯、薩克遜、諾曼人。之所以說顧頡剛與恩格斯一致即在于塞爾特(Celtic)現譯克爾特,屬于恩格斯所說蓋爾人,是nationality。

相對于“最適當的中華民族之名”,1939年顧頡剛主張“舍棄以前不合理的‘漢人的稱呼”顧頡剛:《中華民族是一個》,馬戎:《“中華民族是一個”——圍繞1939年這一議題的大討論》,第37頁。1939年5月8日《續論“中華民族是一個”:答費孝通先生》把“部族”置于“中華民族”之下,提出了一個民族配幾個部族(蒙、藏、纏回)的結構論。他指出:“漢人的文化雖有一個傳統,卻也是無數文化體質的雜糅,他們為了具有團結的情緒和共同的意識,就成了拆不開的團體了。再想蒙、藏、纏回,知道他們都是部族。漢人體質中已有了許多蒙、藏、纏回的血液,現在的蒙、藏、纏回則是同化未盡的,然而即此同化未盡的也是日在同化的過程之中,將來交通方便,往來頻繁以后,必有完全同化的一天。至于現在雖沒有完全同化,然而一民族中可以包含許多部族,我們當然同列于中華民族而無疑。”顧頡剛:《續論“中華民族是一個”:答費孝通先生》,馬戎:《“中華民族是一個”——圍繞1939年這一議題的大討論》,第76頁。在后來該文的修改重刊文中,增補說蒙、藏、纏回“應當就其盟旗部落的組織喚作‘部族”顧頡剛:《我為什么要寫“中華民族”是一個》,《顧頡剛全集·寶樹園文存》卷四,第113頁。與該文不同,1939年5月29日《續論“中華民族是一個”:答費孝通先生(續)》把滿蒙回藏苗等等作為“種族”看待,尚未達到漢人所處的nationhood這一歷史階段,也就是說在“中華民族”的目標和方向之下,中華民族的先進者(漢人達到一個nationhood,成為一個nation)與后進者(滿蒙回藏苗等等作為種族)并存。他指出:“漢人的成為一族,在血統上有根據嗎?如果有根據,可以證明它是一個純粹的血統,那么它也只是一個種族而不是民族。如果研究的結果,它并不是一個純粹的血統,而是已含滿蒙回藏苗……的血液的,那么它就是一個民族而不是種族。它是什么民族?是中華民族,是中華民族之先進者,而現存的滿蒙回藏苗……便是中華民族之后進者。他們既是中華民族之后進者,那么在他們和外邊隔絕的時候,只能稱之為種族而不能稱之為民族,因為他們尚沒有達到一個nationhood,就不能成為一個nation。他們如要取得nation的資格,惟有參加到中華民族之內。既參加在中華民族之內,則中華民族只有一個?!鳖欘R剛:《續論“中華民族是一個”:答費孝通先生(續)》,馬戎:《“中華民族是一個”——圍繞1939年這一議題的大討論》,第97頁。從具體論述來看,他意在區分民族與非民族。

按照恩格斯的界定,英國人中的英格蘭人才是nation,蘇格蘭人、威爾士人則不是。梁啟超的貢獻在于通過對比同樣揭示出這一歷史真相,指出中華民族(炎黃子孫)是本部所謂“中國民族”的歷史源頭和凝聚核心,是英格蘭人那樣的nation,中華國民則是英國人那樣的包括漢族和少數民族的大民族概念。顧頡剛的貢獻在于,不僅從生成論的角度,把英國人、法國人、美利堅民族、中華民族都視為一個民族,指出它們均由多個種族形成(在中國商周是不同種族)顧頡剛:《續論“民族”的意義和中國邊疆問題》《我為什么要寫“中華民族”是一個》,《顧頡剛全集·寶樹園文存》卷四,第124、110頁。,而且從結構論角度,指出“一民族中可以包含不少的部族”顧頡剛:《我為什么要寫“中華民族”是一個》,《顧頡剛全集·寶樹園文存》卷四,第113頁。盡管梁啟超在與英格蘭人對等的意義上看待的“中華民族”恰恰就是顧頡剛意義上的“一民族”,但是顧頡剛并沒有從結構論的角度揭示出英格蘭人才是英國人中那唯一的“一個民族(nation)”,其貢獻側重于從生成論的角度揭示出秦漢人作為古代民族(nation)、中國民族作為漢化民族、中華民族作為全稱民族的歷時性內在聯系。

(二)學科之于學術的影響,學人一般缺乏自覺意識;不過,對于學術與政治的關系,即使宣稱謹守前者,也難免外溢于后者。

就中華民族研究而言,梁啟超1905年《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一開始就明言區分學術與政論,指出:“(一)中國主族,即所謂炎、黃遺胄者……(二)本論所研究者,屬于學術范圍,不屬于政論范圍。故主權上主族客族之嬗代,不置論焉,惟刺取其有影響于各族之進化、退化、合并、遷徙者論之?!绷簡⒊骸讹嫳椅募c校》第3集,第1678頁。梁啟超所謂在主權上區分主族、客族,應該是區分統治民族與被統治民族的意思,他與費孝通都把滿洲視同鮮卑、女真那樣的“他族征服我族,經若干歲月之后,遂變為文化上之被征服者”類型,屬于主體的我族憑借“主干的文化系”同化作為客體的他族梁啟超:《飲冰室文集點?!返?集,第3230頁。,他們秉持的是同樣的民族史學科標準,這樣就把政論強調的政治主權問題即統治民族與被統治民族作為政治本身排除于考察之外了。

顧頡剛自言他與費孝通的爭論屬于“政治教育”與“純粹學術”之爭,其實他們都各有學術依據,他用“族類”顧頡剛:《顧頡剛文集》第一冊序錄(1944年),《顧頡剛全集·寶樹園文存》卷四,第14頁。這一傳統概念取代論辯時所用的“種族”、“部族”、“小部族”、“民族”,顯示了更大的包容性,也更為準確。他稱“漢人受了五胡的壓迫”“逃到南方”,“許多南方部族也就并入漢人的隊伍”,而“漸漸衰老的中國民族”由于新種族、新文化的加入、混合表現出“返老還童的新氣象”顧頡剛:《續論“中華民族是一個”:答費孝通先生》,馬戎:《“中華民族是一個”——圍繞1939年這一議題的大討論》,第7475頁。歷史上,“中國民族”這一返老還童的邏輯不斷重復,可以認為,在顧頡剛看來,相對于作為“五族共和”之一的漢人來說,苗人、瑤人可以視為漢人本部十八省大環境內的“部族”。

與顧頡剛不同,民族學者吳文藻認為,對于“五族共和”來說,費孝通、王同惠所研究的花籃瑤等等西南族團(這一界定顯然大于王同惠把花籃瑤區分為五個族團的說明,容易造成理論混亂)、土著民族是被棄之度外的費孝通、王同惠:《花籃瑤社會組織》(1935),費孝通:《六上瑤山》,北京:群言出版社,2015年,吳文藻《導言》第142頁。,這或許有助于揭示瑤人、瑤族何以成為民族學的研究對象。費孝通1991年提出把蒙古人納入不同層次的“凝聚核心”費孝通:《在川黔毗鄰地民委協作會第四屆年會上的講話》,《民族社會學研究通訊》1991年第49期;潘乃谷:《費孝通講“武陵行”的研究思路》,《民族社會學研究通訊》2008年第49期。費孝通指出:“我把中華民族的核心群體叫做‘凝聚核心。中華民族的發展進程就是圍繞著這個核心展開的,許多群體都參與了這個‘凝聚核心的發展過程,包括了漢人、蒙古人在內,有的進入了這個核心,有的附著在這個核心之上,形成不同的層次。以‘核心開展的分分合合的過程,包括各民族自身的形成都是如此發展的,連漢族的形成也不例外。凝聚是一個過程(Process),它在過程當中逐步構成了不同層次的差序?!?,被認為是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提出的以漢人為“凝聚核心”的觀點的修訂和補充馬戎:《費孝通先生的民族問題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16年第4期。這里遺留的問題在于,費孝通的這一修訂是否意味著民族史學科要發生梁啟超所謂“主權上主族客族之嬗代”這一國家主義的政治學轉向,才便于從歷史坐標上定位其進入核心的時點,比如蒙古在元代、滿洲在清代。

顧頡剛與費孝通在民族問題上的共識在于“一民族多種族”的結構。費孝通總結顧頡剛民族概念的運用后指出:“先生以民族指在同一政府之下,在同一國家疆宇之內,有共同利害,有團結情緒的一輩人民。在‘民族之內部可以有語言、文化、宗教、血統不同‘種族的存在?!辟M孝通:《關于民族問題的討論》,《顧頡剛全集·寶樹園文存》卷四,第135頁。區別僅僅在于,在“一體多元”的費孝通框架下,“民族”被替換為“中華民族”,“種族”被替換為“民族”。

(三)1939年顧頡剛、費孝通分別以“文化集團”“團體”為基本概念展開的學術論辯,需要回到民族要素層面認清其異同。

學界一般認為“民族”概念是從日本引進的,對譯nation,而梁啟超于1899年在《東籍月旦》一文最早使用“民族”一詞、于1902年《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最早使用“中華民族”“立于五洲中之最大國者,誰乎?我中華也。人口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誰乎?我中華也。四千余年之歷史未嘗中斷者誰乎?我中華也。我中華有四百兆人公用之語言文字,世界莫及……于戲!美哉我國!于戲!偉大哉我國民!”“齊,海國也。上古時代,我中華民族之有海思想者厥惟齊,故于其間產生兩種觀念焉,一曰國家觀,二曰世界觀?!币娏簡⒊骸墩撝袊鴮W術思想變遷之大勢》(1902年),梁啟超:《飲冰室文集點校》第1集,第215、228頁。一詞,而1903年初他訪美之后有一個國家主義轉向鄭師渠:《梁啟超的中華民族精神論》,鄭大華、鄒小站主編:《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主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第135頁。張灝:《梁啟超與中國思想的過渡》,崔志平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69170頁。章永樂:《舊邦新造:19111917》,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90頁。其實,1903年梁啟超的國家主義轉向主要表現在民族方面,由1902年致書乃師康有為所言“所以喚起民族精神者,勢不得不攻滿洲”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86頁。即“攻滿”轉變為合滿,具體來說,就是區分小民族、大民族或者小民族主義、大民族主義,前者在1905年尚被認為僅僅包括漢人、漢族“今之中華民族,即普通俗稱所謂漢族者。”見梁啟超:《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1905年),梁啟超:《飲冰室文集點?!罚?678頁。,后者則“合漢,合滿,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組成一大民族”梁啟超:《政治學大家伯倫知理之學說》(1903年),張品興主編:《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1070頁。,因應的是國家瓜分危機。不過,梁啟超的大民族是中華國民,他把滿洲人(旗人)劃入“中華民族”而把蒙古人排除在外,其標準是文化尤其是民族意識:“血緣,語言,信仰,皆為民族成立之有力條件,然斷不能以此三者之分野,徑指為民族之分野。民族成立之唯一的要素,在‘民族意識之發現與確立。何謂民族意識?謂對他而自覺為我?!绷簡⒊骸吨袊鴼v史上民族之研究》(原題《中華民族之成分》,1923年4月發表于《史地叢刊》第2卷2、3號),梁啟超:《飲冰室文集點?!返?集,第3211頁。與梁啟超的文化標準類似,顧頡剛在民族之下區分三大“文化集團”,分別是漢文化集團(漢、滿)、藏文化集團(藏、蒙)、回文化集團(纏回、漢回)顧頡剛:《中華民族是一個》,馬戎:《“中華民族是一個”——圍繞1939年這一議題的大討論》,第39頁。其漢文化集團,其實就是梁啟超1923年所認為的延及滿洲人(旗人)的“中華民族”梁啟超:《中國歷史上民族之研究》,梁啟超:《飲冰室文集點?!返?集,第3211頁。

費孝通1939年針對“民族”的混亂用法,建議在討論問題時把它轉換為“政治團體”“語言團體”“文化團體”“體質團體”——也就是“某某團體”的直接表達形式,并且在自己的書信中基本實行了這一方法,他把顧頡剛關于“中華民族是一個”的命題還原為“政治團體是一個”,并且表示“這句話說來似乎很沒有力”費孝通:《關于民族問題的討論》,《顧頡剛全集·寶樹園文存》卷四,第135頁。作為回應,顧頡剛表示“民族就是一個有團結情緒的人民團體”,“為了具有團結的情緒和共同的意識,就成了拆不開的團體了”,這樣的團體不限于“政治上的統一”(政治團體),還在于“心理上的統一”(心理團體)顧頡剛:《續論“中華民族是一個”:答費孝通先生》,馬戎:《“中華民族是一個”——圍繞1939年這一議題的大討論》,第76、79頁。費孝通的質疑在當時難以形成有力詰難,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概念界定不清。具體來說就是,他不僅把政治團體等同于state,又把顧頡剛意義上的中華民族(nation)同樣等同于政治團體,這樣他提出的state與nation的二分法費孝通:《關于民族問題的討論》,《顧頡剛全集·寶樹園文存》卷四,第135頁。就被他不自覺地混同起來。問題的實質在于,“某某團體”的歸納其實是建立在民族不同要素基礎之上的,“語言團體”“文化團體”“體質團體”三種團體不是分立的,對于費孝通來說,語言、文化、體質團體已是民族,對于顧頡剛來說,語言、文化、體質、政治、心理團體才是民族。與斯大林的四要素論(“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費孝通:《簡述我的民族研究經歷和思考》(1996年),《費孝通文集》第14卷,第92頁。)相比,費孝通認為史祿國的“民族定義基本上是相同的,就是少了共同地域和共同經濟兩個要素”費孝通:《人不知而不慍——緬懷史祿國老師》(1994年),《費孝通文集》第13卷,第84頁。

這里需要解釋的問題是,費孝通1996年自言早在1935年就去大瑤山調查“瑤族的體質和社會組織”費孝通:《簡述我的民族研究經歷和思考》(1996年),《費孝通文集》第14卷,第88頁。,并把其社會組織稱為“石牌組織”,為什么作為民族的要素沒有“社會組織”一項?吳文藻在《花籃瑤社會組織》之《導言》中有一個說明,即社會學家把“社會組織”等同于“社會文化”,物質文化、象征文化(語言文字)、社會組織、精神文化作為文化(或生活方式),是社區三要素(人民、地域、文化)之一費孝通、王同惠:《花籃瑤社會組織》(1935),費孝通:《六上瑤山》,吳文藻《導言》第137138頁。這或許可以解釋社會組織何以不能成為民族的要素,因為在社會學中它屬于文化范疇。與之不同,顧頡剛的文化范疇集中體現為生活方式方面的物質文化:樂器、坐臥用具、騎乘車馬、衣裳、明器、胭脂顧頡剛:《中華民族是一個》,《顧頡剛全集·寶樹園文存》卷四,第9697頁。可見,費孝通的民族定義實際上并未排除社會組織的內涵。

費孝通于1935年與妻子王同惠同赴廣西大瑤山調研,王同惠指出在漢瑤互不相擾的很長時期內瑤人社會無異于“獨立王國”,石牌組織作為當地的一種議事、自衛組織,由每村公舉2名瑤頭組成,“瑤王”作為大團總既沒有特權又沒有仆役,其最高權力是罰款以及對盜禾、拐賣人口、強盜、放蠱處以死刑,直至宣統年間才把瑤人分為四團,民國年間進一步把瑤頭納入村長、鄉長行政體系王同惠:《桂行通訊》(1935),費孝通:《六上瑤山》,北京:群言出版社,2015年,第57、58頁。正是根據王同惠《花籃瑤社會組織》,費孝通1939年指出:“在瑤人之間,各個族團根據了他們在文化、語言、體質上的不同,各有組織,不相通婚,時有沖突?!辟M孝通:《關于民族問題的討論》,《顧頡剛全集·寶樹園文存》卷四,第137頁。當地五個“族團”互不通婚,在筆者看來,恐怕說明族團之間仍然保有氏族部落團體同姓不婚的遺風,似乎意味著費孝通所說的“族團”“民族集團”處于氏族、部落之后的部族階段。1978年重訪瑤山后,他了解到瑤族有三種不同的“語言的集團”,有不同的他稱與自稱,比如說瑤語的盤瑤(自稱勉)、說苗語的花籃瑤(自稱炯奈)、說侗語的茶山瑤(自稱拉加)等,基于此,他改變了瑤族同源有五大支系的舊認識,確立了“不同來源的民族集團”形成瑤族的新觀念。盡管族團不相通婚,但是“他們共守石牌的法規維持山內的秩序,結成密切的聯盟,有難共當,確保團結”費孝通:《〈盤村瑤族〉序》(1983年),《費孝通文集》第9卷,第9091、94頁。這些土著民族不愿意服漢人王朝的徭役而進山,他們“為了生存不得不團結起來,建立起一個共同遵守的秩序,即維持至解放前的石牌組織。對內和平合作,對外同仇敵愾,形成了一體。山外的人稱他們為瑤人,他們也自稱是瑤人,成為一個具有民族認同意識的共同體”,這就是費孝通心目中“多元一體的雛形”費孝通:《簡述我的民族研究經歷和思考》(1996年),《費孝通文集》第14卷,第102103頁。

在1939年的費孝通看來,“政治團體是有共同利害的一輩人組織起來維持內在的秩序,抵抗外來的侵略。若是不同文化、語言、體質的人有發生共同利益的可能,有對內秩序,對外安全的需要,理論上講,自然沒有不能團結成為一個政治團體的可能”費孝通:《關于民族問題的討論》,《顧頡剛全集·寶樹園文存》卷四,第137頁。不過,其問題在于,瑤人及其石牌組織難說就是政治團體。顧頡剛1937年曾提到滿蒙回藏苗瑤各族,現在只有“地域上的區別而沒有主藩可分了”顧頡剛:《經營邊疆的基本工作》(1937年5月12日《北平晨報·社論》),《顧頡剛全集·寶樹園文存》卷四,第240頁。由此可見,苗瑤亦為顧頡剛關注,不過恐非蒙回藏那樣的藩部民族可比,談不上什么政治性,應該屬于恩格斯所說處于專制制度基礎的“部族(nationality)”。按照王同惠的研究,石牌組織在清末民國才逐漸嫁接、整合進入國家行政體系。

作為社會學家的費孝通強調社會組織,與作為歷史學家的顧頡剛強調政治組織、國家組織,是學科不同導致的不自覺影響,也是兩者造成分歧的重要學術背景。就政治組織的層面講,石牌組織這樣的社會組織如果不嫁接到政治組織,社會學家關注的社會組織就難以成為歷史學家的研究對象。就此而言,顧頡剛對民族與種族(部族)的區分還是有效的,政治組織是“國家民族”這一國際法意義上的族類的要素,社會組織是“部族(nationality)”這一人類學民族學意義上的族類的要素。

(四)費孝通對蘇聯民族以及斯大林“民族”定義的認知有一個過程,晚年的他與顧頡剛對中國古代民族及其現代化的認識漸趨一致。

1939年費孝通把蘇聯的俄羅斯、烏克蘭看成與吉爾吉斯同樣的“‘民族單位”費孝通:《關于民族問題的討論》,《顧頡剛全集·寶樹園文存》卷四,第138頁。,實際上把兩種不同的“民族”混淆了。按照顧頡剛的說法,“民族的主要條件只有一個”即心理,不在于“語言、文化和體質”,也不在于“個人的社會地位、宗教信仰、經濟利益和皮膚顏色”顧頡剛:《續論“中華民族是一個”:答費孝通先生(續)》,馬戎:《“中華民族是一個”——圍繞1939年這一議題的大討論》,第94頁。,這樣的界定反而與斯大林的“四要素”或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共同文化、共同心理素質“五共同”更多契合之處。

面對費孝通的商榷,顧頡剛承認種族對譯clan是“我的錯誤”,接受費孝通關于把種族對譯race、氏族對譯clan(單系親屬團體)的建議,在社會人類學意義上的氏族(clan)概念、人種體質意義上的種群(race)概念、文明文化意義上的人群(people,人民、國民)概念之間建立了初步區分。不僅于此,對于“種族”,顧頡剛有自己獨到的理解,他指出:“中國所謂種族,實是包含了體質的和文化的雙重含義?!鳖欘R剛:《續論“中華民族是一個”:答費孝通先生(續)》,馬戎:《“中華民族是一個”——圍繞1939年這一議題的大討論》,第100頁。由此可見,顧頡剛的種族概念似乎是基于氏族部落又超越氏族部落的概念。按照斯大林在給“民族”下定義之前對“種族”和“部落”的區分和舉例,可以知道居魯士帝國和亞歷山大帝國都是“由不同的種族和部落組成的”,“不能稱為民族”,“現今的意大利民族是由羅馬人、日耳曼人、伊特拉斯坎人、希臘人、阿拉伯人等等組成的。法蘭西民族是由高盧人、羅馬人、不列顛人、日耳曼人等等組成的。英吉利民族、德意志民族等也是如此,都是由不同的種族(расы)和部落的人們組成的”斯大林:《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民族理論室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民族問題文選·斯大林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第30頁。,可見作為意大利民族的核心源頭的羅馬城邦公民——“羅馬人”——不被斯大林視為民族,而是視為“種族”,這就與馬克思出現了不一致。

早在1937年,顧頡剛已經指出:“夏、商、周不是三個朝代而是三個種族”,春秋時黃河下游的人“自稱為‘諸夏”,正是因為以文化分(中國高、邊方低)而不是以種族分,“姬姓的周、魯,姜姓的齊、許,已列于諸夏,而姬姓的驪戎,姜姓的姜戎,則依然是戎”顧頡剛:《如何使中華民族團結起來——在伊斯蘭學會的演講詞》(1937.11),《顧頡剛全集·寶樹園文存》卷四,第60頁。《睡虎地秦墓竹簡》顯示:“真臣邦君公有罪,致耐罪以上,令贖??桑ê危┲^‘真?臣邦父母產子及產它邦而是謂‘真??桑ê危┲^‘夏子,臣邦父秦母謂也。”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第227頁。從夏到諸夏,再到秦對諸夏的統一(在秦律上,夏人包括臣邦父秦母所產子即“夏子”,臣邦父母所產子則不包括在內),夏、諸夏都尚未形成“夏人”這一民族形式,因此只具有部族性質。

在顧頡剛看來,種族國家之后是民族國家。顧頡剛認為“‘中華民族是一個的意識”從秦始皇統一后“生根發芽”,到抗戰時期說出“中華民族是一個”,已經“默默地實行”了“兩千數百年的歷史”,“秦漢疆域里的人民大家都是中國人”顧頡剛:《中華民族是一個》,馬戎:《“中華民族是一個”——圍繞1939年這一議題的大討論》,第3536頁。民族意識的歷史如此之長,由此可知,顧頡剛民族觀念中之政治含義并非僅限于現代主權國家,也是一個歷史范疇,秦人或漢人作為古代nation,并不排斥現代nation?;诂F實關懷,基于中華民國作為現代資產階級國家的屬性,在當時的政治語境中,顧頡剛的民族概念與西方民族國家理論中的現代nation概念在“同為一個”的意義上是相同的。

晚年的費孝通也回到這一認識框架之下。他在公國到民族國家的西方序列參照下理解東方帝國的特點,指出:“傳統中國不是歐洲式的小公國,而是腹地廣闊,中央與地方、城市與鄉村、主體民族與少數民族之間關系比較復雜而多元的文明國家”,即“empire”(帝國),這樣的國家的現代形態“必然也與從歐洲的小公國轉變而來的民族國家(nation state)有著很大不同”費孝通:《新世紀 新問題 新挑戰》(2000年),《費孝通全集》第17卷,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8頁。盡管1988年他所謂“漢族的名稱一般認為到其后的南北朝時期才流行”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1988年),《費孝通文集》第11卷,第412頁。的說法似乎并未獲得近年文獻研究的支持,但把“漢族”(也許古代始終難以形成這一組合概念,只有“漢人”字眼)的形成確立為“漢承秦業,在多元的基礎上統一成為漢族”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1988年),《費孝通文集》第11卷,第411頁。的結果,說明晚年的費孝通似乎又重新回到了顧頡剛當年的古代民族國家立場,只不過達成“民族國家”的路徑依舊,用他1939年的話說就是:“文化、語言、體質上的分歧是不容易混一的,若是我們的目的在建設一個現代民主國家,文化、語言、體質上沒有混一的必要?!辟M孝通:《關于民族問題的討論》,《顧頡剛全集·寶樹園文存》卷四,第139頁。

直至1993年,費孝通仍然堅持認為顧頡剛1939年的言論只是基于政治立場,并且申說:“我們不應該簡單地抄襲西方現存的概念來講中國歷史的事實。民族是屬于歷史范疇的概念。中國民族的實質取決于中國悠久的歷史,如果硬套西方有關民族的概念,很多地方就不能自圓其說。顧先生其實在他的研究中已經接觸到了這個困難。他既要保留西方‘民族國家的概念,一旦承認了中華民族就不能同時再承認在中華民族之內還可以同時存在組成這共同體的許多部分,也稱之為民族了。”費孝通:《顧頡剛先生百年祭》,《費孝通文集》第13卷,第30頁。其實,這一政治問題的學術硬核依然沒有解決,費孝通沒有認識到,在“中華民族”翻譯為Chinese nation的時候,組成“中華民族”這一個共同體的許多部分的“民族”只能翻譯為nationality,而不是nation,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顧頡剛說“中華民族是一個nation”,是成立的。費孝通所謂“歷史范疇”,也不是斯大林意義上的資本主義上升時期,而是“取決于中國悠久的歷史”。按照費孝通的理解,“西方現存的概念”造成了他與顧頡剛之間的分歧。其實,nation是語言、文化、體質團體,抑或是語言、文化、體質、政治、心理團體,只是表面分歧,語言、文化、體質、社會、意識是共同的要素。顧頡剛1939年說“構成民族的主要條件只有一個‘團結的情緒”顧頡剛:《續論“中華民族是一個”:答費孝通先生(續)》,馬戎:《“中華民族是一個”——圍繞1939年這一議題的大討論》,第94頁。,費孝通1996年說“以民族認同意識為民族這個人們共同體的主要特征”,費的貢獻更大程度上在于“引申到民族認同意識的多層次性”費孝通:《簡述我的民族研究經歷和思考》(1996年),《費孝通文集》第14卷,第103頁。,即低層次的56個民族認同與高層次的“中華民族”認同構成一個高低層認同體、多元復合體。這里的一個學術爭議在于中華民族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民族實體的名稱(民族意識具體表現為自稱、他稱),還是“把56個民族加在一起的總稱”。費孝通肯定前者,否定后者,認為漢族“發揮凝聚作用把多元結合成一體,這一體不再是漢族而成了中華民族”費孝通:《簡述我的民族研究經歷和思考》(1996年),《費孝通文集》第14卷,第101頁。,包括漢人、蒙古人在內的許多群體都參與了“凝聚核心”的發展過程,有的進入了這個核心,有的附著在這個核心之上,形成“凝聚核心”的不同層次。這樣,核心層(漢族)、核心附著層、邊緣層也就構成了一個社會實體、民族實體。中華民族既是一個社會實體又是一個民族意識認同體,費孝通的這一最終結論是基于認同這一民族要素的認知。

與顧頡剛的論述相比,中華民族實體論要解決的主要是凝聚核心的名稱問題,到底是叫做漢人還是中華民族。在顧頡剛看來,“漢本非種族”顧頡剛:《續論“中華民族是一個”:答費孝通先生(續)》,馬戎:《“中華民族是一個”——圍繞1939年這一議題的大討論》,第94頁。,實乃“朝代之名”,認為“秦字衍變為支那”,實際上就是中國(China)。顧頡剛所謂以前“沒有辦法,只得因別人稱呼我們為漢人而姑且自認為漢人,現在有了最適當的中華民族之名了,我們就當舍棄以前不合理的‘漢人的稱呼,而和那些因交通不便而知生活方式略略不同的邊地人民共同集合在中華民族一名之下”顧頡剛:《中華民族是一個》,馬戎:《“中華民族是一個”——圍繞1939年這一議題的大討論》,第37頁。,則包含了具有很大歷史穿透力的合理內涵,漢人之于中華民族(中國人)具有類似英格蘭人之于英國人的命名意義。

只有從馬克思的民族觀視閾,才能厘清民族作為歷史范疇,不僅僅是斯大林意義上的資本主義上升時期這一特定歷史階段。中國古代也有民族,在這一點上,中國歷史不具有區別于西方歷史的獨特性和例外論?!抖Y記·王制》所說“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的劃分標準被解讀為“不是民族國家理論中的人種或血緣,而是在物質文化方面,包括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殊性”李大龍:《從夏人、漢人到中華民族——對中華大地上主體族群凝聚融合軌跡的考察》,《中國史研究》2017年第1期。,其實“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備器”之外,還有“言語不通,嗜欲不同”的要素。以單純的人種或血緣來界定民族國家理論,或許只有顧頡剛所批判的美國民族學家柏哲士的民族定義——“居住在同一地域的同種的人群”——與之接近。

(五)費孝通始終沒有認識到乃師史祿國英文著作使用的ethnos這一拉丁詞另有希臘詞源ενοs,與部族(nationality)對等。

從西方游牧民族的歷史來看,先有部族(nationality),再有民族(nation),但兩者同屬區別于“古代”的“現代”范疇。這里,需要強調的是,nationality不是中世紀封建范疇,而是近代早期君主制范疇。其實,中國從先秦封建到秦制君主專制的發展脈絡,從民族學的角度而言,與此是類似的,也就是說,從部落聯合意義上的部族(nationality)到nation,也適用于說明古代民族——漢代“漢人”——的形成。針對葉菲莫夫《論中國民族的形成》所謂封建社會時期的漢族是部族的觀點,范文瀾《試論中國自秦漢時成為統一國家的成因》,提出漢民族形成于秦漢范文瀾《試論中國自秦漢時成為統一國家的成因》(《歷史研究》1954年第3期)指出:“漢族自秦漢以下,不是國家分裂時期的部族,也不是資本主義時代的資產階級民族,是在獨特的社會條件下形成的獨特的民族,不待資本主義上升而四個特征就已經脫離萌芽狀態,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現實?!边@一論斷的問題在于,遵循了斯大林的四特征定義排除了時代要素,其實還是在斯大林的定義下看問題,馬克思的古代民族定義沒有進入他的視野。從具體論證的角度看,其實是重復了1939年顧頡剛論題的一個方面即漢人作為古代民族(nation)的問題(馬克思的命題),而沒有涉及顧頡剛論題的另一方面,即在清代專制君主下蒙回藏作為nationality的問題(恩格斯的命題)。在1937年把夏商周認定為種族的基礎上,顧頡剛于1939年把蒙回藏歸入部族(nationality),而把漢人(中華民族)歸為民族,這正與恩格斯區分民族與非民族的思想暗合。

今日中國民族學者,無論對“民族去政治化”持支持或反對意見,似乎對恩格斯關于nationality的使用都注意不夠,傾向于把nationality等同于“國籍”,排除了它在族類系列中的獨立地位《牛津高級英漢雙解詞典》(北京:牛津大學出版社、商務印書館,1997年,第979頁)顯示nationality有兩個義項:第一,國籍;第二,ethnic group forming part of a political nation,例如前捷克斯洛伐克的兩大民族(the two nationalities of…)??梢姾笠涣x項有復數形式,“民族”就是“族群(ethnic group)”意義上的。針對ethnos,郝時遠認為“在古希臘時代,該詞主要是一個與‘人民(people)或‘城市(city)的名稱相對應的‘族體(nationality)的稱謂,是古希臘城邦國家的產物”郝時遠:《Ethnos(民族)和Ethnic group(族群)的早期含義與應用》,《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其實,這一說法需要辨析。

首先,ethnos本身不是希臘語,而是希臘語ενοs的拉丁轉寫,這一希臘語、拉丁語乃至俄語都有的名詞形式在英文中卻沒有對應詞,所以英文寫法沿用了拉丁形式,而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就是寫作ενοs。費孝通晚年多次回憶早年跟隨俄國民族學者史祿國在清華大學學習的情形,談到乃師民族學研究的核心概念即是拉丁詞ethnos。1994年,他在《人不知而不慍》一文中引述了《國際人類學者人名字典》(C. Winters編,1991)所載A. M. Reshetov撰寫的史祿國簡歷中談到史氏給ethnos下的定義:“Ethnos是人們的群體,說同一語言,自認為出于同一來源,具有完整的一套風俗和生活方式,用來維護和崇敬傳統,并用這些來和其他群體作出區別。這就是民族志的單位——民族志科學研究的對象?!贝苏Z出自何書,該字典并未注明,費孝通也表示“無法核對”,他始終沒有注意到這一定義就是郝時遠談到的20世紀30年代郝時遠:《前蘇聯俄羅斯民族學理論中的“民族”(этнос)(上)》,《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史祿國對этнос的定義,早在1985年李振錫翻譯如下:“民族是那些講一種語言、承認自己的統一起源、具有一整套習俗與生活方式、以傳統來保持和被人尊崇并以傳統而同其他同類者區別開來的人們的集團?!抱馈ぇ!げ迥妨幸粒骸睹褡迮c民族學》,李振錫等譯,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6頁。從費孝通所熟知的史祿國著作來說,此語并非出自Ethnos這一小冊子,也并非出自把Ethnos作為第一章的巨著Psyco?mental Complex of Tungus(1936)。費孝通所謂的小冊子恐怕就是乃師1923年發表的英文??QEthnos, General Principles of Variations of Ethnographical and Ethnical Phenomena 郝時遠:《前蘇聯俄羅斯民族學理論中的“民族”(этнос)(上)》,《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其中Ethnos定義為“以起源、習俗和語言的統一而聯結起來的人們集團”賀國安:《勃羅姆列伊的探索——關于“民族體”與“民族社會機體”》,《民族研究》1991年第1期。Ethnos的前言說,史祿國19211922學年在海參崴遠東大學講“民族志”這門課程,在其引論里闡述了ethnos理論。費孝通表示:“史氏用的Ethnos是他的專用詞,采自拉丁文,在《牛津英語字典》直譯為Nation。史氏采用拉丁古字就是為了要避開現代英語中nation一詞,因為nation在19世紀歐洲各民族強調政治自主權時,把這個詞和state聯了起來,成為Nation?State。State,是指擁有獨立主權的國家,于是Nation也染上國家的涵義”,易言之,就是“為了把民族和主權國家脫鉤”,使其“不染附義”。費孝通坦言“為了不再把渾水攪得更亂”,不再翻譯乃師的這一專用詞費孝通:《人不知而不慍——緬懷史祿國老師》(1994年),《費孝通文集》第13卷,第77、78、8485頁。,這實際上還是留下了一個如何翻譯的問題沒有解決。費孝通沒有注明《牛津英語字典》的版次,筆者查《牛津高級英漢雙解詞典》,nation“通常是分享共同的歷史、語言等等,并且生活于一個政府之下、特定地域上、大的人們共同體”。可見,費孝通并沒有注意到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對“民族國家”的用詞都是“national state”而非nation?state。

與此處把Ethnos作為一個“人們的群體”這種指物名詞用法不同,費孝通1996年則僅僅把它作為一個形成民族(Ethnic Union)的過程而非民族(Ethnic Union)本身來理解,認為ethnos“這個拉丁字很不容易翻譯,它多少和我們所說的民族有密切關系,但是直譯為民族似乎還有點問題”,至此他仍然認為此詞“難于翻譯”。不過,在這里,他倒是明確把Ethnic Union對譯“民族”:“Ethnic Union是人們組成群體的單位,其成員具有相似的文化,說相同的語言,相信是出于同一祖先,在心理上有同屬一個群體的意識,而且實行內婚。從這個定義看Ethnic Union可說是相當于我們所說的‘民族?!辟M孝通:《簡述我的民族研究經歷和思考》(1996年),《費孝通文集》第14卷,第104頁。這里的問題在于,與1935年《花籃瑤社會組織》把Ethnic Union譯為包含文化、語言、團體意識、內婚四要素的“族團”(1939年費孝通使用的就是這一概念)而言,費孝通晚年的這一說法并不更加準確——或許法語很好的作者王同惠比編者費孝通更好地理解了這一概念,因為1988年所說的“民族集團”并非“相當于我們所說的‘民族”,至少在1935年的費孝通看來,“瑤人”即使已經作為廣西省政府所實行的“特種民族教育政策”的對象卻還不是“瑤族”費孝通、王同惠:《花籃瑤社會組織》(1935),費孝通:《六上瑤山》,第118、122頁。盡管費孝通認為乃師Psyco?mental Complex一詞難以翻譯,但還是把它譯為“心態”費孝通:《人不知而不慍——緬懷史祿國老師》(1994年),《費孝通文集》第13卷,第85頁。,ethnos則始終沒有翻譯,而且1994年與1996年的解說也出現了矛盾。其實,ethnos即使作為民族(Ethnic Union)形成過程來理解,其某一個歷史階段也會是一個歷史范疇,更何況ethnos這一所謂拉丁古字其實正來源于亞里士多德《政治學》所使用的希臘詞ενοs。也就是說,ethnos不僅是一個動態過程,還是一個族類對象(名詞)。

其次,它作為民族學(ethnology)的一個類型而存在。《政治學》的英文譯注者沒有看到亞里士多德是把ethnos作為城邦形成之前一個階段來看待的,所謂它“泛指非希臘化民族或其政治社會團體”,沒有揭示何以在《政治學》中“這個詞常常同‘城邦對舉或聯舉,異乎城邦而無確估”,其實正是譯校者自己沒有明白這層意思。該詞在《政治學》中根據不同情形而漢譯“民族”“部落”或“民族國家”,也可以指阿卡地亞地區墨伽洛浦里城邦形成之前由于“結成聯盟”而出現的聯盟體亞里士多德著,W.L.Newman校注:《政治學》,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45、355頁。,后者類似于雅典城邦出現以前荷馬時代的Vlkerschaften或Vlkchen,也就是nationality。就1939年費孝通與顧頡剛的爭論來說,對顧頡剛也有積極意義,最明顯的是他采納了費孝通對race、clan加以區分的意見,在1937年他把種族界定為骨骼形態相同顧頡剛:《如何可使中華民族團結起來——在伊斯蘭學會的講演詞》(1937.11),《顧頡剛全集·寶樹園文存》卷四,第98頁。,在《中華民族是一個》1939年版本中界定為血統、語言相同,在《續論“中華民族是一個”:答費孝通先生(續)》中界定為體質、文化相同顧頡剛:《續論“中華民族是一個”:答費孝通先生(續)》,馬戎:《“中華民族是一個”——圍繞1939年這一議題的大討論》,第100頁。顧頡剛:《續論“民族”的意義和中國邊疆問題》,《顧頡剛全集·寶樹園文存》卷四,上述有關這一界定討論的大段文字被刪除。,在1947年《中華民族是一個》的修訂稿中以“種族”對譯英文race,代替了《益世報》刊發稿的對應詞clan顧頡剛:《中華民族是一個》,《顧頡剛全集·寶樹園文存》卷四,第98頁注。由此注可見,此稿為1947年略改稿,不是1939年原稿。其實clan直譯克蘭,是英格蘭氏族的特殊概念,氏族才是一般概念。

基于此,筆者認為,nationality必須確立其在民族學中的獨立地位。

四、馬克思民族觀有助于開拓“中華民族”百年學術建構史研究的新境界

綜上考察可見,斯大林的“民族學”概念的詞根不是他自己界定的“民族(нация)”,而是費孝通表示不能翻譯、乃師俄國民族學家史祿國所使用的“ethnos”一詞,其實該詞是希臘語ενοs的拉丁轉寫,并被史祿國直接用于英文寫作,“民族學”學科的英文表達也由此而來。作為對“非我族類”的稱呼,希臘語ενοs、拉丁文natio、德文Nation、法語nation、英語nation起初具有同樣的內涵,但是古代雅典城邦形成之后、尤其是現代法國大革命之后,nation作為民族逐漸與國家、國民發生了更加緊密的關系,構成三位一體的古代、現代民族國家存在。對于“中華民族”百年學術建構史研究來說,把政治、政府、國家納入民族考察范疇的馬克思民族觀,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第一,無論古代民族還是現代民族,在馬克思看來,都是人民、民族、國家三位一體的存在,缺一不可,基于此,有助于認識“中華民族”概念自創生以來的百年入憲史。從顧頡剛對種族的界定出發,有助于理解《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把“種族”一詞——與費孝通意義上的“民族”相比缺少“語言”要素——而非“民族”(nation)一詞入法的憲法意義?!吨腥A民國臨時約法》第五條以法律形式將“人民平等”原則規定下來:“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此處種族與階級、宗教并列,從“文化和體質”二要素的角度看,“種族”入憲可以轉化為“民族”入憲來理解?!爸腥A民族”作為固有詞“中華”與引進詞“民族”的合成詞,是梁啟超1902年的創造。在顧頡剛看來,“種族革命”的鼓吹與“民族主義”的信仰“無形中”混同了“種族”與“民族”兩個名詞顧頡剛:《中華民族是一個》,馬戎:《“中華民族是一個”——圍繞1939年這一議題的大討論》,第38頁。,基于此,1912年以“種族”的名詞入憲,便成為中華民族入憲的雛形,中華國民作為現代國家——中華民國——的主人自此便有了法律保障。中華民族作為一種理論,經歷了從顧頡剛1939年的“一個”論到費孝通1988年的“一體”論的建構,在法律層面,則表現為2018年中華民族入憲。從毛澤東基于人民立場的“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人民宣言,到習近平基于民族立場的“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0頁。之宣示,意味著時代變遷和話語轉換,相比于“中國人民”這一政治、階級表達,全中國各民族意義上的“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乃至“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族類認同概念的提出,彰顯了更大的包容性。

第二,在恩格斯看來,“歐洲沒有一個國家不是一個政府管轄好幾個不同的民族(nationalities)”,易言之,歐洲國家都是多民族國家(nationalities?state),但都屬于“民族國家(national state)”類型范疇,這恐怕要改寫在當今西方流行并為費孝通所沿用的“民族—國家(nation?state)”或“民族國家(nation state)”話語下某些人基于“單一民族(nationality)、單一國家(state)”理論對歐洲國家的虛幻想象。斯大林《民族問題與列寧主義》(1929年)有“‘近代民族”范文瀾:《試論中國自秦漢時成為統一國家的成因》,《歷史研究》1954年第3期。的說法,后來改譯“‘現代民族”斯大林:《民族問題和列寧主義》(1929年),《斯大林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288289頁。,這就勢必需要排除“民族”概念本身的時代性,與他的民族定義產生矛盾,這一問題他或許沒有明確意識到,但是這也為“民族”的四要素論流傳到中國后被逐漸排除時代性埋下了伏筆、預留了空間。中國學者很多就是從此入手進行探索的。范文瀾注意到斯大林《馬克思主義與民族問題》對東西歐民族與國家形成時間不同及其原因探討,并將其應用于說明中國民族的形成。斯大林認為在西歐,民族與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時間大體相符,而在東歐之奧地利、匈牙利、俄羅斯,由于自衛的需要,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比封建主義的消滅要早些,因而比民族的形成要早些”,這些國家“通常是由一個強大的統治民族和幾個弱小的附庸民族組成”范文瀾:《試論中國自秦漢時成為統一國家的成因》,《歷史研究》1954年第3期。范文瀾從他的角度立論,并沒有對這一民族組成結構的中國適用性進行分析。從歷史上看,秦朝之前的“夏人(民族史學界習慣稱之‘華夏族,秦律之‘夏人包括臣邦父秦母所產子即‘夏子)”、漢朝之后的“漢人(漢族)”、近代的“中華民族”一脈相承,是戰國時期《禮記·王制》所謂“中國之民”或明清鼎革之際政治文化意義上的所謂“中國之人”“朝鮮系從來所有之外國,鄭經乃中國之人”,《敕諭明珠等比例朝鮮不便允從》,《明清史料》丁編第三本,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2年,第272頁。歷時性的不同稱呼,“中華民族”在梁啟超看來就是“漢族”,就是這一意義上的概念創造。中華民族包含漢族之外的少數民族確立于1939年《抗日戰士政治課本》,同年發表《中華民族是一個》的顧頡剛或未及見,但與此界定并不悖謬,他所謂“漢人”“中華民族之先進者”“漢文化集團”就是梁啟超界定的“中華民族”(1905年單指漢族,1923年延及滿洲旗人),在中國民族(中華國民)中作為命名和代表民族(nation)具有唯一性,正如恩格斯認定英格蘭人在英國人中是唯一的nation。費孝通對“漢人”而非“漢族”作為中華民族之歷史自稱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費孝通:《費孝通文集》第11卷,第388頁。費孝通指出“民族名稱的一般規律是從‘他稱轉為‘自稱”,認為秦人或漢人均是如此,“漢族這個名稱不能早于漢代,但其形成則必須早于漢代”,并認可漢人成為族稱起于或流行于南北朝初期之學術見解(另見第412頁)。缺乏認識,且有把少數民族的命名規律移用于主體民族之嫌費孝通:《簡述我的民族研究經歷和思考》(1996年),《費孝通文集》第14卷,第102頁。,而顧頡剛的局限性則僅僅在于對“漢人”作為中華民族之歷史名稱的合理性缺乏明確認識。

第三,古代民族、現代民族在中國未曾如西歐中世紀那樣中斷,中華民族形成史是單線進化和復線整合的統一。農業起源的部族國家(顧頡剛所謂種族國家)比如夏、商、周,為中華民族在秦漢之際成為民族實體舉行了政治文化雙重意義的奠基禮,游牧起源的部族國家(翦伯贊所謂“部族的國家”)比如北魏、遼、金,則為中華民族壯大舉行了一次次政治加冕禮。有別于古羅馬氏族、民族的二元區隔,華、夷除了二元區隔意義,還有華夷一體的意義,經常把它比喻為本根、枝葉或者頭腦、耳目、股肱意義上的生命有機體,問題在于秦漢形成漢族這一本根之后,部族國家入主中原把自身枝葉嫁接于本根之上,其原有本質必然發生潛移默化甚至涅槃變化。

第四,政治學的民族國家視角關注主權嬗變,這與民族史學科關注族類分合有很大不同,也是其學科優勢所在。梁啟超、顧頡剛、費孝通不約而同地把漢族這一主體民族作為中華民族的凝聚核心,后兩者則強調了中華政治文化即王道而非霸道對于中華民族整合的意義。顧頡剛依據孫中山所說“用王道來造成的團體便是民族”,“用霸道造成的團體便是國家”的論述,認為無論是作為“有地方性的割據”的“大金國”,還是作為“有時間性的朝代”的“大清國”,都是“霸道造成的國家”,都不是“順乎自然”的王道或自然力的產物,都不能和“有整個性和永久性的”“中國”這個名詞恰恰相當顧頡剛:《續論“中華民族是一個”:答費孝通先生(續)》,馬戎:《“中華民族是一個”——圍繞1939年這一議題的大討論》,第96頁;《續論“民族”的意義和中國邊疆問題》,《顧頡剛全集·寶樹園文存》卷四,第127頁。費孝通認為“中華文化自古以來就講王道而遠霸道,主張以理服人,反對以力服人?!缘履鄢傻娜后w才是牢固的”費孝通:《重建社會學與人類學的回顧與體會》(1999年),《費孝通全集》第16卷,第457頁。一個被忽略的事實是,在清帝辭位詔書中,滿與蒙回藏并列宋培軍:《袁世凱手批清帝辭位詔書的發現及其對清末民初國體因革的認知意義》,《文史哲》2018年第4期。,作為一個整體而不是單獨與南方的中華民國政府進行談判,“今因滿蒙回藏各民族贊同共和”,在共和國體中尋求的是“與漢人一律平等”的政治地位。如果單純以頭腦中自然預設的所謂滿漢不平等日益凸顯的清末政治現狀分析,無疑這一訴求就是難以理解的,如果以滿蒙回藏與漢的不平等來理解清朝的民族關系結構,滿蒙回藏的抱團舉動才是好理解的。原稿被袁世凱圈掉了“一律”二字《優待清室條件草稿(三)(袁世凱手批本)》,劉路生、駱寶善、村田雄二郎編:《辛亥時期袁世凱密牘:靜嘉堂文庫藏檔》,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41頁。,只能說明邊疆民族地方政治經濟的落后性影響到其實際權利的平等享用。清代滿蒙回藏與漢的不平等,是通過漢族發動辛亥革命、建立中華民國來打破的,由此一變而為滿蒙回藏要求與漢平等。其實這完全是歷史的鏡像。清末民初民族關系結構變革的歷史真相與鏡像恰恰相反,提升漢族到與滿蒙回藏一樣的政治地位,以最小的國體變革代價,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打下現代國家建構的第一塊民族基石。

(謹以此文紀念中國現代化研究的開創者、北京大學世界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主任羅榮渠先生《論一元多線歷史發展觀》發表31周年,紀念先生去世24周年。)

[責任編輯?劉京希]

猜你喜歡
馬克思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論馬克思哲學的“形式指引”
論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三大層次
一個半世紀后的卡爾·馬克思
論馬克思的存在論
在馬克思故鄉探討環保立法
人大建設(2019年2期)2019-07-13 05:41:06
習近平: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當代陜西(2018年9期)2018-08-29 01:20:50
廣元有條馬克思街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品质国产精品无码|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欧美激情首页|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0| 国精品91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亚洲香蕉| 99热这里只有精品久久免费| 亚洲三级网站|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成年人久久黄色网站| 午夜小视频在线| 手机在线免费不卡一区二| 国产高清不卡| 天堂成人在线|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野外拍在线| 欧美高清国产|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国产区| 免费看久久精品99|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91免费精品国偷自产在线在线|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DVD| 免费大黄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777777麻豆| 国内精品小视频在线|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啪啪啪亚洲无码| 波多野结衣一级毛片| 国产成人高精品免费视频| 欧美国产在线看| 国产精品视频系列专区| 成年看免费观看视频拍拍|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伊人91视频| 亚洲国产黄色| 久久无码av三级| 久久综合伊人 六十路| 国产91全国探花系列在线播放|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国产麻豆精品久久一二三| 亚洲第一中文字幕|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青草线综合超碰| 午夜少妇精品视频小电影| 青青青视频蜜桃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一本大道AV人久久综合|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 av大片在线无码免费| 日韩第一页在线| 露脸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 欧美啪啪一区| 久久精品电影| 亚洲一区二区无码视频|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午夜激情婷婷| 久热精品免费| 色噜噜综合网| 小13箩利洗澡无码视频免费网站|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观看| 久久五月天综合| 欧美成人午夜在线全部免费|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不卡| 亚洲一级毛片| 日韩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一线天|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费看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伊一| 美女毛片在线| 亚洲开心婷婷中文字幕|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男男| 国产h视频免费观看| 成人在线视频一区|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国产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乱人免费视频| 老司机精品久久|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