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超聲診斷科,江蘇 南京 210029
乳腺導管內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是乳腺腫瘤細胞發(fā)生于導管內,但尚未侵襲至基底膜的一種癌變,典型的病理學特征為上皮細胞的輕度至重度不典型增生,有發(fā)展為浸潤性導管癌的趨勢[1]。隨著影像學診斷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以及女性對自身健康狀況的日益重視,DCIS的檢出率日益提高,約占乳腺癌整體的20%[2]。DCIS屬于非浸潤性乳腺癌,很少有淋巴結的轉移,通過及時有效的手術治療,DCIS患者的預后非常好,10年內患者累積死亡率為1.4%~2.8%[3]。鉬靶因其對鈣化的高度敏感性,既往一直是診斷DCIS的主要影像學方法,中國女性的乳腺腺體大多為致密型,對于致密型腺體鉬靶的靈敏度低于高頻超聲[4-6]。本研究通過分析144例單純性DCIS的超聲表現及病理學特征,評估超聲對DCIS的早期診斷價值,旨在為臨床診斷DCIS提供更多依據。
選取2016年10月—2019年4月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經手術后病理學檢查證實為單純性DCIS的144例患者。納入標準:① 均在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進行手術且術后病理學檢查證實為單純性DCIS;② 術前行常規(guī)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有完整的影像學資料;③ 有完整的臨床資料。
1.2.1 儀器
超聲檢查儀主要采用意大利Esaote公司的MyLab Twice彩色超聲多普勒診斷儀,探頭采用4~13 MHz線陣探頭。
1.2.2 掃查方法
由擁有豐富工作經驗的超聲科醫(yī)師對患者進行掃查,檢查時患者平躺手上舉,充分暴露雙乳及腋窩,以乳頭為中心對乳房的4個象限沿逆時針或順時針方向進行掃查,同時對雙側腋窩Ⅰ區(qū)、Ⅱ區(qū)、Ⅲ區(qū)及內乳區(qū)淋巴結進行掃查。根據超聲乳腺影像報告和數據系統(tǒng)(Breast Imaging Reponing and Database System,BI-RADS)對病灶的形態(tài)、大小、邊緣、方位、內部回聲、后方回聲、有無鈣化、導管是否擴張、血流及周圍組織進行觀察。
DCIS病理組織學分級主要參照浸潤性乳腺癌,根據細胞核分裂相分為低級別、中級別及高級別。免疫組化標志物主要包括雌激素受體(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體(progestogen receptor,PR)、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及Ki-67標記指數4種[7]。根據這4種生物標志物將乳腺癌分為4種分子亞型: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陽性型及三陰性型。
對144例乳腺單純性DCIS的超聲聲像圖進行回顧性分析,分析病灶的形態(tài)特征、有無鈣化、導管是否擴張、血流信號等特點,對其圖像進行分類分析。根據超聲圖像上是否表現鈣化分為鈣化組和非鈣化組;根據病灶是否有明顯占位感,腫塊是否有明確邊界分為腫塊型和非腫塊型。本研究將非腫塊型細分為腺體紊亂型、導管擴張型(單純性導管擴張和導管擴張伴低回聲)、單純鈣化型及超聲無表現型。
采用SPSS 21.0軟件,計數資料以百分位數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研究144例患者中,有2例漏診,超聲檢出率為98.6%。腫塊型95例(66.0%),超聲診斷準確率為83.2%(79/95);非腫塊型49例(34.0%),超聲診斷準確率為61.2%(30/49),其中腺體紊亂型占21例,超聲診斷準確率為76.2%(16/21),導管擴張型占14例,超聲診斷準確率為21.4%(3/14),導管擴張型中單純性導管擴張及導管擴張伴低回聲型均為7例,超聲診斷準確率分別為0.0%(0/7)及42.9%(3/7),單純鈣化型占12例,超聲診斷準確率為83.3%(10/12),超聲無表現型占2例,超聲診斷準確率為0.0%(0/2)。超聲圖像上表現出鈣化的患者占75例(52.1%),超聲診斷準確率為86.7%(65/75),超聲圖像上未表現出鈣化的患者占69例(47.9%),超聲診斷準確率為62.3%(43/69),鈣化組的超聲診斷準確率高于無鈣化組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1.362,P=0.001)。超聲圖像上血流分級為0級、Ⅰ級的患者占45例(31.3%),超聲診斷準確率為48.9%(22/45),血流分級為Ⅱ級、Ⅲ級的患者占99例(68.8%),超聲診斷準確率為86.9%(86/99),血流豐富的DCIS的診斷準確率高于血流不豐富的DCIS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3.801,P=0.000)。
腫塊型(Ⅰ):超聲表現多為低回聲腫塊,形態(tài)不規(guī)則,邊緣不光整或模糊,腫塊內可見多個點狀強回聲,后方回聲多無改變,腫塊內血流信號豐富(圖1)。腺體紊亂型(Ⅱ):超聲表現多為腺體紊亂增厚,無明顯腫塊邊界,腺體內回聲不均勻,可見細密點狀鈣化,病灶內血流信號豐富(圖2)。單純導管擴張型(Ⅲ):超聲表現多為單純的導管擴張,擴張導管內未探及明顯低回聲充填(圖3)。導管擴張伴低回聲型(Ⅳ):超聲表現多為擴張導管內可見低回聲,管腔內透聲差,可見點狀鈣化(圖4)。單純鈣化型(Ⅴ):超聲表現多為沿導管分布的密集點狀鈣化,無腫塊感,病灶內血流信號豐富(圖5)。Ⅵ型超聲無表現型:此型超聲聲像圖上無特異性表現,往往容易漏診。
本研究144例患者的病理組織學分級中,低、中級別占71例(49.3%),高級別占73例(50.7%);分子分型中Luminal A型占50例(34.7%),Luminal B型占63例(43.8%),HER2陽性型占29例(20.1%),三陰性型占2例(1.4%)。鈣化組與無鈣化組的病理組織學分級、分子分型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1~2)。
圖1 腫塊型DCIS超聲聲像圖
圖2 腺體紊亂型DCIS超聲聲像圖
圖3 單純導管擴張型DCIS的超聲聲像圖
圖4 導管擴張伴低回聲型DCIS超聲聲像圖
圖5 單純鈣化型DCIS超聲聲像圖
表1 鈣化組與無鈣化組DCIS患者的病理學分子分型及組織分級情況[n(%)]
表2 腫塊組與非腫塊組DCIS患者的病理分子分型及組織分級情況[n(%)]
乳腺DCIS是起源于導管上皮細胞,尚未浸潤間質的一種病變,有文獻[8]報道,DCIS有演變?yōu)榻櫺园┑娘L險,DCIS患者罹患乳腺浸潤性癌的概率是正常人的5倍以上,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存率。因此,乳腺DCIS的早期診斷與治療至關重要,它能顯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目前診斷DCIS常用的影像學方法主要為超聲、鉬靶X線檢查以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鉬靶X線檢查因對鈣化具有高度敏感性,一直都是診斷DCIS的主要影像學方法,但對無鈣化的致密型乳腺成像效果不理想,容易出現漏診。中國女性乳腺腺體與歐美女性不同,以致密型腺體為主,鉬靶X線檢查往往不能顯示病灶,而超聲檢查由于其對軟組織的高度敏感性,能在致密型腺體中較好地顯示病灶,成為中國女性篩查診斷乳腺疾病的首要影像學手段[9]。
乳腺DCIS由于其獨特的病理學與組織學特點,其超聲表現也復雜多變,一直是超聲診斷的一個難點。國內學者對DCIS超聲表現的研究從未停止[10-11],總結其特征性表現,大多將DCIS分為腫塊型與非腫塊型。本研究在此基礎上[10-11]將其細分為6類:腫塊型、腺體紊亂型、單純導管擴張型、導管擴張伴低回聲型、單純鈣化型及超聲無表現型。其中腫塊型95例(65.97%),超聲診斷準確率為83.15%(79/95),為DCIS最常見的超聲表現,同時也是超聲檢出率最高的一種類型,多表現為低回聲腫塊,形態(tài)不規(guī)則,平行于皮膚,縱橫比<1,邊緣尚光整或呈微分葉狀,腫塊內可伴和(或)不伴微小鈣化,后方回聲無改變,病灶內血流豐富,阻力系數>0.7。DCIS由于是乳腺導管上皮細胞的過度增生,腫瘤細胞通常會沿導管方向蔓延,而浸潤性癌腫瘤細胞則會突破基底膜,向周邊間質侵襲,因此DCIS的縱橫比小于1,邊緣也較浸潤性癌光整,此外DCIS后方回聲無改變也是其與浸潤性癌的區(qū)別之一[12]。本組腫塊型DCIS中,有1例超聲診斷BI-RADS分級為3級,鉬靶漏診,術前誤診為纖維腺瘤,因MRI發(fā)現異常強化而確診,因此在診斷DCIS過程中,需結合其他影像學檢查,以減少漏診誤診。
微鈣化是DCIS的主要特征,也是超聲診斷DCIS的一個重要依據。鈣化是由于腫瘤細胞快速生長,缺氧壞死從而形成鈣鹽沉積。李偉偉等[13]對677例DCIS的超聲和鉬靶圖像研究發(fā)現,超聲和鉬靶對鈣化的檢出率分別為68.0%和79.3%。本組研究中超聲圖像上表現出鈣化的患者占75例(52.08%),超聲診斷準確率為86.67%(65/75),高于無鈣化組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本研究還發(fā)現,超聲對腫塊內伴鈣化的DCIS靈敏度較高,對于紊亂腺體中的微小鈣化以及擴張導管旁的細小鈣化不易診斷,乳腺X線攝影則對這種類型有較高的檢出率。
導管擴張型的DCIS一直是超聲診斷上的難點,容易誤診或漏診。導管擴張型的DCIS在超聲圖像上通常表現為單純性導管擴張和導管擴張伴低回聲結節(jié),臨床癥狀大多以乳頭溢液為主,超聲經常將此類型的DCIS誤診為導管內乳頭狀瘤。有研究[14]發(fā)現,導管型乳腺癌超聲典型特征常表現為導管擴張伴管壁僵硬,周邊可見沿導管分布的點狀強回聲,且病灶內血流較豐富。本組研究中導管擴張型DCIS共14例,超聲診斷準確率僅為21.4%(3/14),其中單純性導管擴張及導管擴張伴低回聲型均為7例,超聲診斷準確率分別為0.00%(0/7)及42.86%(3/7),超聲對該類型的DCIS診斷效果不理想。其中3例因其在超聲圖像上表現出導管擴張伴低回聲充填,管腔內局部透聲欠佳,可見點狀鈣化而未被誤診為導管內乳頭狀瘤。李青國等[15]研究發(fā)現,乳管鏡是診斷以乳頭溢液為主要表現的導管內腫瘤的最佳診斷方法,其對導管擴張型的DCIS診斷符合率約為40%。而常規(guī)超聲對導管擴張型的DCIS不敏感,需結合乳管鏡檢查,以減少漏診及誤診。
在病理組織學上,高級別、粉刺型的組織類型惡性程度更高,術后復發(fā)的風險也較高[16]。根據第12屆St. Gallen國際乳腺癌會議共識,可將乳腺癌分為4種分子類型: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陽性型以及三陰性型[7]。患者預后情況以Luminal A型最佳,Luminal B型次之,HER2陽性型和三陰性型預后較差。本研究發(fā)現,鈣化與DCIS的病理組織學分級以及分子分型有一定相關性,鈣化組病理學上多表現為高級別粉刺型,分子分型則以Luminal B型和HER2陽性型為主,而非鈣化組則以低級別和Luminal A型為主,這可能是因為鈣化提示腫瘤細胞侵襲性強,因此病灶內伴鈣化的DCIS惡性程度大于無鈣化型,患者預后也較無鈣化型差。而腫塊型DCIS的病理組織學分級和分子分型與超聲表現為非腫塊型的DCIS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高級別DCIS以腫塊內伴鈣化以及單純微鈣化型為主,低中級別DCIS超聲表現多為形態(tài)規(guī)則,邊界尚清,內部未見微小鈣化的低回聲腫塊,與劉慧敏等[17]的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超聲對腫塊型DCIS以及單純微鈣化型DCIS的診斷效果較好,尤其是對腫塊內伴鈣化型,對單純導管擴張型DCIS診斷效果較差,必要時需結合乳管鏡檢查。對于腫塊內不伴鈣化型超聲有時會出現誤診,應結合MRI、乳腺X線攝影等其他影像學方法,必要時可行超聲引導下穿刺活檢,避免漏診和誤診。DCIS的超聲特征大多伴有鈣化,鈣化型DCIS在病理學上大多以高級別粉刺型為主,分子分型以Luminal B型和HER2陽性型為主,患者預后也較差,提示具有更高的侵襲性。不同類型的DCIS有不同的超聲表現,將超聲與其他影像技術相結合,對提高DCIS的診斷具有較高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