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如 李宇航 陳彥兆
摘 要:婚檢制度在我國經歷了一系列的變遷,時至今日仍有許多關于強制婚檢制度存廢的爭論。文章介紹了婚檢制度的概念,對婚檢制度的現狀進行了分析,通過調查問卷形式得出公眾對婚檢制度的態度,并在這一基礎上提出關于完善我國婚檢制度的構想,以期充分發揮婚檢制度的積極作用,使其更好服務于社會。
關鍵詞:婚檢制度;婚檢內容;自愿婚檢
一、婚檢制度概述
婚檢制度即婚前健康檢查制度,是指對準備結婚的男女雙方可能患有影響結婚、生育的疾病進行的醫學檢查,以達到篩查疾病隱患,防止疾病傳染,減少先天性疾病患兒出生的目的。婚檢制度是許多國家所提倡的一種社會制度,它對于提高新生兒出生質量和人口素質有著重要意義。
我國在2003年取消了強制婚檢制度后,全國各地婚檢人數急劇下降,同時也引發了社會各界對于強制婚檢制度的爭論。爭論背后,是人們對于婚檢制度背后蘊含的價值訴求的反思,也是對于婚檢制度變革后面臨困境的思考。
二、我國婚檢制度現狀分析
我國婚檢制度經歷了由強制婚檢到自愿婚檢的變革。自1986年衛生部和民政部共同下發《關于婚前健康檢查的問題的通知》起,我國開始實施強制婚檢,隨后我國在1994年和1995年分別將婚檢制度寫入法規和加入立法。據統計,1998年至2002年這四年間,全國婚檢率達到了60%以上,疾病檢出率也在8%至10%。可見,婚前檢查對抑制傳染性疾病的傳播和減少我國缺陷人口等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03年10月,全國開始實施新的《婚姻登記條例》,婚檢從“必檢”變為“自選”,隨之而來的是婚檢人數驟減。據統計,2011年廣州市婚檢率由2003年的93%降至7%,2015年北京市的婚檢率也僅為9.44%,部分地區甚至不到4%,而疾病的檢出率卻由1990年的5%上升至2015年的11.94%,導致我國婚檢率大幅度驟減的原因,除了將強制婚檢改變為自愿婚檢以外,現行的婚檢制度本身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為進一步調查人們對婚檢制度的了解程度及對自愿婚檢的態度,設置了婚檢制度的相關問題,進行了網上問卷調查,共得到了176份有效問卷。
通過對問卷結果的分析,發現了以下問題。
(一)公眾對婚檢制度認知較少
在調查問卷中,153個人有大學本科或專科以上學歷,但有135人不了解婚檢的具體內容。人們不了解婚檢的具體內容,自然也不會真正重視婚檢這一制度。我國《婚姻法》第7條規定“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的人,禁止結婚。”此規定的立法宗旨在于倡導婚檢,而不是取消婚檢。取消強制婚檢之后,國家不能從制度方面控制一些傳染性疾病和缺陷人口的出現,不少當事人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和家庭責任感和宣傳教育的缺乏,將婚檢看作一種不必要的行為。大眾沒有意識到婚檢的作用,這是導致婚檢難以推行的重要原因。
(二)婚檢項目過于繁雜,公眾積極性不高
現行婚檢的項目過于繁雜,包含了許多與婚姻不相關的項目,導致了婚檢收費虛高。例如存在血常規、尿常規、心電圖和B超等項目不涉及婚姻的檢查,這導致不少準備婚檢的人產生逆反心理。相反,不進行婚檢就可以免除這部分的支出。
(三)實行自愿婚檢后,人口質量下降
2003年新《婚姻登記條例》頒布后,國家把婚檢設置為自愿選擇,這是尊重基本人權的體現。有人認為交換體檢報告侵犯了夫妻雙方的隱私權及自由選擇權,事實上婚檢不僅涉及個人利益,同時也影響著公共利益。根據原國家衛生部2012年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一年有80-120萬左右的缺陷患兒出生,每30秒就有一個缺陷患兒出生。由此可見,采取自愿婚檢后,弊病叢生。
三、完善我國婚檢制度的構想
無論從防范隱私權被侵犯的消極目的,還是從預期保障公民知情權和實現社會整體利益的積極目的而言,現如今的“自愿婚檢”制度都無疑是一種大膽的嘗試和突破。但是“強制婚檢”制度取消以后,在引導公民主動進行婚前健康檢查的政策導向之下,規則缺位的弊端也逐漸顯現出來。在順應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并且保障公民固有不變的合法權利之基礎上的變通,是完善婚檢法律制度的必經之路。
(一)加強婚檢制度相關立法
法律不能施行或難以執行的根源,存在于法制和法治的各個基本環節,立法自然是其中重要且處于最前端的一環。為了解決立法活動中產生的問題,一方面必須用科學的理論學說做指導,適應現有甚至將存的社會基礎;另一方面,外化為邏輯上嚴格明確的具體規則以達到現實化的目的,解決法的淵源和體系中相互矛盾、抵觸、沖突的情況。
1.理順數法之間邏輯關系,確定自愿婚檢立法走向
若想使法律普遍得到遵守,達到法治的目標,首先要避免法律中的矛盾。關于婚檢制度的現有立法仍存在位階沖突和矛盾,應根據《憲法》、《立法法》的規定,對《母嬰保健法》中強制婚檢的規定作出修改,使其與《婚姻法》、《婚姻登記管理條列》一致,保證法律規范內部的統一性。
除形式和內容上的一致認可婚檢制度以外,需要進一步科學地確立“自愿婚檢”的地位。綜合考慮民眾接納程度和切實貫徹后的效果等,婚前健康檢查宜選擇鼓勵、倡導等新型激勵性管制手段,因此,婚檢制度的立法策略必須定位于引導式的非強制手段。
2.穩固原有制度基礎,創新順應社會發展
在確認自愿婚檢制度這一法律認知后,通過法律形式向公眾傳遞以達成社會共識。為促成主動婚檢有益無害的社會共識的形成,需從實況入手,解決問題和矛盾。
針對我國社會人口實況的變化,新時期計劃生育中二孩政策出臺,相關法律風險的預控和醫學健康方面的立法不可或缺。建立自愿、服務、免費的婚檢模式,是順應社會現狀并造福于民的手段,既保證婚檢率,又能最大限度地去接近“自愿”,避免充滿了科學性和善意的法律得不到普遍遵守的窘境。