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芳
(山東協和學院商學院,山東 濟南 250000)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是高等院校學生全面發展的智力和精神支持,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基礎,因此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著重大的意義。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建立完善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狀態可以適應社會、提高自身的能力發展,也可以挖掘大學生的潛力,使學生能夠更加樂觀、開朗和自信,并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首先,就業壓力。目前我國的大學生數量非常龐大,在校學生大學生的總數已經有2500萬以上。據智研咨詢發布的數據:2019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已達834萬人,而202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將達到874萬人,比2019年增加40萬。如圖1所示:

圖1 2011-2020年中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分析表
資料來源:智研咨詢發布的2020-2020年中國教育行業信息化建設與IT應用行業競爭現狀及投資盈利分析報告。
每年急劇增加的畢業生隊伍加大了大學生就業的壓力。同時用人單位在招聘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公平現象,如“重男輕女”、青睞重點大學等更加劇了高校大學生的就業焦慮、無助感,這些加劇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其次,社會競爭挑戰。當今社會是一個充滿競爭和挑戰的社會,能不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存活、適應并立于不敗之地,是對每一個人的考驗。一直在校園中優越、輕松的大學生面對社會日益激烈的競爭現象,尤其是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心理焦慮更大,對于自己能不能適應社會的競爭特別擔憂,這時大學生容易扭曲自己的價值觀,容易產生為利益不擇手段的極端思想,造成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首先,學生家庭環境氛圍。家庭環境氛圍對學生的影響特別大,環境能塑造一個人,也能改變一個人,家庭環境的好壞對一個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如果學生的家庭氛圍是民主、自由、溫馨的,那么他們的心理會是自信的、自制的和自尊的;如果學生的家庭氛圍是正統的,其父母行為端正,作風嚴謹,對兒女要求嚴格的,甚至從不表揚兒女,那么學生在家庭里缺乏情感交流,甚至不會交流,煩惱只能悶在心里,有的學生甚至在父母面前一套背后又另一套,他們非常害怕承受失敗;更糟糕的一種家庭氛圍是沖突型的,家里經常會有“戰爭爆發”,所以學生會養成一種攻擊好斗、膽小退縮、特別敏感等習慣,這種家庭氛圍極易造成孩子心理扭曲,產生心理疾病,因此家庭氛圍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其次,家庭的經濟條件。高等學校的大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地區、城鄉經濟收入差距大。在學校生活中,由于學生家庭的經濟收入差距較大,家庭經濟收入低和經濟條件高的同學在消費觀念等方面存在較大的不同,這可能會使部分貧困同學產生不如人,自卑、自閉的心理問題,更有甚者可能會產生嫉妒、攀比、虛榮等心理問題,甚至會產生一些極端行為。
首先,獨立生活方式的壓力。在大學里,學生們開啟了人生離開父母后的獨立生活方式。一開始的時候他們可能非常新鮮、興奮,慢慢地大家就會發現由于各自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不同,面對獨立的生活,很多學生會產生心理焦慮問題。在大學群體當中還有很大一部分同學是獨生子女,他們缺乏分享和奉獻意識,不能跟同學之間進行互幫互助,所以容易產生焦慮、孤獨等不良心理問題。
其次,進入大學后,學校的學習方式發生改變。高校里講究自主學習,追求各種能力的鍛煉和提升,剛進入大學的學生們如果在過渡時間里沒有調整好自己的學習方式,可能把大把的時間放在看電視劇、玩游戲和逛街等活動上,減少了對學習的熱情,甚至有的同學會懷疑自己的智商,自暴自棄從而導致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除了社會、家庭和學校因素之外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還有人際關系、感情壓力等等。學校也是一個社會群體,在同學之間生活的過程中會有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沖突,有的學生不會解決問題,導致人際關系緊張,交友局限,造成心理自閉等心理問題,同樣的感情壓力也會導致心理障礙。
提升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意義重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高校可以增強學生對于就業和社會競爭的認識。學校可以邀請社會上工作或創業比較成功的校友到學校來給大學生做報告,告訴學生自己的工作或創業故事,增加學生對就業和創業的認識,增強對自己的自信心,減輕焦慮心理,提升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第二,幫助學生家庭提高在孩子面前的和諧度。高校班主任可以和學生家長多溝通,不僅溝通學生在學校的學習、生活狀況,還可以和家長探討如何提高家庭的和諧度來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
第三,學校方面。在大學期間,學校是學生生活、學習時間最長的地方,所以學校要重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提升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的培養。教師隊伍包括輔導員和心理專家。在輔導員方面,需要學校定期對輔導員老師進行專業心理知識培訓,提升其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尤其是在對學生細心觀察、耐心溝通方面,提高他們的技術和水平來預防和解決大學生心理方面的問題。在心理專家方面,需要招聘專業心理教師,組建心理教師隊伍,建立心理健康咨詢中心,針對有問題的同學,進行跟蹤疏導,保證高校大學生的心理朝健康方向發展。
其次,高校需要針對大學生的個性開展各種各樣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大學生的個性心理比較強,因此需要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心理狀況有策略、有方法地開展個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再次,學校還需要通過各種渠道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像通過微信平臺公眾號、通過學校網絡教育平臺、通過每日健康教育一推送APP,或者通過抖音、直播等當下學生喜歡的方式和渠道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方面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