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玲
2019年12月29日,光明日報和中國文化報聯合發布2019“中國非遺十大年度事件”,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作出重要指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制定頒布、文化和旅游部發布《曲藝傳承發展計劃》等被評為2019“中國非遺十大年度事件”。
“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各族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和身份認同?!蔽幕吐糜尾奎h組副書記、副部長李金早在致辭中表示,加強非遺保護、傳承、傳播,對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增進民族團結,維護人類文化多樣性和創造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非遺是各族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
站在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的舞臺上,身著天藍色蒙古盛裝的85歲格薩(斯)爾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金巴扎木蘇格外精神。老人特意拿出跟隨他70年的四胡即興表演了一段《格薩(斯)爾》說唱。琴聲輕緩低沉悠遠,可他一開口,洪亮的聲音噴薄而出,氣勢磅礴,穿越時空,仿佛還原了格薩爾的精氣神。
當選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的藏族唐卡(勉薩畫派)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羅布斯達和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十二木卡姆)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依力哈木·熱依木都有自己的傳承故事,都代表了少數民族非遺傳承保護的最新成果。
從小喜歡繪畫的羅布斯達不斷學習唐卡藝術,最有收獲的是曾“面壁”十年,在布達拉宮修復壁畫,工作時的光線很昏暗,但他內心卻被唐卡藝術照亮。一幅三平尺的唐卡上有400多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一筆一畫修復傳統壁畫,一點一滴地吸收文化營養。如今除了自己創作唐卡,他培養了300多個徒弟,還在西藏大學帶研究生深入研究唐卡藝術。
打著手鼓唱著歌,從臺上融入臺下,會場成為歡樂的海洋,將觀眾帶入多彩曼妙的新疆風情。依力哈木·熱依木說,木卡姆藝術像空氣一樣,離不開平常的生活,從2005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遺名錄后,我國就簽署了保護傳承的承諾書,“每次我看到承諾書,都感覺自己有責任對傳承人進行培訓,讓木卡姆藝術裝點美好生活”。
每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燦爛文化,共同構成了我國多彩的文化大花園。
非遺助力精準扶貧效果顯著
身著苗族節日盛裝,頭戴銀冠、腳踩繡花鞋,步履間銀飾叮當作響,這套服裝是苗繡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石麗平的嫁妝,更是苗族文化的現場呈現。全國人大代表石麗平當選了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代表了非遺助力精準扶貧的成果。她給大家展示了一個藍色小布包,包雖小,卻內容豐富:板藍根染出的藍色土布,用了苗繡的織錦繡,再加上現代設計,小巧、輕便、實用,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和消費需求。“‘用是對非遺最好的傳承和發展?!笔惼降墓疽淹苿由锨缱鍕D女用一雙雙巧手脫貧致富。
非遺助力脫貧致富,需要傳承人的覺悟和實踐,也需要專業人士的指導。光明日報、光明網開展“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推選活動三年來,第一次有團隊入選——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研培計劃工作團隊獲得了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他們代表的是全國參加非遺研培計劃的百余所專業院校,幫助傳承人群“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賦能更多人脫貧致富,更有能力和自信去傳承非遺。
一組數據記錄了2019年非遺扶貧的亮麗成績:全國393個國家級貧困縣和150個省級貧困縣已開展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工作,建設非遺扶貧就業工坊2310個,涉及非遺項目2206個,開展技能培訓5600多期,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22.92萬人參與就業,其中22.02萬人實現脫貧。
傳承激活非遺保護的內生動力
許多人是聽劉蘭芳的評書長大的。站在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的舞臺上,北京評書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劉蘭芳動情地說:“我得過勞模、三八紅旗手、五一勞動獎章,可還是第一次因為非遺得獎,很激動?!?/p>
“表彰會上笑聲揚,中國非遺創輝煌,說段評書來點贊?!眲⑻m芳現場表演了一段說書,說的是岳飛,卻加上了2019年中國首艘國產航母山東艦入列,剛得共和國勛章的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等時下的新聞熱點。大家都想知道劉蘭芳是怎樣做到娓娓道來、出口成章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之一口頭文學傳承,評書的功夫要靠背,詩詞歌賦要背,歷史人物和年代要背,沒有這個功夫可不行,永遠不瓷實。”她如是說。
在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中,和劉蘭芳一樣,傳承人都有自己的獨門絕技和硬功夫,傳承著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根脈:家族年畫的20代傳人、鳳翔木版年畫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邰立平,為了把傳統年畫繼承下去、恢復起來,這幾十年來不敢懈怠,共刻了400多套3000多塊版。正是為傳承年畫下足了苦功夫,現在邰立平才能去聯合國自信地展示木版年畫,講述中國人600多年的年畫故事。
京劇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朱世慧表示:“中國京劇200多年歷史,通過前輩傳承到今天。我們是傳承者,我已從事京劇60年,我將下功夫把中國優秀的傳統藝術一代代傳下去?!?/p>
一、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作出重要指示
2019年7月15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調研時,觀看了古典民族史詩《格薩(斯)爾》說唱展示,并同《格薩(斯)爾》非遺傳承人親切交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中央支持扶持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培養好傳承人,一代一代接下來、傳下去。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考察時強調,要加強對國粹傳承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支持和扶持,加強對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研究,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二、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財政部聯合印發《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實施方案》
2019年1月,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財政部聯合印發《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實施方案》,明確了到2025年非遺保護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部署了12項重點任務,提出了6項保障措施?!斗桨浮芬?,要深入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完善非遺傳承體系,提升非遺保護傳承水平,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三、非遺助力精準扶貧效果顯著
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和國務院扶貧辦聯手推進文化和旅游扶貧工作,以深度貧困地區“三區三州”和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為重點,支持設立了156家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各地依托非遺扶貧就業工坊,開展技能培訓5600多期,培訓人員17.67萬人次。據不完全統計,全國393個國家級貧困縣和150個省級貧困縣已開展非遺助力精準扶貧工作,建設非遺扶貧就業工坊2310個,涉及非遺項目2206個,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22.92萬人參與就業,其中22.02萬人實現脫貧。
四、《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制定頒布
2019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出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文化和旅游部令第3號)。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制度是非遺保護的基本制度,是非遺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掇k法》立足于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體系,明確了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的指導思想和工作原則,完善了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條件和程序,對傳承活動實行年度評估和動態管理,激勵、支持、規范傳承人開展傳承工作。
五、文化和旅游部發布《曲藝傳承發展計劃》
2019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發布《曲藝傳承發展計劃》,對曲藝類非遺傳承發展工作進行專項部署?!肚噦鞒邪l展計劃》是繼傳統戲劇、傳統工藝之后的又一非遺分類保護政策文件,將對曲藝類非遺傳承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六、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活動精彩紛呈
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6月9日),全國各地圍繞“非遺保護 中國實踐”主題舉辦了3200多項大中型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在廣州舉辦的全國主會場活動,首次將我國所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項目集中展示展演。期間,相關報道達到133萬多條,“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在身邊”等話題閱讀量6.1億人次。主題宣傳片在40多家主流網站播發,覆蓋人群超過1500萬人次。
七、文化和旅游部公布7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組織開展了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驗收工作,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等7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通過驗收,正式成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這是我國自2007年建設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以來,首次開展驗收工作,有利于進一步夯實地方政府建設管理生態區的主體責任,推動各地積極探索對非遺進行區域性整體保護。
八、第三屆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成功舉辦
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主辦的第三屆中國紡織非遺大會于11月在云南省昆明市成功舉辦。大會以“開啟紡織非遺傳承發展新時代”為主題,通過主題演講、研討、展覽、體驗等方式,推進紡織非遺的傳承、發展與創新。大會發布了《 2018/2019中國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報告》,揭曉了2019年度中國紡織非遺推廣大使,宣布了“我與非遺”微電影評選和文創紀念品設計征集活動結果,舉辦了以“錦繡中華·七彩云裳”為主題的非遺服飾秀活動。
九、“非遺+旅游”成為文旅融合發展新亮點
2019年,“非遺+旅游”深入推進,成為文旅融合發展新亮點。中國旅游報社開展了“2019非遺與旅游融合優秀案例征集展示”活動,“江蘇南京:秦淮燈會彰顯文旅融合新生態”等10個案例入選。各地開展了一批“非遺進景區”活動,推出一批“非遺主題旅游線路”,例如“去哪兒網”推出了“非遺非常潮”的百條旅游專線。
十、央視《非遺公開課》反響強烈
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特別節目《非遺公開課》于6月7日在央視綜合頻道晚黃金時段播出,社會反響強烈。《非遺公開課》以“中國非遺 東方智慧”為主題,節目設置“求木之長”“厚德載物”“薪火相傳”“上善若水”四個板塊,由主持人李思思擔當“課代表”,通過主講嘉賓及非遺傳承人現場講述、展示、互動、點評,讓觀眾進一步了解非遺的內涵、門類和價值,認識非遺所蘊含的智慧,促進非遺保護意識深入人心。
轉自 ?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