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建懷
北宋末南宋初,朝野公認最有才氣者有兩人,一個是汪藻,另一個就是葉夢得。
汪、葉二人年齡相仿,汪小葉兩歲,他們才華相當。汪藻以詩著稱,他的七律《春日》家喻戶曉。葉夢得以詞名世,《全宋詞》收錄其詞達百闋。他們經歷相似,都擔任過皇帝的“大秘”,是翰林學士、筆桿子。不過,汪藻在北宋徽宗朝長期遭到壓制,直到南宋高宗朝才升遷至翰林學士、知制誥等職,不久又被同僚彈劾罷官,一直投閑置散。而葉夢得在徽宗朝即已是顯宦,官居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累遷至吏部尚書、龍圖閣直學士。在南宋高宗朝又官拜尚書左丞、資政殿大學士等職,一直處于權力核心,參與國家大事的決策與措置。
要說汪、葉二人在才學上的區別,汪藻長于文采,葉夢得在文采之外,還長于議論,也就是說,葉夢得在器識上略勝一籌。何謂器識?即器量與見識。北宋劉摯曾說:“士當以器識為先。”司馬光說:“士之致遠者,當先器識而后才藝?!笨梢娖髯R對于一個知識分子的重要性,可以說是其安身立命之本。
葉夢得,字少蘊,蘇州吳縣人,他的母親晁氏是晁補之之妹,晁補之是北宋文壇赫赫有名的“蘇門四學士”之一。晁氏家族在宋代是仕宦世家,呂夷簡、曾鞏、陸游、葉夢得等都與晁補之家族有姻親關系,陸游最初娶的唐婉,就是晁補之的孫女。宋徽宗繼位后,葉夢得出任議禮武選編修官。當國家的權力棒交到宋徽宗趙佶手上時,宋朝已經歷了一個半世紀的發展和繁榮,承平日久,奢靡享樂之風便如野草般滋生蔓延。宋徽宗更是成立專門機構——杭州的“造作局”和蘇州的“應奉局”,為一己之欲搜羅天下珍奇。
那時,北方強族虎視眈眈,南方的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對于這種形勢,葉夢得看在眼里,急在心頭。不久,他被蔡京推薦為祠部郎官,在被宋徽宗召見時,葉夢得對時政慷慨陳辭道:“自古帝王為治,廣狹大小,規模各不同,然必自先治其心者始。今國勢有安危,法度有利害,人材有邪正,民情有休戚,四者,治之大也。若不先治其心,或誘之以貨利,或陷之以聲色,則所謂安危、利害、邪正、休戚者,未嘗不顛倒易位,而況求其功乎?”(《宋史·葉夢得傳》)但宋徽宗聽后,依然無動于衷。
宋朝自太祖建國始,就一直避免武人干政、后宮干政、太監干政。很長一段時期內,宋朝基本沒出現過影響較大的太監干政的事件,但到宋徽宗時,卻大張旗鼓地把幕后的太監推到了前臺。后來太學生陳東所言,宋徽宗時期的“六賊”之中,梁師成、李彥、童貫三人都是太監。梁師成官至檢校太傅,童貫為領樞密院事,掌兵權二十年,時稱“媼相”。給太監大封其官,特別是授予軍政大權,這種危害性將直接影響政局穩定。
葉夢得敏銳地看到了這一點。北宋大觀二年(1108年),葉夢得擔任翰林學士,負責給皇帝起草詔書。當時,宋朝與西夏時有戰事,宋徽宗接受蔡京的推薦,擬任童貫為陜西宣撫使,出任西北軍事統帥。太監領軍,后患無窮,還要考慮罷使之后的任命,按照宋朝的習慣,宣撫使履行完職責后,很多都安排為宰相,但太監任相,可是滑天下之大稽啊。葉夢得聽到這一傳聞后,馬上找到蔡京,當面質問道:“祖宗時,宣撫使都差不多是現任執政(宰相),文彥博、韓絳等都因此軍中拜相,所以祖宗從未以宦官為宣撫使……以前任童貫為節度使,本已違背祖制,如今又授以如此要職,于理、于法、于祖制,都講不通?!彼ㄗh蔡京勸說宋徽宗收回成命。
但葉夢得的建議沒被采納。童貫不僅出任宣撫使,后來又領九鎮節度使,還掌握了全國兵權,甚至被封為廣陽郡王,成為史上第一個被冊封王爵的太監,至于人臣之極。然而,恰恰是童貫之流,導致了北宋的滅亡。為何?因為童貫的提議,宋徽宗與金國簽訂了“海上之盟”,約金滅遼,結果引狼入室,自取其禍。
紹興初年,金人南侵,越過黃河、淮河,打到了長江流域,宋高宗趙構被金兵追得東奔西跑,在國家有難的危機關頭,葉夢得被授江東安撫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行宮留守,總管四路漕計,致力于抗金防備及軍餉勤務,擔起了保衛江東、抵御金人跨過長江的重任。
當時,建康城池荒廢,兵不滿三千,不但金人虎視眈眈,金國扶持的劉豫偽齊政權也時來侵擾,試圖消滅南宋。在這種勢單力薄的情況下,葉夢得毫無懼色,他安排江東安撫大使司都統制韓世清屯兵建康,崔培屯兵采石磯,閻皋分守其余要害之地。后來,劉豫果然領大軍來侵,葉夢得調兵遣將,果斷而且成功地招降劉豫的部將王才,將他的兵馬分配給諸將統領,還及時穩住了從劉豫政權投降過來又態度搖擺的濠州知州寇宏和壽春知府陳卞,使他們堅定追隨南宋。通過這些舉措,加上將士們眾志成城,終于打得入侵的劉豫軍隊倉皇逃跑,保衛了建康府。
與此同時,葉夢得著眼長遠,研究確定了江防工作八事,又建議朝廷在建康、太平、池州等地緊要隘口以及江北可以渡江去處共19處,調集民兵巡邏把守,嚴陣以待,嚴防死守。他還在金兵入寇之時,及時請求大將張俊率軍支援,使得金兵無法打過長江,為阻擋金人南侵、緩解朝廷壓力,立下了汗馬功勞。
葉夢得忠肝義膽,努力一生,對于國家和民族,是有一定貢獻的。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年),葉夢得在湖州去世,享年71歲。
(作者系文史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