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組織興則鄉村興,組織強則鄉村強。實現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基于湖北省大支坪鎮基層黨建實踐的調查表明,農村基層黨組織在引領鄉村振興中的戰斗”堡壘”作用還未得到充分發揮,在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也面臨著現實困境。在新的偉大時代,大支坪鎮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要正視問題、科學研判,對照新的目標任務,精準發力,不斷增強組織力、凝聚力和戰斗力,為高質量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保證和政治保證。
關鍵詞:組織;振興鄉村;振興農村;基層黨組織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推動”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鄉村振興要”打造千千萬萬個堅強的農村基層黨組織,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這就要求必須始終堅持鄉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成推動的堅強戰斗堡壘。因此,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用,對于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在大支坪鎮有效實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一、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與鄉村振興的關系
(一)包含關系
鄉村振興戰略共有五大任務: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組織振興內在包含在了鄉村戰略之中。所謂組織振興,實際就是推進農村基層黨組織振興,它不僅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主心骨”和”魂”,而且其振興程度直接關系到其他四大振興目標的實現。
(二)推動關系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指出:”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可見,農村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主戰場。習近平總書記同時強調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把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優勢、組織功能、組織力量充分發揮出來,把廣大基層黨員和群眾的思想、行動、力量和智慧凝聚起來,齊心聚力投身鄉村經濟社會建設”,由此看來,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有力,鄉村振興就會蹄疾步穩,反之,農村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鄉村振興就會步履維艱,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好壞,會直接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走向。
綜上所述,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與鄉村振興的關系不容分割,這說明找準組織建設與鄉村振興工作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尤為重要。
二、大支坪鎮基層黨組織建設面臨的現實困境
大支坪鎮現有15個農村基層黨支部,農村黨員500余名,構成了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依靠力量。調研發現,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入推進,該鎮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在不斷完善。不過,伴隨著農村經濟結構、社會發展大局以及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大支坪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建設依然面臨著一些薄弱環節和現實困境,一定程度上制約著組織力的發揮。
(一)黨員隊伍結構失衡
據調查,大支坪鎮下轄1個黨總支,26個黨支部,現有黨員629名。從年齡結構看,28歲以下44名,28-44歲204名,45-59歲199名,60歲及以上182名,平均年齡51歲,其中45歲以上占比60.6%;從文化程度看,初中及以下學歷342人,高中學歷155人,大學及以上學歷)(含專科)僅165人;從常住性看,在家黨員482名,流動黨員147人,占比22.76%。這些數據反映出大支坪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隊伍結構存在如下問題:一是年齡結構偏大,二是學歷普遍偏低,三是流動黨員較多。隊伍結構的失衡直接導致了黨員數量與質量的嚴重不平衡。該鎮下轄的15個村支部中,年齡在45歲以上的黨員比重高達70%,年輕一代大多都外出工作或者務工,普遍不愿意回到農村發展,村里剩余的主要是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在外出的這批黨員中,大多成了流動黨員,極大削弱了農村黨組織的生機與活力。在這部分大齡黨員中,普遍是初中及以下學歷,科學文化素質偏低,新型勞動技能與新的經營管理經驗較缺乏,部分黨員不會使用微信等大眾化的通訊方式,不會操縱電腦,也不會使用常用的辦公軟件,這勢必會導致他們與時代脫軌,影響經濟發展進程,這顯然不符合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要求。
(二)組織作用有所弱化
鄉村振興視域下,農村基層黨組織除了搞好黨建工作、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外,還要統籌做好社會事務,推進農村基層治理,保證一方平安穩定。據調查,2018年大支坪鎮各村換屆選舉中,共配備村”兩委”成員113名。在貌似強大的班子中,仍有6個村的書記空缺,鎮黨委從政府機關抽調6名干部,下派擔任村書記。這反映出村級領導班子建成過程中,黨支部陷入了后繼乏人的組織發展困境。一方面,下派干部雖然年輕有為,但在村里缺乏威信,群眾基礎薄弱,主要事務還得依靠村主任才能”擺平”;另一方面,村書記在引領鄉村振興過程中,本應該有決策權,但是下派書記卻喪失了這種權力,反倒成為了村主任的”助理”,這直接導致了基層黨組織在領導組織群眾上陷入困境。另外,部分基層黨組織能力不強、擔當不夠、精力有限,不能有效發揮其在強化鄉村治理中的堅強后盾作用。還有部分黨員干部缺乏奉獻精神和團結精神,遇到問題相互推諉扯皮,內部矛盾重重,班子建設貌合神離,這就極大影響了農村基層黨組織內聚力作用的發揮。
(三)保障激勵機制不完善
“農村基層黨組織在農村工作的展開必須有足夠的物質基礎作為支撐”。當前,大支坪鎮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及新冠肺炎防控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經費,但在各村黨建工作保障機制上卻相對不足。黨建經費相對欠缺,村干部工作任務繁重,但工資待遇較低。多數男性黨員干部本是一家之主,要承擔一個家庭的生活開銷,但是繁重的工作任務與基本的工資待遇不相匹配,因此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來經營副業,這勢必會影響基層干部的士氣。同時,由于激勵措施不足,部分村黨組織成員存在”干不干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的消極心態,非常不利于鄉村振興工作的順利開展。在這種現狀下,村黨組織難以吸引優秀青年人才加入,后備干部極度匱乏。
三、大支坪鎮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出路
鄉村振興戰略對于農村組織振興來說是非常難得的政策機遇,要善于抓住機遇,讓其更好地發揮戰斗堡壘作用,為實現全面小康以及”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繼續努力。
(一)加強基層黨員隊伍建設
一是嚴格入黨程序,必須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弄清入黨積極分子的入黨動機,嚴把入黨關口,切實提高黨員發展質量。二是高度重視農村中的優秀農民青年,通過思想政治引導,吸引他們真誠加入,為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出謀劃策。三是創新思維方式,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黨員教育活動,動員廣大黨員為身邊群眾解難事、辦實事,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示范作用。扎實開展主題教育活動,進一步激勵廣大黨員干部主動擔當作為,提升為民服務熱情。四是充分發揮鎮委黨校陣地作用,對廣大農村黨員及干部進行定期培訓,培訓內容側重思想政治教育、黨建工作方法、農村實用技術等方面,切實提高培訓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探索多種培訓方式,針對流動黨員,可采用微信公眾號、釘釘等網絡平臺,錄制高質量黨課視頻,發揮線上課堂作用,提升政治素養和技能。五是全力健全農村黨組織創先爭優長效機制,動員村黨組織書記及其他黨員干部,曬工作、亮思路、比業績,促進真抓實干、比學趕超,實現”能者上、劣者汰”目標。六是設立黨員責任區,開展結對幫扶,對困難老黨員、流動黨員等黨員群體實行重點幫扶。繼續堅持和完善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制度,推動精準駐村幫扶。
(二)推進基層黨組織作風建設
作風建設關系到黨的生死存亡,抓作風就是強組織,組織強則振興有望。一是持續開展”三會一課”制度,以民主生活會、組織生活會為重點,”以學習強國APP為黨員自學有力工具,以豐富黨日活動為吸引黨員有力手段,以關心黨員日常生活為重要工作,以分類管理黨員為方法”,通過黨建工作站輪流轉的方式,采取室內學、室外看、現場會等多種形式,廣開言路,向廣大黨員征求意見,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做到紅臉出汗,推動黨內組織生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二是完善推廣”214”村級民主管理模式,積極推進黨務村務財務公開,通過綜合施治,讓基層黨員干部主動作為、公開透明作為,及時回應黨員和群眾關切,不斷提升基層群眾滿意度;三是嚴格落實按”四議兩公開”程序決策村級重大事項制度,認真落實村干部小微權力清單、坐班值班等制度,督促村干部履職盡責為民服務。四是建立健全村干部任期和離任經濟責任審計、任期述職、責任追究等制度,嚴厲整治惠農補貼、集體資產管理等領域侵害農民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五是充分發揮村紀檢委員、監察信息員、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作用,純潔基層黨組織隊伍,打造風清氣正的工作和發展環境。
(三)落實基層組織保障政策
農村基層組織承擔的任務繁重,只有給予足夠保障才能推動組織高效有序運轉。一是地方黨委要建立村級組織運轉經費正常增長機制,設定每村每年最低補助標準,可每隔3-5年調整一次,讓基層黨組織看到希望,進一步激發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熱情。二是科學布局產業鏈,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旅則旅,不斷壯大鄉村集體經濟,著力培育龍頭企業,帶領村民發展特色優勢產業,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廣大農民愿意留在鄉村發家致富。三是農村基層黨組織要拒絕”等要靠”思想,不斷開拓發展視野,提升自我發展本領。村支部書記可領辦合作社,統籌整合光伏收益、美麗鄉村、基層治理等方面的重點資金,扶持集體經濟薄弱村、空殼村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通過夯實組織經濟基礎,更好地服務于基層黨組織建設,進而更好地服務于鄉村振興。
參考文獻
[1] 李冰,岳春雨:基于社會治理創新模式建構的基層黨組織作用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
[2] 張瑜,倪素香:鄉村振興中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提升路徑研究[J].學習與實踐,2018(7).
[3] 陸紅軍: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困境與出路[J].農村、農業、農民,2019.
[4] 吳梅芳: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用發揮狀況的調查與思考[J].理論探索,2013.
作者簡介:向蕾(1991- ),女,碩士研究生,湖北恩施人,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